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常州日報-常州網】
壯麗起行三十載,火炬灼灼放光芒。
伴随着改革開放的浪潮,常州國家高新區,是國家“火炬計劃”播撒在江蘇大地的第一批“火種”。
從1992年到2022年,常州國家高新區扛起“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的國之重任,肩負“連江通海、再造常州”的城市夢想,在“創新、開放、大氣、包容”的高新區精神指引下,交出了一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高質量發展厚重答卷——全區地區生産總值突破18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産值突破3000億元,在全國169家國家級高新區中排名第21位。
而立高新競一流。新北區委書記、常州國家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周慶表示,常州高新區将堅定不移貫徹“532”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區委“創智新高地、城市新中心、濱江宜居城”的發展定位,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勇挑大梁、勇立潮頭,一往無前走好趕考路,打造“産城人文”深度融合的“高新樣闆”,書寫“強富美高”的高新篇章,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拓荒,阡陌桑田蝶變現代新城
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常州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在時代浪潮中應運而生,成為最早獲批的52家國家級高新區之一。2002年4月,新北區建區,與常州高新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管理體制。
數據攀爬的上弧線,描繪出速度與激情——地區生産總值從1992年成立時的1.1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820.4億元,年均增長29.1%;2021年人均國内生産總值達20.5萬元,是1992年的31.5倍;利用外資從1992年的0.58億美元,提高到2021年的9.1億美元……
今天,常州高新區面積擴大至508.9平方公裡,下轄1個省級開發區和5鎮5街道,人口也從當年的不足1萬人,增加至89.5萬人,實現了從田園郊區向現代新城的華麗轉身。
區位的“勢”,成就城市的“勢”。從一條通江路開始,30年間,這裡建立起橫貫東西、溝通南北、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公、鐵、水、空”全方位綜合運輸格局,“三港一區”打通“大動脈”,跨江融合 “橋頭堡”、中軸樞紐“強支點”潛力無限。
30年來,常州高新區城市能級不斷放大。通江大道、龍江路、長江路等“五縱十橫”城區骨架全面拉開;龍江路高架、地鐵1号線、長江常州港、奔牛國際機場、高鐵北站等重大基礎設施全面投運;文化廣場、奧體中心、常州博物館、新龍生态林、新龍湖公園等城市符号和地标建築拔地而起;常泰長江大橋、高鐵新城加快建設,産城融合、能級躍升其興可待。
探路,創新開放激活“乘數效應”
創新驅動點燃發展引擎,全域蝶變迸發城市能級。目前,常州高新區以全市11.6%的土地、16.7%的人口,貢獻了20.7%的地區生産總值、20.6%的财政收入,集聚了全市超三分之一的外資企業,形成了三分之一的外貿進出口總額,真正成為常州“金北翼”。
30年來,常州高新區牢牢鎖定“創新”,深入推進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精準實施科技、産業和人才新政,先後引進了17家“國字号”“中字頭”大院大所,培育了840家高新技術企業和388個省級以上企業研發平台。截至2021年底,全區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65%,高新技術産業産值1842.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61.2%。
1997年創辦天合光能的高紀凡,先後經曆“三次創業”,創造了24項光伏技術的世界紀錄。在常州高新區,從來就不缺創新傳奇——星宇車燈、中簡科技、維爾利、永安行、聚和新材料、千紅生化……30年間,一批批民族企業在常州高新區紮根萌芽、發展壯大,走向世界;蒂森克虜伯、森薩塔、日本小松……30年間,一家家世界500強企業陸續“搶灘”,揮灑激情、書寫輝煌。
對外開放的腳步執着向前,區域外資“引力場”效應明顯。截至目前,全區外商投資企業累計達1955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35家;實際到賬外資累計達136.9億美元,利用外資、進出口總額和外資企業數均位列全市第一。
壯大,産業立區加速人才集聚
哪怕一路荊棘,哪怕困難重重,應運而生的常州高新區,始終在實幹中不斷破題。
1990年12月28日,天安城北工業村正式奠基。這是常州首家開發區的雛形,拉開了常州開發園區的建設序幕。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進企業、當年見效益。天安工業村開創的“高新速度”,一直刷新至今——常州高新區“拿地即開工”模式領跑全省。
“兩特三新一智能”特色主導産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名片。2021年,全區733家“兩特三新一智能”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産值2128.6億元,同比增長20%,占規上工業比重達70.7%。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常州基地産量達5.5萬輛,實現銷售69.1億元;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産業實現銷售335.2億元,同比增長21.6%。
持續保持活力,動能來自以人才為中心的自主創新。30年來,常州高新區叠代升級“才聚高新 智彙新北”“1 13”政策體系,擦亮“高新事·高興辦”營商環境品牌,實施了413項國家級和968項省級科技項目,招引培養了104名國家級專家和12個省“雙創團隊”、138名省“雙創人才”,引進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1153名。集聚各類人才34萬人。
共富,強富美高雕琢品質生活
新時代強富美高的“大寫意”,在常州高新區精雕成細膩生動的“工筆畫”。
百姓感受比統計數字更真實。71歲的新橋居民高國喜,退休後老有所養,還參與老娘舅調解、組建民樂隊;57歲的董惠萍退休後,來到奔牛鎮史陳家村的“三間半”,負責沖調咖啡、制作簡餐和日常保潔,收入有4000多元。
民生福祉的内涵越來越豐富,小康生活的圖景越來越精彩。無人機升空,25.8公裡的長江常州段沿岸一片蔥茏,“守島人”石厚林感慨:“以前這裡全是化工廠,污染嚴重,現在空氣清新,我天天都要上島上散步!”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尤其是2020年以來,沿江化工企業簽約關停拆除47家,沿江1公裡範圍内,31家化工生産企業“清零”,完成沿江300米範圍内生态複綠和景觀濕地系統建設,新增綠地超3000畝。
生态美,生活美。近5年,全區新增城鎮就業19.6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148元,企業養老保險征繳收入累計達47.38億元,改造提升老舊小區66個,社會文明指數程度保持全市第一……
趕考,接續奮鬥打造高新名片
奮鬥創造曆史,實幹成就未來。踔厲奮發三十載,常州高新區守初心、擔使命,将永葆“趕考”的清醒和堅定。
常高常新,始終高揚開放創新的時代旗幟。全區将以“懂得、舍得、等得”的理念,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涵養創新創業良好生态,構建親商安商一流環境,将蘇南自創區核心區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勝勢,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求高求新,定标追趕跨越争一流的時代方位。積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沿滬甯産業創新帶、蘇錫常都市圈戰略機遇,主動放大“坐标系”、找準“參照物”,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加快集聚創新要素,推動産業建圈強鍊、鍊鍊相融。
更高更新,走好而立之年再出發的奮進之路。全區将縱深推進重大項目攻堅突破、高鐵新城建設和長江大保護“三大工程”,加快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打造“現代高新、活力高新、開放高新、秀美高新、幸福高新、和諧高新”六張高新名片,奮力走在全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前列。
長歌未央,風鵬正舉;勇立潮頭,奮楫揚帆。
行而不辍,未來可期,常州國家高新區,明天更美好!(吳燕翎 侯正萍 徐蕾 尹夢真)
本文來自【常州日報-常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