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之前戴爾的G系列遊戲本因為功率和散熱的問題,讓大家在希望和失望中“起伏跌宕”了兩三年。而随着RTX 30系顯卡的登場,戴爾全新的G15遊戲本登場,這次,它用回了“遊匣”這個中文名,引入了四出風口設計,屏幕規格也追上了時代,采用了100%sRGB高色域165Hz高刷屏,在規格指标上不再有明顯短闆。那麼,全新的遊匣G15會是戴爾主流價位遊戲本的逆襲之作嗎?今天,我們就來給出答案。
提醒大家,在BIOS更新後,G15已支持獨顯直連,性能表現又有一定提升,另外處理器的功率輸出情況也有所調整。所以,這篇評測代表了G15的最新情況,大家購買前一定仔細看。
配置與規格:
■屏幕:15.6英寸100%sRGB FHD 165Hz高刷
■處理器:i7 11800H(8/16,2.3/4.6GHz)
■内存:2×8GB DDR4 3200
■顯卡:RTX 3060(最高125W) UHD集顯,支持獨顯直連
■硬盤:512GB M.2 PCIe SSD(可擴展第二根M.2 SSD硬盤)
■無線:英特爾AX201 WiFi6無線網卡 藍牙
■左接口:RJ-45千兆有線網口、3.5mm複合音頻口
■右接口:2×USB3.0大口(5Gbps,其中一個支持關機充電)
■後接口:Thunderbolt 4接口、USB3.0 大口(5Gbps)、HDMI 2.1口、電源口
■重量:實測2.55kg(含86Wh電池) 0.94kg(線纜和240W适配器)
參考價:8499元
機身造型與瓷磚質感的“機能綠”外殼,都相當有特色
多年前我就說過“戴爾的遊戲本在設計上總能與衆不同”——這句話放在全新的G15上依然适用。相對于市面上絕大部分主流價位遊戲本,G15的造型依然顯得獨特:家族式的屏幕前置設計,飽滿的機身尾部,采用大量硬朗斜切邊及斜線設計的機身、屏幕面及散熱槽,使得該機在外形上頗具表現力,極富個性。
實際上,該機在設計中還貫穿着戴爾近年來一直使用的“遠征”(Voyager)設計語言——這聽上去有點虛,我們稍作解釋:請大家先點上面的機身圖放大,你會發現該機A面有個很大的三角形區域,而這個區域内,是多達290道平行紋理(見下圖),再結合上圓形的戴爾Logo,以及該機外殼材質中的“顆粒”,以“點、線、三角、圓四個元素,來表達純粹、力量和感性,緻敬旅行者号探索飛船(名字也是Voyager),以及人類對未知的遠大征程”。
而從收集的讀者購機咨詢中,我們還了解到大家非常好奇“機能綠”的G15,外殼到底采用了什麼材質,才能有這樣特殊的顔色,而中間的“顆粒物”又是什麼?這種材質的手感如何?
從大的材料類型來看,G15的外殼依然采用的塑料複合材料。且按照官方解釋,這種複合材質應該就是綠色的,不是噴塗在塑料殼上的。而外殼材料在塑形時,加入了雲母礦物質,所以裡面也就有了這些“黑色顆粒物”,目的是讓相對單一的材質看起來更有活力。另外,該機的機身線條相當銳利硬朗,這不是完全靠模具搞定的,而是利用了高精度激光切割處理,才能有如此精緻的線條和表現力。
外殼的手感就更有趣了,它的手感有點像“磨砂瓷磚”^___^,不僅是視覺感受像(指質感而非外形),手感也像(當然,肯定沒有真正的磨砂瓷磚那麼糙)。而這種外殼材質最直觀的好處就是基本不沾指紋,長時間使用也沒什麼痕迹,恒久如新!
總體來說,在外觀設計、外殼材料及工藝細節等方面,G15的确相當有造詣,已不僅是“有個性”,可說是達到“出位”的水平了。除了對“機能綠”這個詞持保留意見外,其他的我們覺得都相當出彩,至少比“隔壁兩家”的對位機型拉風不少。隻是2.55kg的重量,作為15.6英寸遊戲本,如今真不算輕了。
接口規格高且布局合理,基礎人機交互不拉胯
G15機身接口采用三面布局,而且的确體現出了PC大廠的設計實力:
●首先,接口相對分散,沒有擠在一堆兒,插接再多線纜也不會“打架”;
●其次,接口規格高,3個USB3.0 5Gbps大口,1個HDMI 2.1口(支持8K@60Hz和4K@120Hz輸出),還有一個雙向40Gbps帶寬的Thunderbolt4接口;
●左右兩側接口的排布都盡量靠後,對用戶使用的幹擾降到了最低。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以上這些好設計,也源于不盲目追求輕薄(輕薄高性能本的接口布局相對麻煩,必須有所取舍和妥協)。
說完接口部分,來說說該機的基礎人機交互環節:屏幕、鍵盤、揚聲器的表現。
▲我們評測的G15屏幕來自京東方,實測99%sRGB色域,72%NTSC,78%的AdobeRGB。色準方面,最全的48色測試,△E最小值0.45,最大值4.31,平均1.65,作為遊戲本來說是不錯的表現。
▲鍵盤的鍵帽為磨砂質感,鍵程1.4mm,響應清晰明快,總體屬于快速鍵盤,回彈力度适中,這對于玩遊戲的确是利好。觸控闆雖個頭不大,但響應依然靈敏,亦可優雅而輕柔地用指尖準确操控。
最後說一下該機的揚聲器表現,算是比較規矩,音質不錯,輸出功率和同等定位的幾款遊戲本相仿,但談不上驚豔。
總體來說,基礎人機交互環節如果滿分100分,G15可打85分,在同等定位機型中屬中上水平,但也沒特别出彩之處。
處理器單考72W,顯卡單負載125W,雙考也完全Hold住
遊戲本,大家都很關心功率釋放,以及雙考時的功率和散熱表現,雖然這不完全等于實際應用表現,但的确能夠考驗該機在極限負載時的承壓能力。而大家也知道,G系列遊戲本,既往幾年的表現并不理想,因此G15的表現自然很受關注!
提示:以下全部測試都是在“獨顯直連 G模式開啟”的情況下進行的。開啟獨顯直連的方式是:開機按F2進入BIOS,選擇“顯示”标簽頁,關閉“混合顯卡”選項。但注意,開啟獨顯直連後,設備管理器中依然可看到集成顯卡(英特爾平台款如此)。
▲開啟獨顯直連後,“高級顯示設置”界面中,連接到顯示器的顯卡會顯示為獨立顯卡而非UHD集顯。
▲室溫25℃,處理器單負載考30分鐘,封裝功率在70W~73W小幅波動,全核頻率3.94GHz左右(注意,實際應用時頻率會更高,甚至可跑滿全核4.2GHz)。處理器内部溫度,不同核心在77℃到99℃波動,偶現100℃(瞬間值)。橫向比對,G15的處理器功率表現算第一梯隊的,内部溫度的最高值雖不算低,但實際應用溫度并不高。
▲RTX 3060顯卡單考,功率125~127W,很不錯,也是市售主流遊戲本的第一梯隊表現。核心頻率1370MHz左右(實際玩遊戲時會高得多),溫度83.8℃,熱點最高溫度為88.5℃——這在遊戲本的顯卡溫度中不算低,但并沒有什麼問題。
▲雙考機初期處理器功率很高,72W,而後緩降,2分鐘左右都還維持60W 。4分鐘左右還有45W。不過最終是36W~40W波動(也就穩定了),全核頻率3.9GHz左右波動,溫度方面,不同核心在87℃~95℃波動,比單考時反而還降低一點。RTX 3060獨顯功率在103W~117W波動,溫度88℃左右,熱點92℃,頻率在1000Mhz左右波動(實際遊戲高得多)。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嗯?雙考後期處理器隻有40W?不給力啊!那你千萬别走開,往後面繼續看實際遊戲表現)
▲雙考機40分鐘後的C面溫度圖。主要高熱區域是C面中上部,但鍵盤區域中,即便是高熱區域,上手也毫無問題,隻是帶有通風口的機身頂部區域摸起來有些燙。而大型3D遊戲的主操控按鍵WASD隻有34℃~38℃,沒有明顯熱感。腕托區域和觸控闆也是涼爽的。總體來說,外殼溫度表現沒問題。
從三個考機表現和C面溫度情況來看,全新的遊匣G15在功率釋放和散熱方面徹底穩了!而且即便是高負載下,風扇噪音也不算大,用戶位噪音49dBA左右。
▲G15的機身内部帶有兩根M.2插槽(機身中部左右各一根),默認安裝的是2230規格的SSD。注意,該機的處理器、顯卡和散熱為倒置,在C面下部▼
▲G15采用雙風扇四熱管設計,其中兩個短熱管“貼在風扇上”,比較有辨識度。
遊戲實測表現優異,幀速表現甚至叫闆130W功率RTX 3060
▲G15的RTX 3060顯卡輸出功率最高可達125W(其實考機時可高至127W),所以在3DMark Time Spy基準測試中的得分達到了8868分(GPU分數),這一基準測試分數甚至超過了部分130W RTX 3060遊戲本的成績,算是相當優異的。
▲這是光線追蹤,以及開啟光線追蹤 DLSS後的幀數對比,大家參考一下即可。
提示:關于光追和DLSS大家一定要了解真實情況:支持光追的遊戲,不開光追,畫面的光線、陰影和反射效果也都很出色(如《賽博朋克2077》《看門狗:軍團》等),但開啟光追後就必須打開DLSS作為補償,不然RTX3060根本扛不住(甭管多少功率款)。必須到RTX 3080這個級别才能在FHD和2.5K分辨率下勉強扛住光追帶來的巨大性能負擔。相對來說,DLSS實用性更強,即便不開啟光追,也可打開DLSS在渲染質量微幅降低的情況下大幅提升幀速,比如玩3D大作可以都設置最高畫質,同時開啟DLSS來提升幀率。
▲Unigine2 Superposition基準測試,默認的FHD中等畫質,得分15832分,已經超過了RTX 2070的最好成績(15400分)。而130W的RTX 3060得分最高為16000分出頭,相差無幾,都是RTX 3060顯卡中的第一梯隊。
▼下面開始遊戲實測。前文提到,雙考後期處理器功率隻有40W左右,相信不少讀者會以為G15的遊戲表現不太給力。來看看實際遊戲情況吧▼
同時,為了方便大家了解G15的遊戲表現水平,我們引入了R9000P作為對比,該機搭載的是R7 5800H 130W的RTX 3060,也一度是RTX 3060遊戲本的性能标杆。當然,遊戲比對都基于1920×1080分辨率。
▲最新的“古裝吃雞”類遊戲《永劫無間》,FHD最高畫質,平均85fps~98fps,完全流暢。
▲而通過這個遊戲,我們也正好科普一下“雙考機”和“實際遊戲”的功率及頻率差異。很多玩家以為雙考機時的處理器及顯卡的功率和頻率表現就是實際遊戲時的表現,這是錯誤的。雙考機時,無論處理器還是顯卡,負載都是“持續的極限滿負載”,但這在實際應用中幾乎不存在。在遊戲中,無論是處理器負載需求,還是顯卡的負載需求都是動态變化的,有時高,有時低,且基本不會同時雙滿負載。
比如《永劫無間》這個遊戲,大家可看到顯卡的頻率高達1600MHz,但實際上隻用了83W功率;而處理器部分,負載隻有28%,隻輸出了38W功率,但頻率高達4.2GHz。說簡單點就是:1.遊戲實際表現遠比雙考機時好;2.不同應用,即便相同輸出功率,也對應着不同頻率。
▲《古墓麗影:暗影》,FHD最高畫質,平均114fps。作為對比,R9000P的成績是112fps。
▲《刺客信條:奧德賽》FHD最高畫質68fps。作為對比,R9000P的同設置成績為66fps。如果将畫質設置為“高”,G15的幀速可飙升到93fps。
▲《刺客信條:英靈殿》FHD高畫質,平均幀速77fps。作為對比,R9000P的同設置成績為76fps。實際上,選擇最高畫質(相對高畫質要提升兩檔),G15也能跑65fps,同設置下R9000P為63fps。
▲《看門狗:軍團》FHD高畫質,平均86fps。作為對比,R9000P的同設置成績為83fps。
▲《孤島驚魂:新曙光》,FHD最高畫質103fps!R9000P同設置成績為95fps。
So,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得益于最高功率125W的RTX 3060和強大的i7 11800H處理器,以及不錯的功率表現(實際遊戲中),G15的遊戲成績在同類機型中算是佼佼者。實際上這裡還有個“隐含的加成因素”,那就是FHD分辨率的屏幕。市場中部分近萬元的遊戲本采用了2.5K屏,雖然提升了畫面精度,但同時也降低了遊戲幀速——就看大家的取舍了。
專業應用表現:部分項目竟登頂
雖是遊戲本,主攻遊戲,但視頻轉碼、剪輯,特效視頻制作,甚至簡單的3D建模和渲染,也是當下年輕人的常見應用。實際上,大部分用戶買8核處理器平台的遊戲本,也是考慮到有一些視頻或設計類應用。所以,我們也簡單測試一下G15的視頻和設計類應用表現。
▲先上Cinebench R15/R20/R23基準測試。說是基準測試,但實際上它是Cinema 4D這個常用的3D建模和渲染軟件(可用于視頻特效、海報、産品的設計,以及遊戲場景設計等)的單幀渲染版,說直接點就是:它的成績反映的是渲染效率,得分越高,渲染效率越高。
R15 2175的成績雖不是最好的,但持續時間更長,更能反映真實渲染效率的R20得分5426,R23得分14042,則是我們測試過的所8核16線程移動處理器中的最好成績!
▲Blender是另一個時下流行的3D建模和渲染軟件。在老的2.79b版本上,大家熟悉的BMW轎車渲染,耗時3分41秒,打破了由钛钽Plus創下的3分48秒的紀錄,創下該測試項成績的新高。
▲采用新版本的Blender 2.91.2,批量測試,6個測試項中,前五個都打破紀錄,成為我們測試過的機型中的最好成績。尤其是BMW27渲染,第一次跨入了3分鐘以内!
▲Media Encoder視頻轉碼測試,CUDA方案,RTX 3060主導計算,處理器輔助計算,耗時僅5分10秒,也是該項目測試中極好的成績。
▲用Premiere Pro将若幹5K、7K分辨率超清圖片做成一個特效視頻,開啟CUDA加速,總耗時49秒,已是很好的成績——我們測試過的大部分8核16線程标壓平台在56秒左右。但實際上,這還不是它的極限能力——如果将SSD升級到PCIe 4.0×4規格,耗時将進一步縮短到30多秒!
▲After Effects制作特效視頻,我們制作18秒的粒子特效視頻(開啟CUDA加速),總耗費14分1秒,僅次于钛钽Plus的13分42秒,是我們目前測試到的第二好成績!
▲G15标配SSD的速度表現(分别是1GB和32GB下的各類讀寫),作為2230款型,這個成績很不錯了。
結語:遠超預期的精彩
戴爾遊匣G15發布時,我想的是:這次希望能好點,功率和散熱别太拉胯了!而當我拿到該機時,小吃一驚,該機的設計和質感甚至比官方圖看起來更漂亮。而測試後,我是喜出望外的,雖然雙考表現普通,但實際遊戲表現卻是第一梯隊的,在同等定位機型中算是佼佼者。而得益于高且穩定的處理器性能發揮,該機在不少專業應用上甚至屢破紀錄,成為專業應用的新标杆,所以,用“遠超預期的精彩”來形容戴爾遊匣G15(i7/3060款)款,是非常準确的。
當然,它也不是完美的,機身偏重,G模式切換響應較慢(建議在Alienware Command Center中根據G字樣是否亮起來作最終判斷),但瑕不掩瑜。8499元常規價,7999元促銷價,相當有競争力!而更重要的是:它持續有貨,不“耍猴”,這就是最強競争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