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九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歸納

九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歸納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5-18 11:31:44


九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歸納(9年級下冊課内文言文重要知識點梳理)1

1.《公輸》

選自《墨子·公輸》,作者是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著有《墨子》一書,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飛翔不下。還長于守城技術,其後學總結其經驗為《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輸》通過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動地叙述了墨子為實現自己的“非攻”主張,所表現出的艱苦實踐和頑強鬥争的精神,同時也暴露了公輸盤和楚王的陰險狡詐,從而說明隻有把道義和實力結合起來,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斂其野心。

這場鬥争表明,面對大國的不義之戰,要敢于鬥争。一方面要從道義上揭露其不義,使他們在輿論上威風掃地;另一方面,要從實力上作好充分準備,使他們的侵略野心無法得逞。這個道理,不僅在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無借鑒意義。


A 字音

郢[yǐng] 犀兕[xī sì] 鼋鼍[yuán tuó] 鲋[fù]魚 文梓[zǐ] 楩[pián]楠 長[pián]木


B 詞語

“說”通“悅”:高興。例句:公輸盤不悅 。

“圉”通“禦”:抵禦。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輸盤诎。

“舍”通“捨”:放棄。例句:舍其軒。

“争”通“掙”[zheng]:直言勸告。

古今異義:

①文:刺花紋,彩飾,文軒;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圓,方圓千裡;今為一種平面幾何圖形。

一詞多義:

①為:替。例句: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與“焉”合用,表示疑問語氣。例句:夫子何命焉為?

  • 是。例句:必為有竊疾矣。
  • 制造。例句: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
  • 當作。例句:以牒為械 。

②見:動詞,會見。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

  • 動詞,引見。例句:胡不見我于王
  • 動詞,入見。例句:于是見公輸盤 。

③類:動詞,類推,例:不知可謂知類;名詞,種類,為與此同類。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倒裝句:何罪之有?(賓語前置,“之”為結構助詞,應為“有何罪”譯文:有什麼罪呢?)

翻譯:

①夫子何命焉為?譯:先生有什麼請教呢?

②胡不已乎?譯:為什麼不停止呢?

③胡不見我于王?譯:為什麼不向楚王引見我呢?

④此為何若人?譯: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2. 《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選自《孟子·公孫醜下》,作者是戰國時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聖”。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釋是:“民和為貴,貴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争,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争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别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于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A 字音

畎[quǎn] 鬲[gé] 敖[áo] 傅說[yuè]


B 詞語

“畔”通”叛”:背叛。例句:親戚畔之 。

“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

“拂”通“弼”,輔弼。例句:法家拂士。

“衡”通“橫”:梗塞,指不順。例句:衡于慮。

一詞多義:

①之:的 。例句:三裡之成,七裡之郭 。指城郭。例句:環而攻之 。

②而: 表承接。例句;環而攻之而不勝。

表轉接。例句;環而攻之而不勝。

③拂:違背。例句:行拂亂其所為。

通“弼”,輔弼。例句:法家拂士。

④于:介詞,在。例句: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介詞,從。例句:舜發于畎畝之中。

介詞,給。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今異義:

親戚:古義:内外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或他的成員。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譯:有利的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環境,有利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人心齊。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譯:擁有仁義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廣大群衆的支持,缺少仁義道德的人就會很少人幫助。

③人恒過, 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 譯: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内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隻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為人們所了解。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譯:所以,上天将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幹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内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⑤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 譯: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将導緻滅亡。


3.《魚我所欲也》

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詳見上一課)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裡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别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着“本心”的方向發展,并将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裡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隻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于人格的事來。


A 字音

蹴[cù]


B 詞語

“得”,通“德”,動詞。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

“鄉”同“向”,原先,從前。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

古今異義:

豆:古義: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義:常為豆子的種類。

一詞多義:

①與:讀yú,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給。例句: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而:連詞,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例句: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 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卻”的意思。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③于:介詞,表示比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 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例句:萬鐘于我何加焉。

④是:指示代詞,這個,這樣。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 這樣看來,由此看來。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判斷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斷, 譯: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隻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倒裝句:萬鐘于我何加焉!(疑問代詞“何”做動詞“加”的賓語,前置,意思是“什麼”。譯: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 翻譯: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先前(有人)甯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甯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甯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4.《莊子》故事兩則 ——《惠子項梁》《莊子于惠子遊于濠梁》

選自《莊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大師莊子,世與老子并稱,代表作《莊子》,又稱《華南經》;莊子的思想淵源于老子,司馬遷曾指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僅繼承而且發展了老子“天道無為而自然”的思想,無論就理論的豐盈以及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來說,莊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莊子的學識也極淵博,“于學無所不”,因此,《老子》隻類似一首長篇哲理詩,而莊子的文章則是洋洋灑灑的哲學長篇,已然形成專題論文的風格了。

《惠子相梁》這則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于功名富貴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态度。

《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這個故事在《莊子》一書裡顯得别具一格,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但 輕松、閑适,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深受感染。


A 詞語

止:栖息。于是:在這時。全:完全,确實是。

一詞多義:

吓:模仿鸱發怒的聲音。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吓我邪?

動詞,威吓,恐吓。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吓我邪?”


B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例句:夫遠出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 譯文: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原文: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 譯文: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譯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

原文: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我知之濠上也。

  • 譯文: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5、《曹刿論戰》

選自《左傳·莊公十年》,舊傳為春秋時期魯國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為編年體史書,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并稱“春秋三傳”。

本文通過記叙曹刿對戰争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說明要取信于民,運用正确的戰略戰術并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刿的政治遠見和軍事遠見。


A 詞語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今異義:

①犧牲:古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犧牲玉帛,弗敢加也。)今為正義而舍棄生命。

②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今指行為不正直。

③忠:盡力做本職。(忠之屬也。)今:忠誠,忠實。

④獄:案件。(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監獄。

⑤情:以實情判斷。(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

⑥雖:即使。(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今: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應,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并不因為甲事而不成立。

⑦再:第二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今:又。

一詞多義:

①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問其故。

②以:憑,靠,何以戰;把,必以分人。

③焉:語氣助詞,相當于“呢”,又何間焉;作兼詞,于此,在此,懼有伏焉。

④其:作代詞,指齊軍的,下視其轍;作代詞,指戰勝的,公問其故。

⑤之:結構助詞,的,忠之屬也;作代詞,指曹刿,公與之乘;

語氣助詞,無意義,公将鼓之;作代詞,指齊軍,登轼而望之。

詞語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②必以情:“情”名詞作動詞。(以)實情判斷。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

①原文:乃入見,問:“何以戰?”

  • 譯文:(曹刿)于是進見(魯莊公),(曹刿)問:“憑什麼作戰?”

②原文:必以分人。應為:“必以分之人”

  • 譯文:一定把(它)分(給)别人。

③原文:忠之屬也。

  • 譯文:(這是)盡了本職一類(事情)。

④原文: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 譯文:可以憑借這一點來打戰,(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着去。

⑤原文:公将馳之。

  • 譯文:魯莊公正要驅車(追趕)。

倒裝句:

原文:何以戰? (應為:“以何戰”)

  • 譯文:憑借什麼作戰?


6、《鄒忌諷齊王納谏》

選自《戰國策·齊策一》,《戰國策》是一部國别體史書。大概是戰國末年秦漢間人将各國史料收集起來編纂而成的。這部史書後經漢代的劉向重新編校,得33篇,定名為《戰國策》。書中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縱橫家們的言論活動,以及他們進行政治外交是的奇計、良策、佳言、善行,生動地反映了戰國時代錯綜複雜的政治鬥争和各類人物的精神面貌。

這篇課文生動地記叙了戰國初期齊威王接受其相鄒忌的勸谏而采納群言,終于使齊國大治的故事。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A 詞語

一詞多義:

①孰:誰,我孰與徐公美;仔細,孰視之。

②美:以…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麗,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朝:早晨,朝服衣冠,窺鏡;朝見,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古今異義:

①諷:古: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勸。(鄒忌諷齊王納谏)

  • 今:用含蓄的話對人或物進行揭露、批評或嘲笑。(諷刺)

②修:古:長。(鄒忌修八尺有餘)

  • 今:(學問、品行方面的)學習和鍛煉。(進修)

③服:古:穿戴。(朝服衣冠)

  • 今:衣服,衣裳。(運動服)

④地方:古:土地方圓。(今齊地方千裡)

  • 今:某一區域,空間的某一部位;部分。

⑤聞:古:使……聽到。(聞寡人之耳者)

  • 今:用鼻子嗅。

詞語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名詞做動詞,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詞作動詞,以…為美。


B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

①原文:皆以美于徐公。(“以”後邊省去了“我”)

  • 譯文: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②原文: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譯文:全國範圍内(的人),沒有(一個人)對皇上沒請求的。

③原文: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 譯文:能在公衆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使我聽到的,受下等賞。


7.《愚公移山》

選自《列子·湯問》。後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東晉人搜集有關古代資料編寫而成,裡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本文通過寫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的道理。


A 字音

仞[rèn] 垣[yuán]曲 箕畚[běn] 始龀[chèn] 窮匮[kuì]


B 詞語

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通“直”。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④亡以應:“亡”通“無”。

⑤一厝朔東:“厝”通“措”,放置。⑥隴斷:“隴”通“壟”,高地。

一詞多義:

①方:指面積,方七百裡;剛剛,方其遠出海門。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況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頑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堅決,吾義固不殺人。

⑤亡:通“無”,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逃跑,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⑥焉:疑問代詞,放在哪裡,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古今異義:

①懲:古:戒。(懲山北之塞)←這裡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今:處罰。

②陽:古:山之南,水之北。今:太陽。

③陰:古:山之北,水之南。(達于漢陰) 今:陰天。

④諸:古:之于。(投諸渤海之尾) 今:各個、許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今:毛發。

⑥已:古:止,停止。(懼其不已也) 今:已經。

詞類活用: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

吾與汝畢力平險:畢,形容詞作動詞,用盡。

聚室而謀:聚,動詞使動用法,使…聚。


C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省略句:荷擔者三夫。(譯:三個(能)挑擔的人。)

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應為:汝之不惠甚矣!先說“甚矣”有強調意味。) 譯:你太不聰明了。


8.《詩經》兩首

《關雎》選自《詩經·周南》。《蒹葭》選自《詩經·秦風》。《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字音

雎鸠[jū jiū] 窈窕[yáo tiáo] 好[hǎo]逑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 左右芼[mào]之 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 huí] 白露未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涘[sì] 沚[zhǐ]



來源: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