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複習資料?馬原複習資料緒論,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馬克思主義複習資料?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馬原複習資料
緒論
1.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為他們的後繼者所發展的,以批判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産主義為目标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關于無産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2. 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基本特征)?
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科學性:它是對客觀世界特别是人類社會本質和規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它是無産階級和廣大人民群衆推翻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是統一的。(闡述?)
3. 鮮明的政治立場?
共産黨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就是緻力于實現無産階級和廣大人民群 衆的根本利益。
1.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性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在無産階級革命實踐中産生、發展起來的,是無産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實踐性。
2.由無産階級的曆史使命決定的。
3.是否始終站在無産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衆的立場上,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質性及發展規律
1. 哲學的基本問題?
全部哲學,特别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問題。存在和思維的關系包括兩方面:其一、存在和思維,究竟誰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和這是第二性的問題——唯物主義與(主觀或客觀)唯心主義。其二,思維能否認識和正确認識存在的問題,即世界的可知性問題——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2. 唯物主義對物質概念的理解,經曆了從樸素到科學、從片面到比較全面的認識過程。
3.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
1.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
2.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批判了不可知論。
3.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4.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4.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要把握以下兩個大的方面?
1.實踐是使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
2.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是理解和解釋一切社會現象的鑰匙。
5.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體現在?
1.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實踐是以濃縮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會關系,成為社會關系的發源地。
2.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即社會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領域。
3.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造社會的實踐推動着社會曆史的變遷和進步。
6.實踐的基本特征:客觀性(物質性)、能動性(目的性和意識性)、社會曆史性。
7.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意識是物質的産物,但又不是物質本身。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并反作用于物質。
2.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以客觀規律為前提,以實踐為主徑)這種反作用就是意識的能動作用,即人特有的積極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主要變現在:第一、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第二、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識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3.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8. 世界統一于物質。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首先體現在:意識統一于物質,人類社會也統一于物質。
9.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第二、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性的活動。
第三、物質資料的生産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集中體現着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0. 事物的普遍聯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
聯系具有的特點:客觀性。食物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觀臆想的。堅持了聯系的客觀性,就是在聯系的觀點上堅持了唯物論。
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聯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同其他事物處于一定的相互聯系之中;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樣的,因而事物的聯系也是多樣的。
條件性。條件是對事物存在和發展發生作用的諸要素的總和。
11.事物的永恒發展。1. 事物的相互聯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導緻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2.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産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一切事物,隻有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
4.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一個過程。
12. 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答:1.就新事物與環境的關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為有新的要素、結構和功能,它能适應已經變化了的環境和條件;舊事物之所以舊,是因為它的各種要素和功能已不适應環境和客觀條件的變化,走向滅亡就成為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與舊事物的關系而言,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腐朽的東西,又保留了舊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條件的因素,并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内容。
13. 選擇題:
原因與結果、現象與本質、内容與形式、必然性與偶然性、現實性與可能性等構成了聯系與發展的基本環節。
第二章 認識的本質及發展規律
1、 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
實踐是感性的、對象性的物質活動。
2.實踐特點:實踐具有現實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曆史性等基本特征。
1.實踐是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能夠引起客觀世界的某種
變,可以把人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給人們提供現實的成果。
2.時間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體現了自覺能動性。
3.實踐是社會的、曆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曆史性。實踐從一開始就是社會地進行的,
任何人的活動都不能離開社會的聯系。同時實踐的社會性決定了它的曆史性。
4. 精神文化的生産不是一個純粹的意識過程。
人類社會的任何時間形式無疑都離不開意識活動,但一種活動能否被稱為實踐活動,關鍵是看它是否超出了純粹的意識活動,是否改變了除實踐主體的意識狀态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狀态。
5. 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第一、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們隻有通過實踐實際地改造和變革對象,才能準确把握對象的屬性、本質和規律,形成正确的認識。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
第二、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的需要推動認識的産生和發展,推動人類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推動人類的思想進步和理論創新。
第三、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們通過實踐獲得某種認識,最終目的為實踐服務,指導實踐,以滿足人們某種生活和生産的需要。
第四、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标準。
6. 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特點。
答:以感性直觀為基礎,把人認識看成是消極地、被動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對象,類似于照鏡子那樣的反射活動,所以又稱為直觀的、消極被動的反映論。
這種認識的缺陷:一是離開實踐考察認識問題,因而不了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它把認識的主體隻看作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把認識客體隻看作人們靜觀的對象,把主客體之間的關系隻看作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而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所以認識就隻能是消極直觀地反映。二是不了解認識的辯證本性,離開辯證法來考察認識問題,因而把複雜的認識過程簡單化了,把活生生的認識運動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認識要素片面化了。最根本的是他看不到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矛盾及相互作用,不能把認識看做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認為認識是一次性完成的。這種直觀的,消極被動的反映論是不科學的。
7. 舊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主要區别和聯系
舊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主要區别就是認識與物質的關系,舊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認識(或者是意識),而認識(或者意識)不能反作用于物質,即為純粹的物質世界;辯證唯物主義承認物質對意識的反作用,即他們可以相互影響,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
舊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繼承了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合理前提的同時,又克服了它的嚴重缺陷。首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把實踐的觀點引入了認識論,科學的規定了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才産生了它們之間的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其次,辯證唯物主義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應用于考察認識的發展過程,科學的揭示了認識過程的中的多方面的辯證關系。
7.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能動反映的基本特點:反映特性是人類認識的基本規定性;能動的反映具有創造性;能動和反映不是人類認識的兩種不同的本質,而是同一本質的兩種不同的功能。
8. 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1.從實踐到認識;2.從認識到實踐;3.認識運動的不斷反複和無限發展。
9. 真理是标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範疇,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确反映。
10. 真理是客觀的,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這是真理問題上的唯物論。客觀性是真理的本質屬性。
真理的客觀性,是唯物主義認識論即反映論的一般原理在真理問題上的貫徹。
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
11. 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是指真理的無條件性、無限性。真理的相對性即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條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對事物的客觀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确認識總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一關系:(一)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相互滲透和相互包含的。(二)具有相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
12.應該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
答:馬克思主義是客觀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正确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經過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所證明了的真理,因而具有絕對性的一面。但是,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窮盡對一切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仍然需要随着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因為又具有相對性的一面。因為其具有絕對性,所以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又因為其具有相對性,所以我們又必須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既堅持又發展,才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确态度。
12. 真理與謬誤。
謬誤是同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相違背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本來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與謬誤是互相對立的,這時就認識确定的對象和範圍來說的。在确定的對象和範圍内,與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與對象不符合的認識就是謬誤。一種認識不在确定的條件下,即是真理又是謬誤,在确定的對象和範圍内,真理與謬誤的對立是絕對的。
真理與謬誤的對立是相對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
真理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轉化為謬誤,這是因為人在認識過程中可能偏離真理的具體性和真理的全面性。其一,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範圍内、一定條件下才能夠成立的,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失去了特定條件,它就會變成謬誤。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具有全面性的真理是對客觀現實盡可能的真實反映,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其中每一個原理都同其他原理處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之中。
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能轉化為真理。當人們把超出特定對象、條件、範圍的錯誤認識加以糾正,使之重新與其所應用的對象、條件、範圍、内在聯系相符合時,謬誤就會轉化為真理。
13. 實踐之所以能夠作為真理的檢驗标準,這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所謂檢驗真理,就是檢驗人的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14. 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一。
價值含義:哲學上的“價值”是揭示客觀世界滿足人類世界生存發展程度的關系範疇,是指具體曆史過程中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
價值特性:1.客觀性、人的需要具有客觀性;用來滿足人的需要的對象也具有客觀性;滿足人的需要的過程和結果也具有客觀性。
2.主體性、價值的主體性是指價值本身直接同主體想聯系,價值的特點變現或反映着主體性的内容。
3.社會曆史性、有餘價值關系的主體具有社會性和曆史性,因此人們的需要、實踐以及需要被滿足的形式都表現出了社會性和曆史性,這就決定了價值的社會曆史性的特點。
4.多維性。任何一個層次的主體都表現為一定的整體,由于其結構和規定性是複雜的、立體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個主體的價值關系都具有多維性或全面性。
15.真理和價值在實踐中的辯證統一。
真理于價值的關系
1.真理與價值是相對立的統一。
2.真理與價值的對立是指二者的區别。真理是講認識與認識對象的關系,要求認識要與對象相一緻,相符合。價值是指外物對人的需要的滿足,表示某物具有對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屬性。
3.真理與價值又是統一的,不可分的。(1)真理能夠指導社會實踐,成功的改造世界,以實踐成果滿足人的需要,這就是真理的價值。(2)真理與正确的價值觀相一緻,正确的價值觀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導下實現需要的滿足。
4.真理的價值具體表現在他的功能上。(1)真理具有指導實踐的功能。(2)真理具有再認識的功能。(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勵的作用。
16.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既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也是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
17.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須勇于創新。
馬克思主義批判的革命的本質,就是創新。
18. 哲學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動狀态的範疇,指的是人在活動中通過認識和利用必然所表現出的一種自覺自主的狀态。
自由是有條件的:一是認識條件;二是實踐條件。
19.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必須始終堅持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
第七章 共産主義崇高理想及其最終實現
1.共産主義社會的基本特點:
(一)物質财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
(二)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
2.正确理解“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的關系。
“兩個必然”: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或“兩個不可避免的”)
“兩個絕不會”:“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态,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産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産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
“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是對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産主義勝利必然性以及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的全面論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