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轟鳴聲,一架白色四翼無人機騰空而起。一會兒工夫,監視器上就看到傳回拍攝到的畫面:崇山峻嶺間,一條磚石巨龍沿着山脊蜿蜒前行,時而跌落懸崖,時而被植被遮擋,有的段落完整雄偉,有的地方殘破蒼涼。
兩位設計師在勘查拍攝中
8月7日,懷柔區文物所組織設計單位對位于渤海鎮大榛峪村的187号、188号長城敵台及城牆進行搶險勘查,為申報北京市2021年長城搶險項目做準備。
勘查中,使用了無人機進行拍攝,後期還将通過先進的圖像處理軟件進行數字建模。有了數字模型,結合安裝傳感器實時更新數據,今後即使不到現場,也能在電腦前掌握第一手的長城資源信息。
在搶險勘查中使用數字建模技術是懷柔建設“數字長城”工程的重要一環。今後,懷柔區将通過長城搶險、修繕等項目,逐步完成全區65.4公裡的長城資源數字化工作。為當代及後世萬代的長城保護留下最完整、最準确的檔案。
■精準拍攝一段100米的長城要拍2000到4000張照片陣雨過後,山裡的空氣格外濕潤清新。8點30分左右,在懷柔區渤海鎮大榛峪村,記者與勘查小分隊一行四人在長城腳下聚齊。
他們是領隊懷柔區文物所工作人員王宇,文物所邀請的負責勘查的兩名設計師張喆和張忠祥,以及向導兼顧問、從事懷柔境内長城搶險修繕工作16年的古建公司經理張鳳明。
上山路上,58歲的張鳳明走在最前面。他是懷柔長城的“活地圖”,哪段長城怎麼爬、哪種險情以前怎麼修的,都難不倒他。
34歲的張喆參與長城保護工作也小10年了,他的任務重點是根據險情設計搶險方案。26歲的張忠祥一參加工作,就開始接觸長城保護工作,當天負責操控無人機進行拍攝。
穿過一段密不透風、岩石雜陳的荊棘叢,一行人上到了已經坍塌的隻剩地基的187号敵台。地基上相對平坦開闊,張忠祥觀察了一下,決定在這兒放飛無人機。但放飛前,他又沿着坍塌的城牆邊緣,仔細地觀望、查看了一下周邊的長城本體的情況,規劃了一下拍攝點位和内容。
“夏天植被茂密,有的地方容易被遮擋拍不到。所以需要都看一遍,找到最佳的拍攝角度。”張忠祥告訴記者。
無人機飛起來了,監視器上,不斷地顯示着傳回來的拍攝畫面。
無人機要拍攝多少張照片才算完成任務?
“項目申報階段進行的是初步勘查,主要拍攝兩類照片,一類是外輪廓照片,一類是殘損細節照片。”張喆告訴記者,數字建模技術要求相鄰的兩張照片的重合率要達到70%以上,而拍攝一段城牆,上面和兩側三個角度都要拍;拍攝敵樓,上面、前後左右、内側全要拍。一段100米的長城,拍攝2000張到4000張照片很正常。
■其他應用VR眼鏡體驗爬野長城懷柔段長城東連密雲古北口,西接昌平居庸關,總長65.4公裡,占北京段長城526.7公裡的12.4%。有“天下長城險,懷柔占一半”之譽。因此,也是很多驢友攀爬野長城的目的地。
遊人私自攀爬野長城,給長城保護帶來嚴重傷害。亂扔垃圾、亂寫亂畫等不文明行為時有發生,更有一些已經坍塌的牆體經踩踏後,損壞的速度加劇。
如何破解體驗野長城和保護長城文物之間的矛盾?“數字長城”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數字建模成果不但可以運用到長城搶險修繕上,也可以開發旅遊項目。比如将來建設長城國家公園,可以在配建的遊客接待中心或長城博物館裡,開發‘戴AR爬野長城’項目,這些數字模型能給遊客提供身臨其境的攀爬體驗。”懷柔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長城留存數字檔案的工作,懷柔區早在箭扣二期時就開始了。當時,把考古概念引入到長城修繕中,根據一些考古記錄、考古檔案形成了部分電子化、數據化檔案。
2018年,懷柔區又在全市率先開展了“長城體檢”工作,在第三次全國長城文物普查的基礎上,時隔10年,再次梳理轄區内的長城資源。這次體檢工作,拉開了懷柔“數字長城”建設的序幕。
“從将要開工搶險修繕的長城開始,先行開展搶險點段的數字化采集工作,建立數字化檔案,以便于更全面、直觀地分析文物本體的病害類型。”懷柔區文物所所長張彤說,“修繕、保護長城,不單單要從外觀上把長城整理好,還要把長城的工藝、做法考證下來,曆史脈絡梳理清楚,形成一套完整的數字化檔案,指導當代長城修繕,還可以交給下一代。”
截至目前,懷柔區已有176号敵台、202号敵台、賈家關門、磨石口水關長城等十多處長城完成了數字存檔。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于麗爽 文并攝
流程編輯:郭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