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
對于淨化水質、
改善水環境的作用毋庸置疑。
拿滇池來說,
今年1至5月,
全湖水質總體保持Ⅳ類,
濕地在其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呢?
恢複濕地 保護滇池
昆明市西山區在地自然體驗中心理事長 王愉:“它(蘆葦)特别耐水和耐肥,它在這會吸收這個區域的水肥料,我們說的有機質,吸收之後它長得很旺盛,這樣就減少了水裡所攜帶的有機質,也就是說淨化了我們的水。”
王愉主要的工作就是開展自然教育,這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在這方面,王愉可沒少下功夫,如今,說起濕地,她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昆明市西山區在地自然體驗中心理事長 王愉:“富含有機質的水,到了樹這裡就變成有營養的水了,它就随着根的吸收,最後成為了樹的能量,所以它其實又起到了第二個作用,它可以淨化水這個作用。”
作為土生土長的昆明人,對于滇池,她更多了一份情懷。回憶起當年的滇池,王愉很感慨。
昆明市西山區在地自然體驗中心理事長 王愉:“那時候從篆塘坐船順着大觀河進入滇池,那時候滇池還是非常美的,沿途能看山看湖景,但是中間經過一段一段的就會出現有工廠的地方,就會出現水像被染了色,那樣一個污染的情況,那個時候慢慢就開始聽說,滇池被污染了不能下去遊泳了。”
針對污染的滇池,開始了漫長的治理。2008年前後,久違的生态濕地陸續出現在滇池周邊,對調節滇池水質,改善環境發揮作用。
昆明市西山區在地自然體驗中心理事長 王愉:“像這種緊挨着城市的湖泊來說,這個濕地真的就太重要了,因為它在城市的下遊,所以整個流經城市的水,它能夠通過濕地,其實能起到淨化作用,淨化緩沖然後儲存,然後再進入到湖泊裡,它對于生态的恢複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目前,滇池治理在滇池一級保護區内已經累計完成退塘退田4.5萬畝、退房233萬平方米、退人2.8萬人,恢複滇池水域面積11.51平方公裡。滇池湖濱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也逐步恢複,形成了一條平均寬度約200米、區域内植被覆蓋超過80%的閉合生态帶。
昆明市西山區在地自然體驗中心理事長 王愉:“我也非常非常期待滇池能夠回到我們小的時候那個樣子,碧波蕩漾魚蝦滿湖,能再到滇池裡面去遊泳。”
本期《金色熱線追蹤》
我們就來聊聊濕地,
這次邀請到的嘉賓是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
王衛斌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處處長
子世澤。
本期嘉賓
嘉賓: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
王衛斌(上圖)
嘉賓: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處處長
子世澤(上圖)
本期《金色熱線追蹤》主要内容①
在晉甯有一個南滇池濕地公園,
去年底通過國家林草局的驗收,
這是昆明市兩個國家級的濕地公園之一,
它有什麼特别之處嗎?
南滇池濕地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走進南滇池國家濕地公園,記者的視線馬上被幾隻悠閑的鹭鸶吸引。專門來觀鳥的市民周修遠在一旁提醒我們,小聲些,别激動。周修遠酷愛觀鳥,從他的裝備就可以看出來,他說大大小小的濕地他去過不少,這裡的鳥兒特别多。
市民 周修遠:“這個濕地至少是有上百種鳥的,這邊的環境是挺好的,包括你看它的這個生境,還有它的這個自然生态,我覺得都是特别好的,所以才會吸引那麼多的鳥來。”
南滇池濕地公園位于滇池西南角,由滇池南部水域和南滇池湖濱地帶組成,包含滇池入湖河流流域面積最大的東大河河口,總面積1220公頃。南滇池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餘波介紹,這裡是滇池湖濱野生動植物品種和數量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其中不乏瀕危珍稀品種。
南滇池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 餘波:“檢測報告出來以後是有260種植物、鳥類有127種、魚類23種,然後我們這個濕地公園又剛好是在西部最大的候鳥遷徙的通道上,所以鳥類也非常多,16年的時候來了13隻彩環鳥,還有鉗嘴鹳、白眉、田雞,還有紫水雞,這四個是國家瀕危的鳥類。”
因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好,南滇池濕地公園還獲得了國際風景師聯合會頒發的“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栖息地改善或營建類傑出獎”。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隻是南滇池濕地公園的一個特點。作為環滇池湖濱閉合生态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滇池濕地是滇池湖濱面積最大的濕地,對于滇池水質的改善發揮着巨大的作用。
南滇池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 餘波:“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滇池和濕地的一個水的交換口,通過這兒進入濕地,濕地吸附藍藻以後,再通過剛才的時候在那裡再進入滇池,出去的水可以達到四類或者三類。”
在上世紀80年代,為整治滇池周邊水淹田而修築的“防浪堤”,被公認為滇池污染加劇的“推手”。為保護滇池,2008年昆明市啟動了“四退三還一護”工程。
南滇池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 餘波:“過去修築的防浪堤以後就可以建魚塘還有農田這些,但是為了滇池的治理,現在防浪堤已經拆除了,(現在)這個地方是我們的一個退塘還濕的恢複重建區。”
南滇池濕地公園的建設,使曾經臭氣熏天的河港池塘變成了水草豐美的綠色家園,世代居住在這裡的村民,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
村民:“現在濕地建起來了,環境好了空氣也好,滇池的水質也慢慢變好,我們在裡面上班,空氣也好,雖然我們做保潔工作,但是也很高興很開心。”
本期《金色熱線追蹤》主要内容②
1992年,中國加入國際《濕地公約》“濕地”這個稱謂被引入到中國,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環境資源之一,人們保護濕地,濕地也浸潤着人類的文明,帶給大家的既有詩與遠方的意境,也承載着人們對自然的無限鄉愁。
想了解更多相關内容
請關注雲南廣播電視台
公共頻道 YNTV-6
今晚(9月20日)22點25分播出的
《金色熱線·追蹤》
編導:黃麗瑩
制圖:熊震榮
編輯:白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