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之一,是一種寫字、繪畫、研磨墨料的必備工具。
據考,中國古硯源于商周,興于春秋,規範于秦漢。漢劉熙《釋名》曰:“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表明漢代後期硯為研墨工具的含義已經明确。此時的硯質多用陶、石作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瓷硯多為圓形,分硯底和硯蓋兩部分。時至隋唐,無論是硯質、硯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較為盛行箕式、龜式、展式和山峰足式硯。唐以前大多使用陶硯,而至此時才開始使用石質硯。但最早的硯,是陝西姜寨遺址出土的6000年前的石硯。宋人更重石硯,尤愛端、歙之石。元明時期制硯講究自然,出現了随形硯。清代重精雕細刻,不但将硯由實用推向了藝術欣賞的一個高峰,還盛行漆砂硯,用生漆配合金鋼砂制成,質地很輕,顔色像澄泥,可以與石硯比美。宋人米芾所著《硯史》一書,是我國研究制硯工藝的最早專著之一。
硯,除了我們所知的陶硯、石硯之外,尚有金硯、鐵硯、銅硯、玉硯、木硯、瓦硯、漆硯和水晶硯等多種,産地遍及大江南北。其中尤以石陶硯類的端硯、歙硯、洮硯和澄泥硯最為名貴,合稱“四大名硯”。
端硯是硯中珍品,其石材産于古代端州(今廣東肇慶端溪斧柯山),因質地堅密又膚潤,常被形容為嬰孩子的皮膚。端硯制作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由于岩石的各種天然紋理,成為多種多樣的名貴石品,如青花、魚腦凍、蕉葉白、冰紋、豬肝凍、石眼等等。(1)青花。青微細如塵,隐隐浮出,如虮虱腳者為最上乘。粗點成片的,稍次。(2)魚腦凍。此石有如蕩漾着一團生氣,如澄潭月漾,故稱魚腦凍。錯落疏散的,叫碎凍。潔白疏散的為上品,灰色、褐色的為下品。(3)蕉葉白。蕉葉白,渾成一片,嫩淨如柔軟的肌膚,如凝脂,溫潤而光澤,隐隐然,如見其裡。蕉葉白,像蕉葉初展,含露欲滴的是上品,素而潔的稍次。按其色澤與層次,又可分為鹦歌眼、鳳眼、貓眼等等,顔色凝重大方,花紋隐約浮沉,它的特點是:出墨狀、蘸筆圓、細而不滑,堅而不燥。清代陳恭尹在跋高光《端溪硯石考》中雲:“硯粗則挫墨,細則拒墨。水岩則不然,玉肌膩理,拊不留手,着水研墨則油油然,與墨相戀不舍,墨愈堅者,其戀石也許甚。”極贊端硯品位之高妙。無怪乎唐朝詩人李賀在《青花紫石歌》中頌曰:“端州硯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硯中另一珍品歙硯,産于安徽歙州(含歙縣)龍尾山,古時歙州與婺源同域,盛産龍尾硯石,硯品統稱為歙硯。龍尾硯石品有五:一曰眉子,二曰外山羅紋,三曰墨山羅紋,四曰金星金暈,五曰驢坑羅紋。其材尤以金星金暈獨顯名貴,以石色古綠,金光燦爛,“質地堅潤,易發墨,不損毫”而馳名天下。
洮硯出于甘肅卓尼縣城東洮河東岸的喇嘛崖。其石質堅實溫潤,色澤雅麗,弄筆濡墨,毫發自然,為衆書畫家所鐘愛。
在“四大名硯”中唯澄泥硯研是天然石材所制。她由陶澄汾水河泥後幹固、整形、雕刻,入窯燒制而成。因原料成份及燒制溫度的差異又分朱砂紅、鳝背黃、綠豆砂、玫瑰紫等多種色品。其成硯幽秘玄雅、靈風神韻,為世人稱道。
除此之外,鋒州的角硯、歸州沱硯、相州的瓦硯、青州紫金硯和紅絲硯、信州的水晶硯及虢州的澄泥硯也頗負勝名。
中國硯史悠久,硯文化内涵深邃,且豐富多彩。硯的花紋雕刻以及表達的内容十分廣泛豐富。山川日月、鳥獸魚蟲、花草樹木、金石書法以至各種人物,都可以作為圖案刻于硯上,形成精美高雅,經久不變的特殊藝術品,令人愛不釋手。硯不但有硯台、硯盤之俗稱,更有硯田、墨海、石友、陶泓之美譽。曆代硯文、硯志、硯論、硯錄、硯說、硯考層出不窮,硯詩、硯詞、硯歌、硯賦、硯銘、硯譜更是筆難盡述。因此,賞硯、藏硯、賜硯、贈硯、鑒硯、貢硯便成了文化雅士、富商臣賈間一道獨特而另類的風景。
古硯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和文物收藏價值,更有較為明顯的市場價值和投資價值,所以自古以來倍受藏家的青睐,特别是一些曆代制硯名家的作品,更是市場和拍場的搶手貨。縱觀近年來中國古硯的市場行情,可說是逐年漸熱,穩中有升,大家雲集,前景非常樂觀。藏家不仿根據自己的實力擇優而藏。如遇上品,當盡力得到,儲值保值,收藏鑒賞、相得益彰。下面是近年來收藏和拍賣市場的部分成交行情:
17世紀制端硯(張大千收藏)38.5萬港元
19世紀端石松樹硯36.8萬港元
明金家刻銘端硯22萬港元
明海水紋端硯10.58萬元
清麒麟形端硯15.525萬元
清乾隆禦題澄泥硯帶紫檀蓋盒20.1205萬元
清巧琢瓜形綿綿冰紛雙面端硯15萬元
清陳端友刻瑞獸綠端硯5萬元
宋桃河石硯(桦木盒)3.3萬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