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20世紀末、21世紀初什麼詞最熱,相信“克隆”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克隆”是英語“Clone”的音譯,按照正常的理解,我們可以勉強将其和“複制”劃上等号,但嚴格來說它和複制還是有很大區别的。
就好比我們克隆一位醫生,這個克隆體長大後可能會成為一位老師。但如果我們複制一位醫生,那麼複制體可能和本體沒有任何區别。
如果說得再通俗易懂一些(不準确),克隆就是生個二胎,而複制則是雙胞胎。克隆出的個體或群體,與供體細胞具有一模一樣的遺傳基因,它們和母體有相同的外表,但行為思想完全不同。
克隆,曾經花哨而無用的技術
1964年,英國科學家約翰·戈登(John Gurdon)在非洲爪蟾身上做了一個開創性的實驗,他在爪蟾皮膚上取了一些細胞,然後将這些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沒有細胞核的爪蟾細胞中,結果創造出了一堆模樣完全相同的爪蟾。
簡單來說,他用體細胞核移植的方法“複制”了一隻爪蟾。後來,這種移植技術被稱為“克隆”。
在之後數十年的時間裡,克隆技術隻是實驗室中一個研究發育機制的花裡胡哨技術,沒有任何人能夠想到它會對人類産生多麼巨大的影響。
科學家們曾想過用這種技術克隆昆蟲、魚、蛙,但從沒有人将其放到哺乳動物身上。原因很簡單,這些生物的卵非常大,隻需要一台普通精度的顯微鏡就能改輕易操作,并且成功之後放到水裡就能夠發育成一個新的個體,而哺乳動物胎生的屬性,幾乎斷絕了這樣操作的可能性。
畜牧業一聲“驚雷”
然而,科學中似乎不存在“不可能”這個詞,隻要有實際需求,那麼就能夠将“不可能”變為“可能”。
二十世紀末,畜牧業一直面臨一個難題,牛和羊的産量很低,該如何将優良的畜種迅速擴繁成能夠商業化的大群體呢?
要知道畜牧業背後有着一個數十萬億的市場,一旦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就意味着源源不斷的财富。為此,科學家們開發了許多技術,比如人工授精、卵子顯微操作等等,而這些技術無形間為克隆掃清了前進道路上的阻礙。
在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克隆走進了研究人員的視野。就像文章開頭說的那樣,克隆在某種意義上就等于複制,所以理論上幾年就能夠将一頭優良的牛羊從幾隻變成上萬隻,這誘人的前景讓科學家們前赴後繼。
1996年7月5日,一隻名為“多莉”的小羊羔咩咩落地,打破了哺乳動物不能克隆的先例,而它的創造者伊恩·維爾穆特爵士也因此名聲大噪。
克隆中隐藏的倫理問題
在随後幾年中,無數克隆生物相繼出現,其克隆的效率也是一路高歌。克隆技術改變的現代畜牧業,讓各國不得不将自己優秀的畜種作為戰略資源,以免稍微不注意就被别人掠走克隆。
就在克隆技術蓬勃發展的時候,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多莉羊帶來的影響已經超出了畜牧業,如果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語來形容,那就是“出圈”。
在學術界,科學家們看到了克隆在醫學領域的潛在價值,他們試圖克隆出人類早期胚胎,然後從中抽取幹細胞用于後期的醫療。
而在社會上,由于對克隆技術的不了解,甚至讓人對克隆技術産生了極大的恐懼和恐慌,許多人都在讨論着克隆人的倫理問題。與此同時,許多科幻電影也将克隆技術納入其中,這更增添了人們對克隆的恐懼。
為什麼大火的克隆技術近些年消停了?
可能很多人都發現了,二十一世紀初還大火的克隆技術似乎陡然“降溫”了,不僅和克隆有關的電影銷聲匿迹了,就連克隆技術本身現在也鮮有提及,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其實這種情況是多個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當時克隆技術已經向人類發展,這帶來的倫理問題勢必會讓人對其産生厭惡和恐懼,最後被摒棄。
而另一方面在于克隆本就是逆天而行(違背自然規律),克隆産物自然也就不算是一個完美的個體,多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般情況下,綿羊的壽命大都在11~12年左右,但多莉卻僅僅活了6年。科學家們指出,多莉算不上“英年早逝”,因為它使用的是一隻6歲母羊的體細胞,所以它其實一出生就已經6歲了。
除了一出生就是6歲之外,多莉的一生也是疾病纏身,不僅患上了關節炎,甚至還患上了嚴重的肺部疾病,所以最後隻能被“快樂”的死去。
不僅僅是多莉,許多克隆個體都顯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問題,比如畸形、夭折以及早衰等等。而它們即便是苟活下來,也并沒有受到畸形和早衰的影響,也并不意味着萬事無憂了,由于某些未知因素的影響,它們一生還要面對許多疾病的困擾。
在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之下,這才造成了克隆技術的“銷聲匿迹”。需要注意的是,銷聲匿迹并不是完全停止,目前科學家們并沒有放棄對這項技術的研究,畢竟畜牧業仍然離不開克隆技術的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