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誰?他們吃什麼?健康狀況如何?生活方式是怎樣的……發掘出土的人骨(及牙齒)是我們解答這些問題的重要信息來源。考古遺址發現人骨材料後,往往需要考古學、骨骼人類學、遺傳學、化學等多學科相結合進行綜合研究,全面再現古代人群的生活面貌,包括體質形态、健康狀況、飲食結構、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人群的溯源與遷徙等。
會說話的骨骼
首先要确定其是否為人骨,分屬幾個個體,然後對個體再進行性别和年齡的鑒定。準确的性别、年齡鑒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遺址代表的古代社會關于人口構成、葬俗、埋葬屬性及男女兩性社會地位、社會分工等狀況。
例如,考古學家在陝西秦始皇陵附近一個亂葬坑中發現百餘具人骨,從埋葬地點和少量遺物推測,初步推測可能是修建秦始皇陵園的勞工。人類學家對人骨進行鑒定後,發現其全部為15~45歲的男性,這一結果對研究人員推斷該人群的勞工身份給出了進一步證據。
被“改造”的骨骼
顱骨人工變形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在世界範圍内的很多考古遺址都發現有人工變形痕迹的顱骨,這種現象在許多現存的民族中也存在。
圖為在秘魯庫斯科古城的印加神廟中,發現的一組古代印加變形顱骨
例如,在古代,拔牙是與成年和婚姻有關的古老風俗。在中國很多遺址發現了人骨拔牙現象,如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早期文化,就有拔牙的風俗。
疾病和健康的痕迹
有些疾病可以導緻人體骨骼發生變化,我們可以用來推測人群的飲食結構、生活或勞作方式以及社會的生業模式。比如,從牙齒的磨耗、牙齒生前脫落及颌骨骨質隆起,可以推測人類的食物結構、食物加工技術和進食方式等。對骨關節炎出現位置的調查,能夠提供關于個體或群體生活方式的一些信息。
牙齒疾病一直是古病理研究中備受關注的研究對象。齲齒與生業經濟(人類為了維持生存需要而獲取基本生存資源的經濟行為)存在較密切的關聯。研究認為,齲病在農業經濟人群中患病率最高,農牧兼營的人群居次并存在較大的變異範圍,漁獵采集經濟或遊牧人群患病率最低。
生活經曆的“見證者”
骨骼上的創傷能反映出個體生前的健康狀況、生活情況和緻死原因等。創傷發生的模式和概率與其所處社會的經濟方式和社會關系等都有關系,因為不同經濟類型和文化的人群面臨的威脅是不同的,創傷還能夠反映出一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和諧程度。
重建古人的食譜
骨骼上的創傷能反映出個體生前的健康狀況、生活情況和緻死原因等。創傷發生的模式和概率與其所處社會的經濟方式和社會關系等都有關系,因為不同經濟類型和文化的人群面臨的威脅是不同的,創傷還能夠反映出一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和諧程度。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演化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更是人類文明形成的基本保證。通過對早期人類的飲食習慣和形為進行研究,可以更進一步了解我們的祖先。
在沒有文獻記載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對考古遺址出土的人骨遺骸進行穩定同位素分析的方法來複原古代人的食譜。
根據“我即我食”原理,生物組織的穩定同位素組成與其食物密切相關,通過對骨骼中C(碳)穩定同位素組成的測試,可以判斷古人的食物種類(C3或C4類食物),而骨膠原的N(氮)穩定同位素組成主要反映的是其食譜中肉食的來源。
真實存在的植物和動物遺存能夠告訴我們古代人究竟吃過些什麼,将人骨同位素的分析結果與動物考古和植物考古結合之後,就可以準确複原古代人的具體食譜了。
古DNA的大本事
提到徹底改寫古人類演化故事的研究,那非古DNA研究莫屬。《人類起源的故事》一書中,甚至将古DNA研究視作繼碳-14測年之後的第二次考古學科學革命。似乎隻要能提取到DNA信息,很多關于親緣關系的問題就有了答案。
不過,古DNA信息極容易被降解,如果降解到一定程度,再先進的DNA測序手段也無法檢測。骨骼中的DNA信息受埋葬環境的影響很大,比如中國南方地區出土的人骨,因降水和酸性土的影響,骨骼降解嚴重,很難提取到有用的DNA信息。目前此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區。
人骨鑒定揭開了遺址中人骨的神秘面紗,讓我們有機會穿越時空,與曆史對話,與曾經的“我們”對話。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原标題為《看人骨鑒定專家如何“以骨釋骨”》,撰文張燕,有删改,轉載請注明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