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小坪村(網絡圖片)
在永州,有這樣一個村落,它坐落在道縣清塘鎮西北部,都龐嶺東麓,距清塘鎮4.5公裡,總面積6.7平方公裡。現有人口2200人,其中廖姓2100餘人,占95%,其他姓不足100人。據說這個村已經有1400餘年的曆史了,當我們偶爾抵達時,仿佛穿越在一冊線裝曆史書中,一些古韻,撲面而來。
說是偶爾抵達,是因為我們那次去的主要目的地是月岩。那是理學鼻祖周敦頤少年時期閉關悟道的地方,凡是對永州曆史文化或者說湖湘文化感興趣的人,都想去那裡看一看。因為,那裡與濂溪,被稱為湖湘文化的發祥地。
從月岩出來後,朋友帶着我們在平平仄仄的田埂上步行10多分鐘,走過一片田洞,遠遠就看到田洞的南面有兩座馬鞍形的小山,俗稱馬鞍山,清澈見底的濂溪水從山腳下流過。一個古老的村子赫然闖入視野,它名曰小坪,坐西朝東,院落按二橫三縱巷道布局建房,巷道用寬大的石闆鋪成,至今保存完整。
邁步入村時,我一直在想,小坪,小坪,應該村因坪子而得名啊!那麼,坪子究竟在哪裡呢?我在村巷中四處尋覓,蓦然醒悟:原來整個村子就在山腳下的一塊坪地上。
我們是從側邊進入村子的,隻見到處是油光發亮的石闆路和滿面滄桑的磚瓦房。穿行于巷陌深處,就像鑽進了迷宮,巷巷相連,格局一緻,與江永的上甘棠古村有幾分相似,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建造智慧。我們信步而行,東走西轉,居然轉到了村子正門,到了那裡,差點被吓了一跳:居然聳立着一堆高低錯落的青石拴馬樁,同治、道光、嘉慶等年間的進士将自己的身份地位标示于衆,讓遊客撫摸着拴馬樁,仰望曆史的記憶與榮光。
望見那些顯赫的拴馬樁,我仿佛聽到了古道上傳來“得得得”的馬蹄聲,心裡于是在想,當年柳宗元在永州谪居十年之後,永州就出現了大量人才。而這裡人才輩出,是否與它沐浴着理學光澤有關呢?
也許,是吧。
仔細梳理,就可以發現這個村的曆史曾經無比璀璨。據《道州志》記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永陽、營道二縣置營州,并為州治。唐貞觀8年(634年),改南營州為道州。小坪村當時就是州縣治所所在地,為湘桂古道必經之地。唐天寶元年(742年),州治、縣治遷于現道縣濂溪街道辦事處,小坪村荒廢。直到宋宣和二年(1120年)廖氏太祖遷居至此,小坪村逐漸恢複了活力,村莊延續至今。該村族譜在大元至正五年(1345年)進行了編修《舂陵廖氏族譜》,現存族譜《廖氏家譜》修訂于光緒庚子年(1900年),上面清晰記載,宋太平興國年間,廖氏先祖從山東青州移居濂溪河邊,立村已有1400餘年。晚清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的母親廖氏,即出生在此村。
問村裡的老人,方知這個古村在選址上頗為講究,它位于月岩嶺和白花嶺之南,濂溪河之北,且東、南、北三面有低山環抱,像一雙溫暖的手臂,把村莊抱在懷裡。而且村莊裡裡外外林木蔥郁。從高處看,村子東高西低,民居依坡而建。村前有小溪,用于灌溉。村裡大多建築四水歸堂,民居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圍以樓房,各屋都向天井排水,暗喻“肥水不流外人田”。仔細打量一座座古建築,發現它們有明顯的永州地域特色:正房即堂屋向着天井,完全敞開,兩側房間對稱布置,走廊垂直于軸,走廊兩頭有側門,便于通風;天井如同天空剪口,起着采光通風的作用。内部穿鬥式木制構架圍以青磚高牆,正面多用水平型高牆封閉起來,兩側山牆呈階梯形的馬頭牆,高低起伏,錯落有緻,黑白輝映……
目前,該村遺存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有5000多平方米,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有79座,祠堂2座,私塾1座,進士牌坊2處。主要景點有五口連井、福字照牆、千年古樟、古炮樓等,整個村落給人莊重、幽靜和古樸的感覺。
其實,除了村裡的建築,我覺得村外的古樟樹也值得慢慢品讀。那些故障樹,或歪歪扭扭,或東斜西倒,像巨大的章魚須,或者鱿魚須,給人一種曲線玲珑之感。一些孩子爬上樹的枝丫,相互嬉戲,給古村帶來了幾分青春之氣。由此,讓人感慨村落選址天人合一,村落布局錯落有緻,村落規劃功能齊全,可謂大道至簡、天人合一。
小坪村外的古樟樹
作者:夏繼文
編輯:朱文秀
二審:于光林三審:趙小兵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