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把角色行當也分為“生、旦、淨、醜”。您知道這些行當名稱的由來嗎?
相傳,“生、旦、淨、醜”的名稱是反其義而取的。
“生”是傳統戲曲中的一種角色行當,扮演男性人物。早在宋元南戲裡就已有生角。此後除元雜劇外,曆代戲曲都有這種角色。從南戲到明清傳奇,生角大都扮演青壯年男子,并根據所扮演人物年齡、身份的不同,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多為劇中的主要人物,在表演上各有特色。“生”字的本義是生疏或未經鍛煉,而生角的演出要求則是成熟老練,故反其義而取名為“生”。
“旦”,是傳統戲曲的角色行當,扮演女性人物。宋雜劇中已有“裝旦”。元雜劇中旦行角色很多,如正旦、小旦、搽旦等。
明清傳奇以至近代各戲曲劇種都有這行角色,又大都根據所扮人物年齡、身份和社會地位的不同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花旦、小旦、正旦、老旦、武旦、刀馬旦等,在表演上各有特點。“旦”字的本義為日。日屬陽,而旦角表現的全是女性,女屬陰,故反其義而稱之為“旦”。
“淨”,俗稱“花臉”、“花面”,為傳統戲曲的角色行當。一般認為是從宋雜劇的“副淨”發展而來的。大都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包拯、張飛、曹操、李逵等。面部化妝勾“臉諧”,演唱用寬音或假音,動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氣度和聲勢。又根據其所扮演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劃分為許多專行。如秦腔就分為大淨、毛淨等,在表演上各有特點。“淨”字的本義為純和整潔幹淨。而淨角都是大花臉,盡管花臉的臉譜有着嚴格的講究和美麗的圖案,但猛一看都是“五抹六道”、“花花綠綠”的,既不單純又不幹淨。不純和不幹淨的反義詞為淨,故取名為“淨”。
“醜”為傳統戲曲角色行當。從宋元南戲到現代的各戲曲劇種中都有這一行角色。由于化妝時在鼻梁上抹一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同淨角的大花臉、二花臉并列而俗稱“三花臉”。傳統劇中醜角扮演的人物種類繁多,有的是心地善良、語言幽默、行動滑稽的人物;有的是奸詐刁惡、怪吝卑鄙的人物。根據所扮演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分為文醜、武醜兩行。扮演女性人物時稱彩旦、醜旦等。在表演藝術上各有特點。“醜”指屬相,醜屬牛,牛性笨。而演醜角的人,則要求聰明、伶俐、活潑、演技高超。所以取其反義,稱之為“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