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人們總是盼望着趕快“立秋”,立秋以後雖然從節氣上來說進入了秋天,但立了秋就一定就涼爽了嗎?
在民間,人們往往用“三伏”來确定一年中最炎熱的一段時間,“入伏”意味着高溫天氣的開始,“出伏”意味着高溫天氣的結束。
“三伏”是區别于二十四節氣以外的“雜節氣”,雖然“雜”,但人們也很關注。在農村有這樣一句氣象諺語:“夏至三庚數頭伏,立秋首庚即末伏”,人們通過它來确定每年的“出伏”及“入伏”時間。
2020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出伏”時間是:8月24 ,三伏天總長40天。
這些時間具體是怎麼推算的?諺語中的“庚”又是什麼意思?且聽我一一道來!
古代五行理論認為,夏屬火,“十大天幹”中的“庚”屬金,而“火克金”,所以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裡“庚日”要“藏伏”起來。
“入伏”的具體時間就是從夏至日那天起,按“天幹地支來紀日法”來數,遇到第三個帶“庚”的日子為止,這一天即為“入伏日”。
例如2020年的夏至日為6月21日,通過萬年曆查得當天為“乙未日”,再通過“幹支循環表”往後推演,第一個帶“庚”的日子為6月26日的“庚子日”,此為“一庚”。由于“天幹”是10個,所以“庚日”的周期也是10天,7月6日(庚戌日)為“二庚”,7月16日(庚申日)為“三庚”,這一天即為“入伏日”。
“三伏”中規定“頭伏”、“末伏”都為10天,中間的即為“二伏”天數。那麼7月26日就進入了“二伏”,通過“立秋首庚即末伏”來确定末伏時間。
今年立秋日為8月7日(壬午日),8月15日的庚寅日為“首庚”,這一天為末伏首日,經過10天,8月24日為“出伏日”。
通過以上推算可知,7月16日至7月25日為“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為“二伏”;8月15日至8月24日為“末伏”。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