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是北方的劇種,發源于唐山,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都有廣大的群衆基礎深受廣大群衆的喜愛和追捧。評劇在不長的曆史中,産生了一大批名家,這些名家對評劇的豐富與完善和民族文化之戲曲大全做出巨大的貢獻。
在旦角裡面形成流派的,有六位藝術家,她們是:小白玉霜,新鳳霞,鮮靈霞,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
其中小白玉霜,新鳳霞在中國評劇院;鮮靈霞則是天津評劇院七大旦角主演之首(天津評劇院七大主演是鮮靈霞,新翠霞,六歲紅,筱玉芳,李文芳,蓮小君,羊蘭芬)
在東北,評劇旦角号稱“韓花筱”,即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三位老藝術家。(在沈陽評劇院有八大旦角主演一說,她們是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鑫豔玲、張金秋、虹麗霞、筱淩妹、趙鳳霞)。
白派藝術是久在北京且影響最大的評劇流派,她産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是評劇老藝人白玉霜創立的經小白玉霜、劉萍到王冠麗已曆經四代,有七十餘年的曆史。老白玉霜獨創了低回婉轉旋律流暢的演唱特點,有一批适合自己演唱的劇目,如《玉堂春》《馬寡婦開店》《珍珠衫》《桃花庵》等。
小白玉霜繼承發展了白派,如《金沙江畔》中的“小酸棗”唱段就是以往評劇白派中未見的演唱風格。她演出的《秦香蓮》《朱痕記》《小借年》《勸愛寶》《打狗勸夫》《鋸碗丁》為人們所稱道。
評劇新派是新鳳霞于建國後才真正形成的,她創造了獨特的疙瘩腔,甚至她把評劇的一些小過門也唱了出來,從而展示了新派藝術活潑歡快的一面。新派藝術的雛形是在現代戲《劉巧兒》中産生的,接着《祥林嫂》《春香傳》《乾坤帶》等一大批劇目的創作演出使新派藝術得以全面展示。
新派藝術的流傳是空前的,新派的傳人也是空前的,僅拜新鳳霞為老師的專業評劇演員大概超過了五十人,其中有很多是非常優秀的演員,在全國戲迷大獎賽上業餘演員中唱新派的也是居多。
現在戲曲式微,評劇同樣不景氣,這六大流派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
就目前形式看,六大旦角流派分布最廣,傳承最好的是新派,其次是花派,然後是白派。而韓派、鮮派和筱派傳人甚少,且傳人影響力不大。
在主要評劇院團中,新派在北京,河北,黑龍江,甚至吉林都是充當台柱子的角色,在天津也有新派傳承人,天津評劇院也時常上演新派劇目,河北的石家莊青年團,唐山評劇院還有黑龍江評劇院,都是新派挑大梁。
花派被譽為“花腔女高音”,代表劇目:《茶瓶計》、《相思樹》、《牧羊卷》、《桃花庵》、《三節烈》、《大登殿》、《志願軍的未婚妻》、《黛諾》、《謝瑤環》、《半把剪刀》、《梅香》、《霓虹燈下的哨兵》等。
花派主要集中地是沈陽,花派在天津評劇院有一定的影響力,可能是花派傳人曾紹娟在評劇院任領導,所以有傳人吧。
白派,可惜在中國評劇院沒有根正苗紅的白派傳承人,以王冠麗為主的白派團,在天津發展不錯,成為白派的中堅力量。
鮮派的特點是嗓音高亢響亮,音韻醇厚,扮相光彩照人,在李(金順)派、劉(翠霞)派的基礎上形成了自然灑脫、高亢激越、樸實豪放、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藝術特色。
代表劇目:《井台會》、《王二姐思夫》、《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夢》、《回杯記》、《夫人城》、《鋸碗丁》等 。傳人有小鮮靈霞、李秀雲、孫桂榮、宋玉文等 。鮮派本是天津的本土流派,可惜基本沒有傳出天津,目前也不怎麼受重視,影響力日漸減小。
韓派的嗓音略帶沙啞,即所謂的“雲遮月”,演唱技法純熟,韻味醇厚,表演典雅莊重,根據不同劇情演唱或是和緩流暢或是激越豪放。
代表劇目:《紅樓夢》、《鳳還巢》、《人面桃花》、《小女婿》、《江姐》、《杜鵑山》、《洪湖赤衛隊》、《梅雪遇》、《家》、《紅樓夜審》、《玉堂春》等 ,傳人有胡桂秋、宋麗、周丹等。
筱派嗓音較低但渾厚優美,唱腔莊重深沉、開闊大方,形成了她低回婉轉、節奏靈活、俏麗多姿、收放自如的藝術風格。
代表劇目:《井台會》、《打金枝》、《穆桂英挂帥》、《對花槍》、《楊八姐遊春》、《洪湖赤衛隊》、《這樣的女人》(小院風波)、《小女婿》、《包公審太後》、《穆桂英挂帥》等 傳人: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鄭小娣)、李冬梅、王曉萍等
韓派和筱派是沈陽評劇院的當家流派,但是面臨的狀況和鮮派類似,都被越來越邊緣化。
可惜,可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