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月近窗戶前夢如詩

月近窗戶前夢如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23:58:02

“柳下系舟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秋分剛過,中秋将至。這是綿延千年的約定,也是一年一度的邀請,更是亘古不變的紀念。

月到中秋偏皎潔,人逢佳節多感懷。“中秋節是桂子的清香,也是鴻雁的嗥鳴”——這是物候學家的洞察。“中秋節是豐收的節日,也是團圓的節日”——這是民俗學家的感念。“中秋節是一塊月餅,更是一輪月亮”——這是詩人的浪漫。“中秋節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這是哲人的睿思。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長安玩月詩序》則诠釋中秋的由來:“秋之于時,後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魄圓,故曰中秋。”從此,華夏有中秋,天涯共此時。

“雲山行處合,風雨興中秋。”歲月不居,思接千載,中秋那一縷淡淡的月光,早已被先人滲入靈魂、攏在懷裡、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僅入口入味入肝腸,還入詩入骨入相思。中秋的傳統之“脈”中,有着中華精神之風、中華民族之根、中華文化之魂,托起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随”,中秋意象在于一個“月”字。

月到中秋分外明。美麗神奇的月亮,猶如一隻高懸九天的玉盤,一副躍出東海的冰輪,負載着悠久的曆史,書寫着瑰麗的傳說,孕育着深邃的文化。賞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祭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拜月,“願得年年,花好月圓”……中秋與月,渾然一體,中秋即月,月即中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試看古往今來的中秋詩詞,無不着意于月,或詠月之明潔,或贊月之圓潤,或吟月之光亮,或誦月之神奇。從“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到“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從“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到“動搖随積水,皎潔滿晴天”,月随中秋而動,月為中秋增韻,永遠定格在古老的中華文明之中。

“八月十五天門開,天上人間共團圓”,中秋意境在于一個“圓”字。

愛完整,怕殘缺;樂團圓,傷離别,這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民俗信仰。《帝京景物略》稱:“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著《熙朝樂事》中說,中秋日“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天上一輪圓月,地上一張圓桌,圓圓的月餅,圓圓的石榴,天圓地圓人圓。

八月十五月兒圓,這一個“圓”字,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中,内涵隽永,意味悠長,像一個心靈的容器,盛滿了對故土的依戀、對美好的向往、對幸福的追求。“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乘仲秋月圓,寄美好夙願,祈求大地豐稔、谷盈囤圓,期盼事遂人願、和和美美。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秋意念在于一個“思”字。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秋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但總有遊子的腳步在異鄉徘徊,有的“天涯遙望唯夢回”,有的“他年此日應惆怅”,有的“此夕羁人獨向隅”。但是,華夏兒女無論走到哪裡,天上一輪月,故鄉如影随;無論離家再遠,月是故鄉明,心中總是拴挂着中華民族最純真、最本源的文化圖騰。

如今,中秋遇上了流動時代,“記得住鄉愁”成為一種最艱難的守候。工作忙、離家遠、壓力大,這些現代社會無奈的伴生品,賦予中秋更多的内涵:團圓的象征、心靈的港灣,情感的寄托、文化的紐帶。“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隻要有展望明天的信念,有擁抱未來的胸懷,定會“團圓”可期、“圓滿”可待。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中秋意蘊在于一個“清”字。

“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中秋佳節之意蘊,在于“情”字,也在于“清”字。中秋賞月,當賞其清明、清爽、清麗,這不僅是對天倫之樂的向往、對時序更替的感喟,更有一份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精神境界的追求。正如蘇轼于《赤壁賦》中所感歎:“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惟當明月。”風清可醒腦,月明可鑒心。在這個“皓彩皆同普”的日子,如果利益輸送大行其道、公款送禮屢禁不止,月光何來“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的韻味,中秋哪有“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的純粹?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明月如鏡,照見昨天,也照見今天和明天。佳節逢盛世,清風伴明月,讓我們一起接受月光的邀請,感念故人、家庭,心懷故鄉、祖國,闊步新時代,共圓中國夢。

月近窗戶前夢如詩(月到中秋偏皎潔)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