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止#《中國傳統色 國民版色卡》。
這是我入手的最有意思的一本書了。
作者郭浩,緻力于中國傳統色彩的搶救和普及,已經出版了《中國傳統色:故宮裡的色彩美學》和《中國傳統色:色彩通識100講》,感覺這三本書可以放在一起來看,那兩本為我們介紹色彩的基礎知識和色彩中的美學原理,而這一本兒就是一個色卡,相當于一個色彩的字典。
我們平常遇到不認識的字的時候就會查字典。色卡就是我們不認識顔色的時候,可以來查的工具書。
我們平常使用的顔色其實很少,赤橙黃綠青藍紫之外,我們最多也就認識水彩筆的36種顔色,實際上,生活中的顔色要比36多太多種了。
我還記得有一年,實習老師帶我們參加歌詠比賽,以前我們選用的服裝都是白襯衣黑褲子或者租的統一的服裝,實習老師想标新立異,就讓我們女孩子穿自己的衣服,要求就是紅色的上衣就可以。結果那天我們30個女孩穿的都是紅色的衣服,但是基本上就沒有兩個是一樣的,那天我才意識到了紅居然會有這麼多種類。挺震撼的。
今天看到這個色卡比那次看到那麼衆多的紅色更加震撼。
365種傳統色,排在了色卡的首頁,透過亞克力闆看過去,真的有眼花缭亂之感,簡直不敢說自己認識顔色了,顔色按照漸進的方式排列,每兩種顔色之間似乎差别不大,但是差着差着,轉頭看去,已經大為不同了。
每一種顔色都有一個标号,這就跟字典前面的那個部首區或者拼音區一樣,你可以精準找準顔色的定位,然後到裡面去查找,否則300多種顔色翻起來也很麻煩的。
色卡由細長的長方形紙塊組成,當我準備抽出其中一張的時候,才發現右下角有一個塑料釘釘着,這種設計十分貼心,因為隻有一個釘,兩塊亞克力闆之間的色卡可以随意推開,每一頁都可以完全展示,用起來非常方便。
這個釘又可以保證這些色卡收藏的時候可以放在一起,不至于丢失,方便長期保存和使用。
每一張色卡上都有5種顔色。色卡分為正反兩面,正面是顔色的色塊、顔色的編号和顔色的名稱,另外還有一組數字,标示着顔色的色譜序号、色名,色值和色相。這些是給非常專業的人士看的,我們這種顔色的愛好者可以忽略不計。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色卡背面的東西更加吸引人。
色卡的背面,凡是這種顔色有古詩詞的,都把這句古詩詞收錄了一下,另外還會把古代文化中有關這種顔色的一些知識也來補充一下,有的是這種顔色的做法,比如鐵色,就需要“川倍七斤,蘇木十八斤,白礬三斤,青礬四斤半、廣灰半斤”。一種顔色,居然,需要這麼多的原料。怪不得,《紅樓夢》裡,寶姐姐替畫畫的惜春開那張顔料需用清單時,被林妹妹調侃為嫁妝單子,許多不常用的顔色,寶姐姐也是打算自己把它倒騰出來的。
有的是這種顔色的對比,比如蘋果色,就是“底色微近豆青者曰蘋果。”
有的會選用一些其他文學樣式中的語句。
比如茶色,完整的背面就是一句古詩詞:梅堯臣的“來衣茶色袍,歸變椹色服”。
另外,作者還舉了一個元雜劇《叮叮當當盆兒鬼》中使用茶色來形容人的臉色的例子,背面的例子和正面的顔色相對應,讓人能把這種顔色,了解得非常清楚。
閑來無事的時候,正反面讀一讀看一看,文學和美術的底蘊都會一起增加呀,哈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