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學的時候,學校總布置一些寫跟父母有關的話題。我遇到這種話題可真是愁,父母實在沒什麼“典型事迹”可以寫,家裡也沒什麼苦情故事。他們那麼普通,怎麼撐起一篇要求有深刻意義的作文呢?
長大了,發現普通、平凡甚至沒什麼好說的生活,可能才是父母的常态。就好像朱自清寫的《背影》,最關鍵的情節是父親去給自己買桔子。讀到的那一刻,我好像突然理解了,如果給朱自清布置這樣一篇作文,他寫出的不也就是這種“小事”?
今天我看到一個故事,一位網友在初中的時候要爸爸給自己的QQ個人主頁點贊。一句小小的要求,沒想到父親記了10年,直到今天還在點贊。這位網友今年已經24歲了,QQ主頁居然有了37000個贊。
這個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也包括我。這些很小很小的事,卻不知為何總是讓人眼睛一酸。這大概就是親情,瑣碎裡卻又蘊含着偉大。
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一下就想到了我的媽媽。我上大學之前,在老家有一個手機号。上大學後那個号再也不用了,但我覺得号碼不錯,就跟她随口說了句:“這個号碼不錯,幫我留着啊。”
沒想到這句話她一直記着。直到上個月她來看我,我發現她帶了兩個手機。她說,那個手機就一直裝着我原來的号碼。為了防止号碼被注銷,她每個月還會給這個号碼充值,還要刻意使用一下,就是為了留着這個号。
距我離開家鄉已經20年過去了。從現狀看,我回到老家的概率幾乎為零,也不會再用這個号碼了。但她依然留着,隻為我當初的一句話。
父母的心态可能很難三言兩語說清楚,她可能也知道我不會再用這個号碼了。比如她在幾乎所有的“商務聯系”中都留的這個号碼——中介、保險、推銷,以至于這個号碼完全沒法用,充斥着各類營銷信息和電話。但她留着,就好像留着一個和孩子連接的線,仿佛一個象征,把我定格在家鄉。
想想看,其實和父母的相處點滴,幾乎都是這種小事,而且有的時候還鬧不愉快。比如離開老家的時候,父母非要你帶上特産,把行李箱塞到超重。我為這事也和他們吵過,直到有一次媽媽來看我,發現她把這些特産自己又帶上了。一個行李箱上挂着好多個手提袋,行李箱推得歪歪扭扭的。從此以後,我就不和他們吵這事了,能帶就帶了。
其實反過來想想,恰恰是這些小事,才是父母會幫你做的。除了父母,又有誰會去給你不遺餘力地點贊呢?又有誰會給你留着号碼呢?又有誰會因為給你的東西你不要,而生一肚子氣呢?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遇到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大問題的人:一個賞識自己的領導,一些患難與共的朋友,一位相濡以沫的伴侶。但在生活的縫隙裡,卻隻有父母的愛能滲透進去。他們的心思,會灌注進這些細節裡,在很多不起眼的地方,他們從來沒有缺席過。
反過來想想,有的時候子女最“擅長”的,反倒是大事清楚、小事糊塗。相信大多數人都是孝順的,也知道關心父母,經濟支持、物質反哺都很常見,但那些很小很小的事,卻很容易被忽略。
就好像曾經我給了父母一張某網購平台的購物卡,我覺得自己挺不錯了,還惦記着他們,父母也特别開心。但直到我自己使用的時候,我才發現這個平台的充值入口不太好找,我都搜索了好一陣子。
但我在給他們的時候,卻沒想過他們會不會用?好不好找?這種方式他們習不習慣?果然,我後來回家的時候,發現這張卡還在他們桌上,他們就是沒琢磨明白。
這大概就是父母和子女的不同吧。父母之愛的偉大,或許就在這些小事上。那些零零散散的瑣碎,隻有父母幫子女惦記着,一字一句都害怕疏漏,一點一滴都舍不得丢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