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曉偉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是禅宗六祖惠能寫下的一段頗為深奧的闡理。他之所以能從一個雜役僧變成一代宗師,就是因為他領悟透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精髓所在,從而大徹大悟。
筆者不敢說有所領悟,隻談一下在投資股市中自己的粗淺感受。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出自《金剛經》,原文是“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最關鍵的是“住”和“心”二字。
住,指的是人對世俗、對物質的留戀程度,也就是妄想、分别、執着不能“住”,因為這些妄想分别阻礙了我們的心性,使我們的智慧德能顯現不出來。心,指的是人對佛理禅義的領悟。人的心性如一個巨大的寶藏,裡面藏着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執着,才可能深刻領悟。
用這句話來解釋股市,會得到這樣一種景象:你現在賺了錢,賬戶盈利豐厚,可隻要你還在繼續投資股票,你的錢也會虧損,隻要你沒有把錢從股市取出來并決定不再投資股市,你的資産永遠隻是個數字;你現在虧錢了,雖然當前可能運氣較差而損失慘重,但隻要你買的股票沒有退市,你還可以繼續持有,就有可能解套。
由此延展,筆者也分享一些自己的對投資股市的見解。
第一,不能固執己見,而應該讓市場自己說出真相。市場總是對的,一旦我們産生了虧損,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責備市場,怨天尤人,而是遵守市場的運行規則,順勢而為。
第二,不能太執着于某一技術面或者基本面。金叉不漲、死叉不跌的股票多如牛毛,業績好而不漲的股票、業績差而大漲的股票也是數不勝數,投資高手基本都是綜合各項分析而得出“感覺”,而不是死抱着某一種分析方法。
第三,為自己留有後手準備。當我們費盡心思選出一隻股票并買入後,如果走勢與我們預先判斷的并不一緻,并有下跌的趨勢,我們就要及時止損,認錯出局。如果你買進股票A後,發現股票B潛力比A大得多,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選擇換倉。總之,不要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樹上。
第四,找出适合自己的選股風格和操作風格。很多性子急的人做短線,漲了害怕,跌了更害怕,每天都很焦慮;很多性子慢的人做長線,漲了不願意抛,跌了不舍得抛,結果一年到頭都是在“坐電梯”和“等解套”之中度過。這或許就是散戶虧損的最大原因!
筆者認為,性子急但反應慢的人适合做長線,性子慢但反應快的人适合做短線。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好的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風格,能賺錢的就是好方法。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就是切換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同一件事,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再将這些結論進行綜合應用的過程。在應用的過程中,法無定法,豁達才能通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