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羅羅,哆羅羅,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
我們都學過《寒号鳥》這篇課文。寒号鳥在寒冷來臨時,盡管嘴上不停嚷嚷着要做窩,可是拖拖拉拉不行動,導緻最終被凍死。
在今天看來,寒号鳥就是妥妥的鳥類中的拖延者——一個不聽勸告将拖延演繹到極緻的家夥。
衛藍在《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以下簡稱《反本能》)中告訴我們:拖延是本能的一種,而本能是進化過程中生物的生存保障之一,但因社會環境的變化速度,超越了本能的進化速度,使得生物不得不去克服本能,才能更好地生存。
心理學碩士、知乎心理學知識達人、時間管理講師等頭銜集于一身的衛藍,在《反本能》一書,分别從自我提升、群體接觸、社會洞見三個方面,為我們解釋了衆多本能行為産生的根本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供了相應的反本能方法,為我們更好地改變與成長指明方向。
以前文提到的拖延為例,它是大腦保護機制在進化過程中遺留下的本能之一。因為在原始社會時期,過多的能量消耗會對生存構成威脅,大腦通過拖延、放棄等保護機制,使我們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以應對各類危險。
時至今日,我們的生存環境雖已沒有原始社會時期那樣危險,但大腦仍以低能量消耗為原則,因此拖延的本能發動時,大腦仍習慣于不但不阻止,還鼓勵我們去放棄。
這就是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拖延症的原因,而我們身邊那些成功戰勝了拖延症的人,不過是掌握了一些反本能技巧,《反本能》中将它們歸納為從簡單起步、用具體計劃與借環境倒逼。
從簡單起步,向拖延症宣戰提出“微習慣”理念的斯蒂芬•蓋斯,曾是标準的宅男加肥男,2012年年底,他又立志堅持鍛煉:這是他從高中時就經常會立志做的事,但每一次都是鬥志昂揚,最長堅持不到兩周,接着便以各種原因走向失敗,甚至有時連原因都沒有。
這一次,面對即将到來的新年第一天,他想再試一次鍛煉半小時。但他站在那,隻是想想,卻毫無動力,甚至聽着勁爆的音樂,幻想着沙灘上可炫完美身材的自己都不行。他沮喪地看着鏡中的自己,最後突然冒出一個想法:要不,就做一個俯卧撐吧!
一個俯卧撐,他做到了。但在做完的一瞬,他又想,既然姿勢都擺好了,就再多做幾個吧……就這樣,依靠“一個俯卧撐”的微習慣理念,斯蒂芬•蓋斯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
衛藍在《反本能》中說:“從簡單的部分開始做一件事情,實際上是在降低一個行為的門檻,也是在降低對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的喚醒程度。”
正如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大腦習慣以低能量消耗為原則,鍛煉半小時的能量消耗,讓大腦本能抗拒,而一個俯卧撐因為消耗極少,讓大腦根本不會産生抗拒。也就是說,當我們把事情簡單化、不給大腦造成過多困難時,很多事情就不用被拖延,甚至是放棄。
從簡單起步,循序漸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可接受範圍做相應調整,更容易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拖延會得到很大的改善,也會更持久有效。給改變一個适應期,讓我們對環境産生更好的生理适應,從而避免引發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戰勝拖延習慣就有了極大可能。
用具體計劃,減少拖延行為心理學大師格爾•維茨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在暑假裡找到一些中學生,給他們發了10套模拟考題,并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内完成。
他将這些同學分成兩組,其中一組使用非常詳細的計劃表,這個計劃表中規定了具體的時間、地點,比如每天什麼時間吃完早飯、在家裡做這些模拟考題等。而另外一組的同學沒有計劃表,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題。
結果,使用詳細計劃表的同學平均完成了250道題,沒有計劃表的同學完成了100道題。這個差距是顯而易見的,遵循詳細計劃的學生做題更高效,其他學生則有些拖拉。
衛藍在《反本能》一書中提出這樣的觀點:“想有效地減少自己的拖延,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制訂計劃時多給自己一些具體的要求并設置可量化的進度計劃。”
越細化的計劃越會提高人們的執行效率。當把時間、地點、具體行動都聯接在一起,就會得到一個更為可信的目标方案,大腦中會形成反應,這個計劃會給我們提供很多情景線索,并且有效地将目标意圖變為行動,減少兩者之間的鴻溝,從而提高行動的概率。
這也就說明,人們在環境單一、情景确定的狀況下,不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也沒有太大的壓力,這才能夠安撫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讓目标更容易完成。而看到計劃的完成度後,内心也會感到愉悅,這又促使我們更積極主動地完成,從而有效減少拖延行為。
借環境倒逼,斷絕拖延的後路近日,西安理工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校長在緻辭時點贊表揚畢業生楊龍歡同學——“僅2021年就進入圖書館學習732次”。然而,楊同學卻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他去圖書館這麼多次,并不是為了博眼球,純粹是為了更高效而自律地讀書和學習。
近年來,高校圖書館打卡屢屢上熱搜。複旦大學,年打卡1424次的孔同學;江蘇大學,一年“泡”圖書館自習2554小時的工科男生……那麼,他們為什麼熱衷去圖書館學習呢?實際上是不想讓自己在大學中陷入“躺平”、拖延的人生。
據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的問卷調查顯示:超九成大學生有拖延習慣。早上起不來、晚上遲遲不入睡,導緻白天精力不夠,上課狀态不好,作業難以按時完成,這已成為困擾他們的實際難題。
“要改變自己的拖延行為,我們也可以通過改變周圍的環境來實現。”楊同學等人,正是深知環境對自己的巨大影響,才逃離宿舍裡休閑放松的氛圍,利用圖書館的環境倒逼自己高效自律地學習,絲毫不給自己拖延的機會。
不同的環境會讓我們有不同的心理喚醒狀态,這是一種警備狀态,表示在做一件事情時生理和心理是否已做好準備。去圖書館,被喚醒的狀态就是學習,在這種安靜的環境下,學習不但會高效而順利地完成,還會良性發展下去。
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就要盡可能到适合學習和工作的環境中去。讓環境倒逼我們,讓氛圍感染我們,讓行動促進我們,斷絕拖延的後路,我們才有機會進步和成長。
從簡單起步、用具體計劃、借環境倒逼,這些切實可行的小技巧,都能協助我們戰勝慵懶拖延的本能,變得高效而自律。
除此之外,書中列舉的重複新習慣、建立獎勵機制、科學休息等方法,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循序漸進地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使我們擺脫拖延帶來的焦慮與内耗,重拾熱情與信心,獲得有價值的人生。
結語衛藍在《反本能》中說:絕大多數人缺乏的不是戰勝慵懶和膽怯本能的勇氣,而是改變的技巧,而這才是走向卓越的關鍵。
我們隻有通過反本能的思維方式,在各種習以為常的表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質,才能在潛意識中戰勝本能反應,獲得改變與成長,繼而從優秀進階到卓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