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有一篇著名的文言文——《論語》十二章,其中有一段孔子誇贊顔回安貧樂道,品質高尚的文段:“子曰:‘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其中“一箪食”的“食”是讀“shí ”還是讀“sì”,教研組裡的語文老師分為兩派,各執己見,吵作一團,誰也說服不了誰。
我們教研組共24位語文老師,其中不乏中文系高才生,也不乏經驗豐富的資源老教師,然而就這個“食”的讀音,大家統一不了意見。
主張讀“sì”的老師認為:
首先,成語“箪食瓢飲”就出自“一箪食,一瓢飲”,很顯然大家都知道“箪食瓢飲”中“食”讀“sì”,所以這裡也應該讀“sì”。
其次,從文意上來講,單單将“一箪食,一瓢飲”解釋成“一竹籃的飯食,一瓢的水”實則并不能诠釋孔子誇贊顔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孔子要表達的意思是“每天拿一竹籃的飲食給他吃,一瓢的水給他喝就夠了。”而讀“sì”的意思正是“使……食,拿東西給人吃”,和“殺雞為黍而食之。”一句中的“食”意思一樣。如果讀“shí ”就沒有這個意思了。
另外,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在注釋翻譯《論語》時,也将該字标釋為“sì”,而且在古文言文《左傳·宣公二年》中:“而為之箪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其中的“箪食”也解釋為“拿裝在箪笥中的飯和肉給某人吃”。《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壺漿以迎王師”中的“箪食壺漿”的意思是指“百姓用箪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以上幾處都有“拿東西給某人吃”的意思,因此都應該讀“sì”。
但是,即使有以上種種證據,教研組中還有很大一部分老師主張讀“shí”,原因在于:曆年來的教輔資料,甚至正規教學參考,在翻譯此句時都将“食”翻譯成“飯食”,即“吃的東西”,跟讀“shí”的意思一樣,而“一箪食,一瓢飲”向來被翻譯成“一竹籃子飯,一瓢水”,并沒有強調“食”的使動用法,因此理應讀“shí”。
另外,百度上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在此處讀“shí”。
确實,隻要我們随手一搜關于“一箪食”的“食”到底讀“shí”還是讀“sì”的問題,網友也是衆說紛纭。
在小徐老師看來,現在的詩詞和文言文中某些字的讀音确實在悄悄發出變化,以前我們學習詩詞和文言文力求專業,很多通假字的讀音或者因字義不同,因韻律的需要而變化讀音的字我們都要加以區分,而現在的教學卻不此為重點。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本來因為韻律的需要這裡要讀成平聲韻“xia”,押“ia”韻,而如今的學生全部讀成“xie”,讀來一點也不押韻,失去了詩詞的韻律美,這讓很多老教師很有意見。
總之,小徐老師認為詩詞和文言文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如何更好地理解古文的韻律和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應該傳承的東西,就算是有難度,我們也應該堅持,畢竟做學問就是要較真。
對于“一箪食”的“食”到底讀“shí”還是讀“sì”,以及古詩詞和文言文中與現代讀音不同的字應該怎麼讀?大家有何意見,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