大家知道歧路亡羊的故事嗎?
我特别喜歡這個寓言故事。
主要意思是:
楊子的鄰居家丢失了一隻羊。這位鄰居已經帶領了他的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又來請求楊子的童仆幫忙去追尋。
楊子問道:“嘻,丢了一隻羊。為什麼要這麼多人去追呢?”鄰居回答說:“岔路太多了。”
追羊的人回來後,楊子問鄰居:“找到羊了嗎?”鄰居回答說:“沒有追到,還是讓它跑掉了。”
楊子問:“為什麼會讓它跑掉呢?”鄰居回答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從哪條路上跑了,所以隻好回來了。”
大道以多歧亡羊,因為岔路太多了無法确定羊跑向那條道路而最終丢失了羊,這不就像我們的人生嗎?
選擇太多,岔路太多,沒有明确的目标,容易迷失自我,最後一生遺憾。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确定一個合理的目标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
對于現在的我而言,一個真正有意義的目标一定是和内驅力緊密相連的,會讓人有勝任感、自主感和歸屬感。
1目标需要勝任感
勝任感是指人們對行為或行動能夠達到某個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勝任該活動,它強調人在與社會互動時,希望能夠産生有效反饋。
換句話講,目标要設在能力圈附近,自己在執行目标時,能獲得有效反饋。
什麼是好的目标呢?
洛克定律告訴我們:好目标要“跳一跳”夠得着。
比如說打籃球,如果把籃球架做的像兩層樓那樣高,那麼進球就會變得非常難,玩的人也就會失去挑戰的欲望。
反過來,如果籃球架隻有一個普通人的高度,進球倒是很容易了,可又凸顯不出自己的優勢,玩的人還是會很少。
正因為籃球架有一個跳一跳就能夠得着的高度,才能使籃球這項體育活動有挑戰性和征服的欲望,它才能成為世界性的體育運動。
同理,設置一個跳一跳就能夠得着的目标才最具有吸引力,我們才會有熱情去追求,有信心能實現。
俄國著名生物學家巴浦洛夫在臨終前,有人向他請教如何取得成功,他的回答是:“要熱誠而且慢慢來。”
他解釋說“慢慢來”有兩層含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做事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
意思是,既要讓人能享受到勞動成果,不至于被失敗鞭打失去信心,又不要讓他輕易摘到果子,讓他費點心力跳一跳才能夠得到。
獲取一件東西的成本太低,你的心理層面就不會珍惜它;制定的目标可以完全勝任,也就失去了征服感的積極意義。
所以目标要具有“跳一跳夠得着”的勝任感才是最合理的。
芒格在一場演講中說到,“找出你最擅長的事情,然後持之以恒,樂此不疲地去把它做好”。
芒格為啥要強調“擅長的事”,因為你越擅長做,做得越好,就越有自信,這是相互促進的正反饋,任何事都如此。
我們看看這個故事。
一群老鼠吃盡了貓的苦頭,它們召開全體大會,商量對付貓的萬全之策。
最後,有個老奸巨滑的老鼠出了個主意:給貓的脖子上挂上個鈴铛,隻要貓一動,就有響聲,大家就可事先得到警報,躲起來。
這一方案得到了一緻贊同。
無可置疑确實很NICE。
可是我們知道,給貓系上鈴铛,這個目标是任何老鼠都無法做到的事。
就像那個不要第一、第二層,要求建築工人直接建第三層的家夥,多少有點不知好歹了。
把一個不能實現的目标當成目标,就像拿自己的人生開了個玩笑,有點可悲。
一個有效的目标,既要有挑戰性,又要有操作性。
沒有操作性的目标就像是海市蜃樓,遠景美好,但你永遠也無法到達。
所以不要忘記讓目标有勝任感哦!
2确定目标要有自主感
自主感是指人們的行為是自發的,并且完全出于自己自由的選擇,它強調的是人們對主動權的感受。
目标要有自主感也就是說,目标是自己喜歡的願意執行的。
因為隻有喜歡的事,你才能堅持刻意練習。
而長時間的刻意練習,才能讓目标成為現實。
有個著名的定律叫“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
格拉德威爾說:“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他将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假如,你每天做一件事4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10年。
心甘情願花上一萬個小時來做用一件事的人,要不是摸魚老手要不是自主感十足。
稻盛和夫曾經在《活法》一書中把人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可燃型”,點火就着;
第二種是“不燃型”,點火也着不了;
第三種是“自燃型”,不用點火,自己就能燃燒。
自主感強的就是第三種人,他們憑借“喜歡和愛”這堆柴火不斷供能,噼裡啪啦的轟烈燃燒。
他們就算沒有外界的掌聲也能實現自我打雞血,所以自主感強的人更能做到“一萬小時定律”,他們往往更容易做成功一件事。
喬布斯說:“隻有自己喜歡的工作,才能堅持。”
心理學家發現,“想要達到”的目标比“必須達到”的目标更容易實現,比起讨厭的事情,人們更願意做喜歡的事。
為什麼呢?
因為做喜歡做的事本身就是一種愉悅感,誰願意喜歡不喜歡呢?
網友田心說的,人生隻有一次,找到自己的熱愛,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才是對僅有一次生命的最大尊重。
可不是嗎?做自己喜歡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可是嘎嘎香呀。
對于目标,一定要要自己稀罕哦。
畢竟千金難買你喜歡。
3目标要讓人有歸屬感
歸屬感:是指人們感覺到自己與别人有關聯,是一種在意别人,也同時希望受到别人在意的感覺感受。
簡單的說歸屬感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被關注、被需要的人。
心理學家對歸屬感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缺乏歸屬感的人會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社交圈子狹窄,朋友不多;業餘生活單調,缺乏興趣愛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指出:歸屬和愛的需求是人的重要心理需求,隻有滿足了這個需求,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
現在社會的發展,理性主義成為洪流,尤其在大城市,歸屬感一般都是缺失的。
回到出租房沒有家的感覺;去到公司像個局外人;走在熱鬧的步行街孤獨湧起。
這都是缺乏歸屬感的表現,目标要具有歸屬感,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當成獨立個人,人是群體動物,脫離群體的人算不上一個完整的人。
作為人,我們需要父母的愛,妻子/丈夫的愛,朋友的愛,孩子的愛,我們也要愛他人。
我們需要生活在愛别人和被别人愛的世界。
所以目标的設定不能忽視歸屬感,也就是不能忽略父母、配偶、孩子等。
那些為追逐目标而忽視家人的你,午夜夢回的時候,應該也有些許落寞吧,為啥幸福的家落了滿地的玻璃渣。
有一個知冷知熱的家,你的幸福感起碼能達到80%,所以,你的目标一定是包含你的家人的,這才是高級的。
蕭伯納說,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它同時也蘊藏着甜蜜的愛。
三毛說,家,對每一個人,都是歡樂的泉源啊!再苦也是溫暖的,連奴隸有了家,都不覺得他過分可憐了。
伏爾泰說,對于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于亞當的後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
歸屬感理所應當成為我們目标的一部分。
4内驅力是目标的好搭檔
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裡面提到,人類進化至今,驅動我們進步的主要有三種力量:
第一種是生存需求,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而存在的生存沖動。
第二種是來自外在的動力,比如公司的獎罰機制,通過績效考核評估我們的工作給予獎勵或懲罰。
第三種是來自内在的動力,也就是發自内心想要把這件事情做好的欲望。
社會發展至今,溫飽已經不是問題,獎罰的機制的效果也逐漸弱化,反而内在的動力至關重要,内驅力成為了我們進步主力軍。
而内驅力的三個基本點就是: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
希望你們能找到内心的内驅力,建立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三角鼎力的目标。
大家共勉成長哦!
作者:琴晴情卿,精讀讀友會會員。琴棋詩畫都喜歡,柴米油鹽也樂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