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米來說新零售的概念是什麼?今天是商業經典案例的第十二篇本文首發于《商業評論》2017年10月号,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對于小米來說新零售的概念是什麼?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今天是商業經典案例的第十二篇。
本文首發于《商業評論》2017年10月号
在廣州結束了一場演講後,一看智能手環,嗯,時間剛好。
和主辦方握手告别,上車,前往機場,同時開始準備一個重要的電話會議。打開手機,收到對方的“我可以了,你方便後打給我”。
這個“對方”,就是小米公司的創始人,雷軍。
雷軍說,在最近幾年中,他接受過的正式訪談不超過3-4次,因為他的商業模式相當複雜,不容易講清楚,怕很難寫明白,所以他拒絕了幾乎所有的采訪。
我曾在2015年,經官方授權對小米做了1-2個月的深入調研和訪談,寫過一本暢銷書《互聯網 :小米案例版》,所以對小米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我說:那我試試,看看是否能寫明白。
從我寫這本書到現在,小米經曆了一次非常痛苦的“觸底反彈”,這次“觸底反彈”,讓雷軍開始重新審視這些年的戰略。
他承認:過去我們犯的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忽視了線下。
2016年開始,小米開始大舉推進“新零售”,并承諾線上線下同價。
但是,說實話,我對這個“線上線下同價”的“小米新零售”是心存困惑的。
小米之所以能在過去用不可思議的價格,提供高顔值、高品質、高性價比的商品,不就是因為他們隻在互聯網上做直銷,所以成本比線下低得多嗎?
今天你要轉身做線下,還要和線上同價,可能嗎?
如果用線下的成本結構,都能做到和線上同價,不就說明過去線上的價格,還不夠便宜嗎?
帶着這些問題,我如約撥通了雷軍的電話。
我特别想知道,到底什麼是雷軍口中的“新零售”。
— 1 —
到底什麼是“新零售”
“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
我們要從線上回到線下,但不是原路返回,而是要用互聯網的工具和方法,提升傳統零售的效率,實現融合。”雷軍說。
2016年10月的某個上午,雷軍在一個會上,第一次談到小米正在做“新零售”,下午阿裡的馬雲在另外一個城市的另一個會上,也提到了“新零售”這個詞。
兩人可以說是不約而同。之後不久,京東的劉強東,也提出了自己對“新零售”的定義。
為什麼大家突然都開始談“新零售”了呢?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要理解“新零售”,以及“新零售”突然火起來的原因,我們就必須首先理解到底什麼叫“零售”。
零售無外乎是“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三種基本要素的萬千組合。
商品展現的參數和體驗,是信息流;
付款收款,是資金流;
自己拿回家或者快遞送回家,是物流。
雷軍是中國最早的電商平台卓越網(後來賣給了亞馬遜)的創始人,所以對零售,尤其是電商,有着極其深刻的理解。
他說,從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角度來看,電商相對于傳統零售,是提升效率的典範;但在獲得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兩個缺點:
1.損失了體驗性。
從信息流的角度看,電商提高了商品信息的易得性,但是損失了商品信息的體驗性,比如衣服無法試穿,沙發不能躺倒,牆紙不能鋪滿後身臨其境感受效果。
2.損失了即得性。
從物流的角度看,電商通過集中式倉庫提高了效率,但是快遞配送導緻了用戶無法即刻獲得商品。
不過,雖然損失了“體驗性”和“即得性”,電商的發展還是相當迅猛。
因為它的效率優勢,确實相當明顯。
但是,發展到2015年左右,高歌猛進的電商平台們開始意識到一件比損失“體驗性”和“即得性”更加嚴重的問題:電商用戶的增速開始放緩。
在感知上,電子商務似乎已經統治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但是冷靜地看數據你就會發現,電商銷售,其實隻占中國消費品零售業總額的10%,某些品類比較高,也就才20%左右。
這個比率在增長嗎?
還在增長。但是增幅,已經明顯放緩了。
也就是說,最容易接受電商的那批用戶,基本已經上網了。
剩下來的80%-90%,因為習慣的原因、地域的原因、年齡的原因,讓他們到網上買東西,可能就是一場持久戰了。
用戶的增速放緩,但是電商平台(包括各種社交電商、内容電商)的數量卻在猛增。
賣的人比買的人增長得快,就直接導緻一個結果:僧多粥少。
電商的獲客成本,也就是“流量成本”越來越高。
小米、阿裡和京東,都開始遇到了增長壓力。
怎麼辦?
這時,依舊被傳統零售占據着的80%-90%的廣大線下市場,就自然而然成為了電商平台們的進軍目标。
怎麼進軍?
空投傘兵部隊,帶着最先進的軍械,在空軍掩護下,從地面攻打石器時代的城池。
這就是:新零售。
小米、阿裡和京東,雖然戰術各不相同(小米的小米之家,阿裡的天貓小店,京東的京東家電),但是戰略并無二異。
新零售,就是“用互聯網的效率回到線下”,就是讓線下的“體驗性”和“即得性”優勢,插上“效率”的翅膀。
雷軍在電話裡說,我們對這個“效率”有極緻要求,那就是讓線下的小米之家,和線上的小米商城,實現同款同價。
這就是“小米的新零售”。
極緻的坪效我問雷軍:雷總,我理解“小米的新零售”了,真是太棒了。
可是你到底要怎麼做呢?
我特别好奇,到底線下要怎麼做,才可能做到和線上的價格一樣呢?
而且這個線上的價格,不是一般的價格啊,那可是小米式的“閉着眼睛買,怎麼都便宜”的價格啊。
線下的成本結構,畢竟和線上不同吧?
雷軍開始給我講爆品戰略、連帶率、不打擾式銷售、大數據選品等等。
我問他:雷總,你一直說,電商其實更透徹地理解了零售。我非常同意。
我們能不能用“電商對零售的理解”,梳理一下小米的新零售?
電商認為:零售=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x複購率。
線下開店,上門推銷,電話銷售,校門口擺攤,一切的零售形态,其實最終都可以用這個公式來表示。
我先簡單解釋一下這幾個概念。
● 流量,就是有多少人進店。在線下,這常常叫做人流、客流。人流量大的地方,叫旺鋪。
● 轉化率,就是進店的那麼多人中,最終有多少人買了東西。在線下,這常常叫做成交率。
● 客單價,就是一個單獨的客人一次花了多少錢,買了多少東西。買得越多,越有價值。
● 複購率,就是這個客人走了,下次還會來嗎?在線下,這常常叫回頭客。
所以,零售=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x複購率。
這個乘出來的數字,當然越大越好。
但是,線下零售和電商有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每家店的面積大不相同,有的200平米,有的500平米。
這很重要,是因為店鋪面積幾乎決定了運營成本。
所以,均攤到每平方米店鋪面積上的銷售額,才真正體現一家店的零售能力。
每平方米的年銷售額,有個專業的名稱,叫做:坪效。
對應到“電商對零售的理解”,坪效 =(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x複購率)/ 面積。
小米到底能不能在線下商店,賣線上的極低價格,還能賺錢?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問,小米到底能不能通過效率手段,提高流量、轉化率、客單價、複購率,最終做出難以想象的坪效,居然可以覆蓋線下的成本?
那小米的“坪效”到底做得怎麼樣呢?
雷軍很自豪地說:目前,小米的(年)坪效已經做到了27萬元/平米,僅次于蘋果專賣店的40萬/平米,是其他手機專賣店的很多倍。
在27萬的坪效下,就算按照8%的毛利來計算,現存的182家小米之家,其毛利都足以覆蓋運營成本。
極緻的坪效,是小米新零售的關鍵。
但是極緻的“坪效”,隻是個結果;而把“流量、轉化率、客單價、複購率”做到極緻,才是手段。
雷軍,開始一個個耐心地解釋他的戰略和打法。
提高流量,就是讓進店的人流變多。雷軍說,他采取了兩個辦法。
1.選址對标快時尚。
過去的小米之家,是開在寫字樓裡的,那是隻有粉絲才知道的地方。
人少,沒流量。現在的小米之家,為了獲得自然流量,會選在核心商圈,對标快時尚品牌。
關于這個問題,訪談完雷軍後,我又專門打電話給小米公司的總裁林斌,他做了更詳盡的解釋。
林斌說,他們發現小米的用戶和優衣庫、星巴克、無印良品高度重合。
把店開在地鐵站,人流雖然很大,但是大家不進店;
把店開在重奢的商場,大家購買的心态和頻次都很低。
所以,小米确定了和優衣庫、星巴克、無印良品對标開店的選址策略。
具體來說,小米之家的負責人張劍慧說,目前的小米之家,主要選在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的購物中心,優先和知名地産商合作,比如萬達、華潤和中糧。
對于入駐的購物中心,小米還要考察其年收入:比如是15億,還是25億。
小米之家在入駐商圈之前,一定會數客流,計算單位時間内的人流量。
逐漸地,小米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選址邏輯,并通過這樣的方式,小米可以獲得基礎的目标流量。
2.低頻變高頻。
懂零售的同學可能會立刻覺得,對标快時尚品牌的選址邏輯?
快時尚品牌之所以敢選那麼貴的地方開店,是因為它們是高頻消費的産品。
手機可是個低頻消費的産品啊,一兩年才買一次。
消費頻次這麼低,你卻選在這麼貴的地方,那不是找死嗎?
雷軍說,這就是“小米新零售”的關鍵打法“低頻變高頻”起作用的地方了。
什麼叫低頻變高頻?
比如58同城這個網站,求職、租房、1年有1次就不錯了,都是低頻生意,但是58同城把100個低頻分類信息加在一起,就變成了高頻。
你隔三岔五都會上來一次。
小米也一樣。
在過去幾年中,小米投資了不少生态鍊企業,有做充電寶的、手環的、耳機的、平衡車的、電飯煲的、自行車的,各種各樣。
小米之家現在有20-30個品類、200-300件商品,所有的品類1年更換1次,就相當于用戶每隔半月都會進店來買一些好的東西。
雖然手機、充電寶、手環等商品是低頻消費品,但是将所有低頻加在一起,就變成了高頻。
我後來問林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說這一點太重要了。
自從小米快速擴張“小米之家”後,有些手機廠商也選擇對标小米之家,用快時尚選址的邏輯,甚至就在小米之家對面開店。
林斌一開始還有點擔心,但後來發現很多用戶進那些店逛了一圈,什麼也沒買就出來了。
隻有幾款手機這樣的低頻消費産品,消費者逛一圈,确實沒什麼可買的。
但在小米之家,這次你買了手機,過段時間買個手環,下次再換個藍牙音響,這樣,就把1年來1次買手機的低頻,變成了每半個月來一次的高頻;
把進店沒東西可買的低效流量,變成了進店總能買幾樣東西走的高效流量,解決了流量問題。
轉化率,就是進店後有多少人真的會買東西。
雷軍說,小米通過兩種方法,提高了小米之家的轉化率。
1.爆品戰略。
小米一直有個“極緻單品”的邏輯,叫“爆品戰略”。
雖然看起來有很多産品,但是每一個品類小米都隻有幾款産品。
比如箱子,就2-3款,雨傘就1款。其他的公司,可能都會做幾百款。
爆品戰略帶來兩個好處。
首先,你可以在單件産品上傾注更多的心血,所以設計感、品質都有機會做得更好。
一件設計感更好的商品,本身就能帶來更多轉化率。我們把這個叫做“靜銷力”,靜靜地放在那兒,你就忍不住買。
其次,爆品帶來的巨大銷量,又必然會帶來供應鍊成本的降低,導緻價格盡可能地便宜。
一件品質很好,但又那麼便宜的商品,當然更能造成巨大的轉化率。
因為爆品戰略,這些過去在網上被那10%的電商用戶享受的“優質低價”商品,現在擺在這90%的線下用戶面前。
雷軍說,很多用戶是拿筐子裝滿為止,根本不看價錢。
2.大數據選品。
線下的面積是有限的,什麼東西好賣,就賣什麼。
但是什麼東西好賣呢?
因為已經做了幾年的電商,小米可以根據之前積累的互聯網數據來選品。
比如,線下店首先可以優先選擇線上被驗證過的暢銷産品,比如米6手機、手環、電飯煲等。
如果是新品,則根據口碑和評論來觀察,看前一周的評論,評論不好的不上。
此外,根據大數據來安排在不同地域小米之家門店的選品,并且統一調度。
比如,在線上,河南用戶購買小米電飯煲的特别多,那麼河南的線下小米之家鋪貨的時候,電飯煲是一定會上的。
另外,這裡不好賣的東西,可以在那裡賣;
線下不好賣的東西,可以在線上賣;
甚至反過來,線上不好賣的東西,在線下賣。
比如平衡車。
很多人沒有接觸過平衡車,光靠在網上看照片,是比較難下決心買的。
但是把平衡車放在線下,用戶可以摸一摸、試一試。
發現這東西挺有趣的,就反而更有可能買。
這就是利用了線下的“體驗性”優勢,真正實現了線上和線下打通。
這種大數據帶來的精準選品、賣暢銷品、賣當地最好賣的貨,大大提高了用戶的轉化率。
客單價,就是如何在單次購買更多的東西。
雷軍說,這要靠提高連帶率和增加體驗感。
1.提高連帶率。
連帶率,就是買了一樣東西,順便多買幾樣。
你進店一看,雖然是幾百件商品,但都是白色的、圓角的,風格極其一緻,顔值也非常高,感覺就是一家生産的。
你買一個小米監控攝像頭,覺得很好;
如果你再買一個小米路由器,監控數據可以30天循環保存在路由器的硬盤上;
如果你再買個小米電視,打開家裡的電視,就可以監控辦公室的情況;
如果你還有個小米手機,旅行中拍的照片,家裡人電視上就能實時看到;
……
他們之間技術上的關聯性、協同性,甚至僅僅是顔值上的一緻性,都會提高連帶率,讓你忍不住多買。
2.增加體驗感。
很多人以前聽過小米,但并沒真的見過小米的産品,更不知道小米有這麼豐富的産品。
現在都放在你面前,你可以好好體驗一番。
雷軍說,小米之家非常強調體驗性,有動線設計,可慢慢體驗,小孩在店裡打王者榮耀也沒有關系。
很多手機商店因為隻賣低頻消費的手機,所以必須強行推銷。
但是小米通過“低頻變高頻”後,無需推銷了。
小米甚至規定,店員不經允許,不去打擾客戶。
為什麼?
因為這樣用戶才能充分感受産品、感歎價格。
林斌給我分享了這麼做的結果:同一款手機,在線上中低配版賣得更多,而在線下高配版居然賣得更多。
為什麼?
因為在線上缺乏“體驗性”,用戶隻能比參數。
但在線下,用戶可能細細體驗外觀、手感、性能的差異,買高配的人就變多了,這就進一步提高了客單價。
甚至,林斌和張劍慧還在小米之家設置了專門的“電視大師”和“筆記本電腦大師”工作人員,回答用戶體驗後的問題。
電視、筆記本電腦這些高單價産品,在線上購買時難下決心,但因為體驗,在線下賣得更好。
林斌說,小米也在研究進一步提升小米之家的品牌形象和用戶體驗,不排除在未來會推出全新形态的小米之家旗艦店。
怎樣才能讓買過的用戶再來買?一直來買?買得越多還越要來買?
這就是複購率研究的問題。
因為用戶隻要每多買一次,第一次獲客的成本,就可以被多攤薄一次。
所以,通過提高複購率,挖掘客戶終身價值,是“新零售”的終極大殺器。
那怎麼做呢?
線下的“小米之家”,其實還肩挑着兩個重要的使命。
1.強化品牌認知。
小米發現,線下更廣大的這部分用戶,和線上的小米用戶,重疊度很低。
于是,小米之家有一個重任,就是讓更多過去不知道、不了解小米的消費者,認識小米,在消費者心中植入小米的品牌。
一旦買過、用過、喜歡上小米,這些用戶未來買電子産品或者智能家居商品時,就可能首先想起小米。
小米總裁林斌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次他在一家小米之家站店,來了幾個老太太。
老太太們發現東西真好真便宜,買完走了之後不久,又拉來幾個老太太,然後又拉來幾個老太太。
就這樣一個拉一個。
這些老太太,以前可能并不知道小米。讓她們在網上買太難了。
但因為小米之家,現在這部分用戶,也開始認識小米産品了,甚至喜歡小米品牌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小米之家線下店的一部分成本,在财務上甚至可以記入小米品牌的建設費用。
如果把獲得的品牌認知當成是“收益”,用費用補貼給小米之家的話,它的收入更高。
2.打通全渠道。
小米把零售全渠道從上到下分為三層,分别是米家有品、小米商城和小米之家。
米家有品和小米商城是線上電商,擁有更多的商品。
米家有品有20000種商品,是衆籌和篩選爆品的平台;
小米商城有2000種商品,主要是小米自己和小米生态鍊的産品;
線下的小米之家有大約200種商品。
在這個梯度的全渠道中,小米之家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從線下往線上引流,向用戶介紹更豐富的小米産品系列。
用戶在小米之家購買商品時,店員會引導用戶在手機上安裝小米商城的APP,這樣他如果喜歡小米的産品,下次購買就可以通過手機完成,而且在小米商城,可以在更全的品類中選擇,并且沒有線下的租金成本。
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爆品在店内立刻就能拿到,享受了體驗性和即得性;
如果是店内沒有的商品,可以掃碼,在網上購買。
這樣,一個到店一次的用戶,就會成為小米的會員,有機會成為小米真正的粉絲,産生驚人的複購率。
---
我們來回顧一下“小米新零售“的八大戰略:
零售=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x複購率。
流量:對标快時尚選址 低頻變高頻
轉化率:爆品戰略 大數據選品
客單價:提高連帶率 增加體驗性
複購率:強化品牌認知 打通全渠道
這些戰略,都隻有一個目标:提高“流量、轉化率、客單價、複購率”的效率,從而最終做到了高達27萬/平米的坪效,僅次于蘋果。
在這個坪效之下,小米之家單店的費用率,居然可以做到隻有8%。
這就是“小米的新零售”:用互聯網的效率回到線下,給線下的體驗性和即得性優勢,插上效率的翅膀。
— 2 —
雷軍的商業信仰:小費經濟
聊完“小米的新零售”,我被小米和雷軍的價值觀深深震撼。
但我還是忍不住問了他一個問題:雷總,你這麼死磕自己,一定要把東西賣這麼便宜,圖什麼呢?那你怎麼賺錢呢?
雷軍說,我靠“小費”來賺錢。
美國有家著名的會員制連鎖超市Costco(好市多)。
Costco店内商品的綜合毛利率隻有6%,其利潤主要來自于會員費和信用卡手續費。
它在美國有2000萬會員,每年的會費是100-120美元,續費率達到了90%以上。
為什麼用戶願意交會員費?
因為東西太便宜了。
用戶稍微多來買幾次,會員費就賺回來了。
Costco會員費的本質,
是用戶付給Costco的代購費:
你收了我的代購費,就用心幫我去尋找最優質、最低價的商品吧。
做得好,來年我還續費。
雷軍說,小米要做得比Costco更好。
Costco的會員費,還是“強制費用”,隻有成為會員,才能買到低價優質的商品。
雷軍說,小米不收取“強制費用”。
我們先把極好的産品用極低的價格給你,和你交朋友。
如果你覺得我好,也願意的話,就再買一些其他的服務呗,比如小米電視會員?小米金融産品?
就當給我的小費。喜歡就給,不給也沒關系。
聽上去很美好,但是真有人給小費嗎?真賺錢嗎?
雷軍說,我們已經有數據了,但是還不方便透漏。
在提供幾乎成本價的硬件的情況下,用戶通過購買其他服務,給我們的“小費”,已經非常可觀了。
這個商業模式,已經被驗證。
他很有自信地說,如果有一天小米真的做不下去了,發動一個募捐,說不定小米用戶募捐的錢就能救活小米。
小米在硬件方面的毛利率不高,基本是貼着成本經營。
小米的主要利潤來自其互聯網服務,包括會員、金融、廣告等,相當于是用戶打賞給小米的小費。
---
挂掉和雷軍的電話,我突然想起,2014年我訪談小米的投資人,晨興資本董事總經理劉芹時,他給我講過2010年他決定投資小米的故事。
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雷軍給劉芹打電話,講他的這套模式和邏輯,從晚上通話到第二天白天,談了整整一夜,十幾個小時打掉了3塊電池。
聊完後,劉芹就決定給雷軍投資。
雷軍今天給我講的基于“互聯網效率”的小米新零售,和基于“小費經濟”的小米商業模式,相對于當年的那個電話,幾乎沒有變過,唯一的差别就是,這些過去是想法,現在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最後雷軍說,到底什麼是新零售?
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
這麼來看,美國的Costco和德國的ALDI,效率都非常高,它們是上個世紀的新零售。
導緻他們成功的,不是科技,而是對效率的信仰。
小米的新零售能成功嗎?
小米過去一年,從快銷品零售業大量吸引人才,不少員工來自蘋果、優衣庫、GAP、無印良品。
小米摩拳擦掌,我們拭目以待。
祝福小米。
祝福所有把提高商業效率作為目标的創新者。
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新零售”,隻有更高效率的零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