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語文九年級上冊課時練醉翁亭記

語文九年級上冊課時練醉翁亭記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28 10:56:43

語文九年級上冊課時練醉翁亭記?《醉翁亭記》同步練習,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語文九年級上冊課時練醉翁亭記?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語文九年級上冊課時練醉翁亭記(九上語文十一課 醉翁亭記一課一測)1

語文九年級上冊課時練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同步練習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後者應,伛偻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衆賓歡也。蒼顔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 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C.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

D.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2. 下列各句中不屬于詞類活用的一句是( )

A.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B. 名之者誰

C. 醒能述以文者 D.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3. 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環滁皆山也 環:環繞

B.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霏:霧氣

C. 雲歸而岩穴暝 暝:昏暗

D. 至于負者歌于途 負:擔負

4. 對下列句式判斷有誤的一句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判斷句

B. 微斯人,吾誰與歸?——倒裝句

C.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狀語後置

D.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賓語前置

5. 下列對文章内容理解與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通過描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對遊人之樂的叙述,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的複雜感情。

B. 通過描寫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遊場面,表現詩人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

C. 本文以“樂”字貫穿全篇,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表現了他的曠達情懷。

D. 這篇遊記,既是一幅優美的風習畫,也是一幅“與民同樂” 風景畫。

6. 下列對文章的結構理解與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文章随時間、空間變化,圍繞着朝暮、四季分層次對景色進行了描寫。

B. 作者将山水之樂、遊人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融合在一起,表達出“與民同樂”的情懷。

C. 文章不長,而涉及的人和物卻很多,讀後讓人無孤獨、寂寞之感。

D. 将叙事、寫景和說理有機結合在一起,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7.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2)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10.解标下列加點詞語。(2分)

   (1)野芳發而幽香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1.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2.下列加點詞語用法與例句一緻的一項是( )(2分)

例句: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A.兩岸連山,略無阙處

B.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C.腰白玉之環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3.歐陽修筆下“佳木秀而繁陰”的景色,一定讓你聯想起了家鄉的某處夏季美景,請你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來。(必 須從比喻,拟人或排比的修辭手法中任選種進行描寫,不準出現真實的地名,50字左右)

                                    

                                     

《醉翁亭記》同步練習參考答案

1. D 解析:已而”表示時間不久,需要停頓。故正确的劃分節奏是“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2. C 解析:A項名詞用作狀語,譯為“像鳥張開翅膀”。B項名詞用作動詞,“名”譯為“取名、命名”。D項第一個“樂”為形容詞意動用法,譯為“以……為樂”。

3. D 解析:“負”指背着東西。

4. D 解析:該項為狀語後置。正常語序是為“醒能以文述者”。

5. D 解析:應是“既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也是一幅“與民同樂” 風習畫”。

6. D 解析:選文有“叙事、寫景和抒情”,沒有“說理”。

7. (1)沿着山路走六七裡,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2)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答案

(2分)

(一)閱讀《醉翁亭記》(節選),回答10-13題。(8分)

10.(1)花 (2)以……為樂(以……為快樂)

評分說明:(2分)每小題1分。

11.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曲深秀麗的,是琅琊山。

評分說明:(2分) 譯對重點詞語“蔚然”“深”“秀”得1分,翻譯完整流暢得1分。

12.C

評分說明: (2分)“名”“腰”都是名詞作動詞。

13.示例:綠樹環抱的公園,像靜卧在搖籃裡的嬰兒,安靜惬意,公園中央“品”字形分布的大型花圃中,各色鮮花争奇鬥豔,熱烈奔放。

評分說明:(2分)答案不唯一。語言流暢、詞句優美,能體現家鄉夏季景物特點。沒有運用指定的修辭手法扣1分,沒有達到規定字數酌情扣分,出現真實的地名不得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