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地生态葬簡介?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記者邰思聰)4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形返自然,生态安葬漸成新選擇:政策倡導、節約土地,以生态理念為後代子孫留下青山綠水》的報道,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節地生态葬簡介?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記者邰思聰)4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形返自然,生态安葬漸成新選擇:政策倡導、節約土地,以生态理念為後代子孫留下青山綠水》的報道。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清明節作為我國祭祖追思的節日,承載着祭祀感恩的意義。
近年來,節地生态安葬逐漸進入人們視野。随着民政部門相關補貼激勵機制的建立與管理辦法的出台,這種回歸自然的綠色安葬方式也逐漸被更多人接受。
骨灰撒海,形返自然
滔滔碧海鋪花徑,茸茸青絲寄追思。在低沉的音樂中,手中的骨灰與鮮花一起撒入大海,飄向遠方。這是記者在“2019年京津冀協同骨灰海葬首航活動”現場看到的場景。
4月2日,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的國際郵輪母港碼頭内,國内首艘骨灰撒海專用船“國賓9号”緩緩駛出碼頭,黑底白字的标牌懸挂在船身的醒目位置,二層的欄杆上挂着4個白色花圈,上面寫着“情系渤海,愛在心間”八個字,整艘船顯得莊嚴肅穆。
上午10時許,搭載着31名逝者骨灰和100餘名親屬的專用船抵達預定海域。
“骨灰撒海,形返自然。”伴随着主持人的話語和回蕩在船艙内的海魂之歌,告别儀式開始。
在主持人的帶領下,親屬們進行了默哀與告别,互相攙扶着手捧骨灰盒逐一走出船艙。甲闆之上,親屬手中的骨灰與花瓣一起,停留片刻後,終入大海,飄向遠方。
“選擇海葬是我嶽父的遺願,老人最樸素的想法就是給孩子們減輕負擔。”逝者家屬萬先生告訴記者,不管是從給家人減輕負擔的角度還是為後人節約土地的角度,骨灰海葬的方式他本人是可以接受的。“政策倡導并且所有的海葬支出都由民政部門負擔,這種方式也挺好的。”萬先生表示。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民政部門近年來出台了一系列有關節地生态安葬補貼的管理辦法,對選擇骨灰撒海或骨灰自然葬的北京市戶籍亡故居民除給予政府補貼,還減免一些殡儀服務的基礎費用。同時,每份骨灰可有6名親屬免費随行,參加海葬活動。
在政策倡導下,像萬先生嶽父一樣選擇骨灰海葬的人越來越多,漸成新選擇。據統計,從1994年到2018年,北京市共舉辦485批次骨灰撒海活動,2.17萬餘份骨灰投入到大海的懷抱。京津冀三地共同組織骨灰海葬活動已有20多年曆史,累計撒海骨灰近5萬份,參與家屬12萬餘人次。
“以樹代墓”,為後代留下一片綠色
“萬物萌生,風清日朗。形返自然,魂歸天堂。”伴随着公祭祭文與低沉的音樂,逝者家屬們手握鮮花、凝視紀念碑,用向紀念碑敬獻花的方式表達對逝者的思念。
清明前夕,數百名生态安葬逝者家屬代表聚集至北京市長青生命紀念園生态葬紀念廣場上。在這裡,大家共祭逝者,追思故人。
“生态安葬主要是環保,另一方面也是故人生前的遺願。”已是滿頭白發的陳女士告訴記者,老伴2017年去世後,家人根據遺願,将他的骨灰埋在樹下,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今年我已經是第二次來祭奠他,因為和他生前就做好了約定,所以我可以接受這種方式。”
在北京市八寶山人民公墓,記者看到,除了傳統的安葬方式外,公墓還向逝者家屬提供生肖景觀葬、懷思閣骨灰深葬等安葬方式。
北京市八寶山人民公墓業務科科長張存容介紹,八寶山人民公墓為了滿足“優撫對象”等特殊群體的需求,推出了生肖景觀葬的安葬形式。其安葬牆體嵌有“十二生肖傳說浮雕”,牆體上碼放景觀花盆式碑體,盆内可以插放鮮花、絹花,盆内側刻寫逝者姓名及生卒時間,外側為各種雕花。骨灰安葬于牆體内部,每個穴位可以安放兩份骨灰。此外,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八寶山人民公墓還推出了懷思閣骨灰深葬的安葬形式。這種安葬形式采用封存式集體深葬,将骨灰按辦理順序碼放于懷思閣内,并将逝者姓名刻在外牆上,以便祭祀。
記者還了解到,骨灰自然葬是北京市在全國範圍内率先推出的節地生态葬式。骨灰自然葬采用的是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将骨灰藏納土中的方式,将逝者骨灰深埋在景觀生态葬區,安葬區域隻以植樹、植花、植草等形式進行美化,逝者家屬可通過二維碼、電子墓碑、集體共祭、日常祭奠等多種方式進行追思。2018年,北京市民政部門為435位京籍逝者提供骨灰自然葬,财政補貼174萬元。
北京市八寶山禮儀公司副總經理王德東表示:“這幾年我們節地生态安葬成效還是比較明顯的,尤其是骨灰撒海的次數相比于上世紀90年代翻了一番,說明百姓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逝者家屬李永力告訴記者,他的父親于2006年去世,他也見證了長青生命紀念園内海葬生态葬紀念碑的落成。他有三個願望:生态葬紀念碑祭奠活動、海葬逝者家屬海上祭奠活動、網上祭奠活動。“現在第一個願望已經實現了,希望剩下兩個願望也能很快實現。”
普及新觀念,任重而道遠
殡葬觀念是數千年留下的傳統,改革談何容易。張存容告訴記者,以八寶山人民公墓為例,土地資源非常有限。目前傳統安葬方式的區域已經接近飽和。
“我們通過播放宣傳片、宣傳節地生态安葬的優點,希望逝者家屬可以接受這樣的安葬方式。”張存容表示,懷思閣骨灰深葬既滿足“入土為安”的傳統安葬習俗,又節約了土地資源、保護了生态環境,并且管理期限比傳統安葬形式長許多,達到了50年,這也讓越來越多的逝者家屬開始接受節地生态安葬。“原來生态安葬骨灰的數量,20年加起來大概2000份左右,現在一年就近300份,人們的接受程度提高了不少。”
北京市民政局副巡視員李全喜介紹,近年來,北京市民政局率先出台了《關于健全本市節地生态安葬補貼激勵機制的實施意見》和《北京市節地生态安葬補貼管理辦法》。“京籍逝者親屬可向定點服務單位申請辦理節地生态安葬,在提交材料和審核通過後,便可享受相應的節地生态安葬服務費用減免。”
此外,北京市也在全面推進生态墓園建設。“景觀優先、先建公園後建墓園、建墓(地)不見墓(碑)”,這是北京市提出的生态墓園建設原則。
據了解,生态墓園是将中國傳統園林藝術與傳統殡葬文化進行融合的多功能墓園。在這裡逝者家屬可以選擇樹葬、花葬、草坪葬、水景葬、景觀石葬等多種生态葬式,每種葬式會充分利用植被景觀依勢布局,營造出“讓生命回歸自然”的意境。
“生态墓園綠化覆蓋率達到90%,且植被品種豐富、園林景觀優美,讓生态墓園融入城市景觀之中。”李全喜表示,到2020年底,北京市所有存在墓地的區都要建設一處生态墓園(區)。同時,北京市公益性節地生态安葬設施将在2020年覆蓋到鄉鎮,骨灰格位存放、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态安葬比例也将達到50%以上。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委員、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表示,普及生态安葬需引導與規範并重。今年,北京市還将出台一系列措施,規範生态安葬,以生态理念為後代子孫留下青山綠水,留下文脈懿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