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挂于紫禁城乾清宮正殿寶座上方,由清代順治皇帝禦筆。
“正大光明”牌匾由來“正大光明”牌匾原來是順治帝所書,康熙摹勒上石,原迹藏于故宮禦書處,乾清宮懸挂的是乾隆摹拓的,後來嘉慶朝失火,匾額被燒毀,嘉慶皇帝命人重新摹拓,現在所懸挂的應當是嘉慶帝命人所摹拓的。
“正大光明”這四字來自《周易》:“大者,壯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也。”(《周易·大壯·彖辭》)“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周易·履·彖辭》)這就是說要使皇位穩固,必須效法天地,順應人情,從而表明他們的統治是正大光明的,可見封建皇帝用心之良苦也。這塊匾額迄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曆史了。
“正大光明”匾額與“建儲匣”曆盡滄桑的“正大光明”匾額,有一段關于清朝皇帝秘密立儲制度的典故。
據史料記載,康熙帝在位六十年,他有兒子三十五個,究竟皇位該傳給哪個皇子?當時釀成了皇族内部一場極其尖銳複雜的奪權鬥争。
清朝原沒有明确的立儲制度,也不實行漢族皇帝的傳統立長制。直到康熙帝二十二歲時,他才決定要确立皇儲。然而,這個八歲就登基的康熙帝在許多問題上都雄才大略,而在立儲問題上卻優柔寡斷,又多猜忌,以緻立誰為太子一事,左右不定,立了又廢,廢了又立,莫衷一是,曠日持久,最後仍不能确定,從而造成了皇子之間長期的傾軋和骨肉相殘。在這場奪嫡的政權鬥争中,皇四子胤禛終于獨占鳌頭,他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即位後,苦于這種皇子間的骨肉相殘,便建立了一種新的世襲辦法,這就是曆史上稱為的“秘密建儲”制度。
“秘密建儲”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于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王公大臣時宣布:“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加審慎,此事雖不可舉行,然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将此事,親寫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禦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鹹宜知之。”
雍正帝命諸王大臣共議這種做法,諸王大臣均無異議。雍正帝遂命諸臣退下,隻留總理事務王大臣當面将密封的錦匣收藏于“正大光明”匾後。後來,雍正帝又另書密封一匣,“常以随身”。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四子寶親王弘曆成為清代第一個以秘密建儲制繼位的皇帝,是為乾隆皇帝。乾隆帝在對曆朝曆代的建儲法詳加比較剖析後,認定秘密建儲“實為美善”,進一步将秘密建儲确定為神聖不可更改的“建儲家法”。
乾隆以後,自嘉慶到鹹豐,都是按秘密建儲制繼承皇位的。秘密建儲與公開建儲相比較,避免了皇子之間為奪取皇位而發生的殘酷争鬥,對穩定政局具有一定作用。
到了清代後期,由于鹹豐皇帝隻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這種秘密立儲的辦法才失去其意義。
乾清宮乾清宮是内廷正殿,是明清十六個皇帝的寝宮,明朝的十四個皇帝和清代的順治、康熙兩個皇帝,都以乾清宮為寝宮。他們在這裡居住,也在平時處理日常政務。清代順治、康熙年間,乾清宮與政務關系相當密切,皇帝在這裡讀書學習、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内廷典禮和家宴。雍正雖移居養心殿,但還是經常到這裡選派官吏、批閱奏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