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賈來使,“南越王宴”名菜,雀鳥膳食的代表作。如今,參加線上線下兩大抽獎,就有機會免費品嘗了!
不出家門,吃遍上下兩千年
大洋網訊 以“共享亞洲美食文化,推進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的廣州亞洲美食節将于16日拉開序幕。為此,《廣州日報》特别與5位粵菜大師合作,研發10道廣府曆史文化名菜,并通過“吃曆史文化菜肴,送錦鯉”活動,邀請讀者在5月16日~31日共享這場曆史名宴。據悉,這10道名菜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越王時代,時間軌迹穿越古今兩千年。
為了研發這10道廣府曆史文化名菜,本報記者和粵菜大師一起查閱古書史料,探訪高齡粵菜粵點泰鬥,從書中、名師口中以及坊間追尋曆朝曆代的代表性佳肴及其背後典故,經過反複研試,終将其推出面世。
從烹饪技法與味道挖掘上看,10道名菜重現了古老的烹饪技法,将曆代大師的匠人之風展露于今日食客之前。其中不少菜肴的烹饪技法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在每一道佳肴之中,我們品味的不僅僅是文化故事,更是粵菜大師注入其中的巧妙心思、無限創意。
陸賈來使
出品:廣州酒家 大師:麥展飛
取一隻4兩大的鹌鹑,處理幹淨後開邊,加姜、蔥、花雕酒、鹽、糖、麻油和生抽腌制半個小時後,蒸熟鹌鹑。高溫油炸鹌鹑,撈起,加蒜蓉、紅椒、豆瓣醬、花雕、七味鹽兜炒,最後用荷葉與砂紙包起鹌鹑,埋于炒熱的粗鹽中,上台。
有段古:2002年,廣州酒家追溯廣州兩千年的飲食之源,從菜品、餐具、服飾、禮儀、典故、音樂和環境布局等方面入手,精心制作了代表古越文化的“南越王宴”,“陸賈來使”就是其中一道,早期稱為“陸賈南來”。這道菜是雀鳥膳食,考古發現:古時廚師是用木炭、黃泥裹禾花雀烹制的。如今,酒家廚師以鹌鹑代替禾花雀,取鳥雀之意。用砂紙、荷葉裹起,代替黃泥、木炭,既美味,又環保。
平日店中并不單獨供應此菜,在5月16日到31日期間,隻要提前預訂,就可以在指定店内嘗到這一道菜,無須訂全宴。
指定供應餐廳:廣州酒家(濱江西店)
遍地錦裝
出品:廣州酒家 大師:麥展飛
精選草羊的羊腩部位,用蒜、火腩、陳皮和姜等焖上一個小時;選用2斤重、肉質嫩滑的水魚,将蓋留起,裙邊剪起備用,水魚斬件後同樣用上述材料焖30分鐘。将水魚裙邊原狀擺好,焖好的羊肉與水魚放入裙邊内,蓋上水魚骨蓋,用紅蘿蔔雕出水魚頭。以鹹蛋黃伴碟豐富口味。
有段古:原名“遍地錦裝鼈”,為唐宋元明清“五朝宴”中一肴,是唐代韋巨源《燒尾宴食單》五十八款佳肴之一。“五朝宴”是廣州酒家的一大傑作,于1986年廣交會時推出,分一、二席,每席包括12道出品。當年酒家為準備此宴,特别組織多名廚師和點心師赴北京、西安、開封、洛陽、杭州和南京等古都考察,經過深入研究,篩選出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特色代表菜。由于做工繁複,近十餘年“五朝宴”一直塵封。本次經廣州日報與廣州酒家共同磋商努力,終令宴中一道主菜“遍地錦裝鼈”重現江湖。
指定供應餐廳:廣州酒家(濱江西店)
太史戈渣
出品:北園酒家 大師:陳瑞任
用老雞和金華火腿熬制數個鐘頭成上湯,再加入雞蛋形成糕狀。切方塊蘸幹生粉,文武火炸成金黃色。這道菜看似簡單,實際耗時費勁。尤其是裹的生粉,分量很重要,太稀入镬易散,太濃則成品不夠嫩滑。
有段古:清末民初,羊城首席美食家江孔殷赫赫有名,人稱太史公。太史戈渣源自江太史家宴,原應作“鍋炸”,屬油鍋炸物,本是北方的甜點。江太史将其改為鹹點“雞子戈渣”。後來太史食齋,故而以雞蛋換雞子。戈渣外衣酥脆不膩,咬破時鮮味襲來,猶如凝固的高湯,令人久久回味。由于做工繁複,廣州坊間幾乎無人再做。廣州著名園林酒家之一的北園酒家,當年是按舊時江府設計重建的。因此,本次“大師定制廚房”中,北園酒家取舊時“太史家宴”中之名菜,将它們重新帶到百年後的食客面前。廚師将“戈渣”稍作改良,用雞蛋取代雞子,其餘皆不變。
指定供應餐廳:北園酒家
太史田雞
出品:北園酒家 大師:陳瑞任
用田雞腿、瑤柱、火腿、精肉和削成棋子形的冬瓜同炖,味道清鮮。田雞隻取大腿部分,用姜汁撈過,入油鍋稍爆,各料入盅,起碼炖3個小時方成。
有段古:乾隆《廣東通志》說,“百粵之民以蛙為上味。”太史田雞出自太史家宴。傳說清末某年盛夏,江太史為招待重要客人,要求家廚設計時令新穎炖品。家廚從農間田雞得到靈感,用瑤柱掐絲,毛尾筍切條,冬瓜挖成棋子狀,與田雞合烹出一道炖品,味道鮮美清香。江太史十分滿意,問此菜何名。家廚說:“菜有瑤柱,又稱江瑤柱,應了太史的姓氏;毛尾筍有一節節的形格,筆直,又如江太史手中拐杖。因此叫太史田雞最合适。”衆賓客聽後紛紛向江太史拱手作賀,并大贊廚師。後來各酒家仿制此菜,大受歡迎,太史田雞因此成為人們樂道的湯品。此菜實際上以冬瓜為主角,田雞作配角,當時因冬瓜角色卑微而被隐去。
指定供應餐廳:北園酒家
石門返照
出品:惠食佳 大師:張永發
選用産自珠三角一帶的筍殼魚,一條大約1斤8兩。将魚起中骨,上粉和蛋漿,煎魚背肉至金黃色,再反煎另一面——技法是“嫩煎”,即是介乎蒸與油炸之間的做法,出品既香口又嫩滑。這亦是粵菜傳統的烹饪技法,相當難掌握。魚上台後,淋上蝦汁。這道蝦汁,廚師用3兩新鮮河蝦“煉油”,再用蝦油爆香半斤鮮河蝦,加清水滾煮出清湯,再全數倒入攪拌機中,把蝦殼、蝦頭與蝦肉都打成蓉,加少許鹽調味。蝦汁必須即煮即用,否則汁水不清,更可能變酸。
有段古:此為羊城舊八景之菜。有詩道“石門返照看日落,霞光萬道滿江紅”。後人推測此景乃嘉慶或道光年間所評。舊時粵菜師傅将美景納入美馔之中:石門返照實為蟹黃石斑魚,用嫩煎法展現,充分展示粵菜師傅在烹饪河海鮮物上的高超技藝。現用嫩滑的筍殼魚,以春夏當季的蝦替代蟹制作蝦汁。蝦汁淋于魚面,取波光粼粼之意。
指定供應餐廳:惠食佳(濱江西店、東風東路店)
玉疊鳳馨
出品:惠食佳 大師:張永發
4斤左右的小骟雞,隻取雞腿肉與雞背肉,切為粗條,大約尾指大。用紹酒、生抽、麻醬、豉汁、蒜蓉、蔥白等腌制20分鐘,再用油紙将雞條包起,以120℃~150℃的油溫炸“浸”至熟,大約2分半鐘,收油撈起擺碟即可。這道菜使用了粵菜中的技藝“浸炸”,既有煎炸的香,又有蒸煮的滑。
有段古:原名為“紙包雞”,源于陳濟棠在粵主政時代,設宴款待要人時的特别菜式。原為梧州特色菜,後經粵菜師傅改良,以玉扣紙包裹雞肉,用廣式浸炸手法制作。今日廣州甚少廚師會做。“玉扣紙”傳統又稱“玉衣”,“雞”取“鳳”的意思,鳳馨而百鳥來朝,“玉疊鳳馨”由此而來。惠食佳的廚師以油紙替玉扣紙,做法更加環保省油。如今坊間鮮有餐廳制作“紙包雞”,即便有,大多數也是先制作完雞,再用紙包裹後上菜,隻取其形。但張永發連紙帶雞肉“油浸”,真正體現了雞肉的嫩滑與香口這雙重口感。
指定供應餐廳:惠食佳(濱江西店、東風東路店)
龍穿鳳翼
出品:陶陶居 大師:李法生
鳳翼為雞翅,先将雞翅蒸熟後去除骨頭,此處考驗廚師的手工功夫:雞骨需完整去除而不穿破雞皮,保留原形。雞錘與雞中翅皆如此處理。再把刀工細緻的、經過烹調的火腿絲與筍絲等釀入雞翅和雞錘中。蒸時,雞肉吸收火腿精華和筍的獨特香氣,啖啖是肉。火腿絲和筍絲都經過專門處理,筍事先用上湯來煨入味,上湯乃用火腿、豬肉和雞等煲3個小時而成。筍需要切成幼細尖條。火腿則蒸熟以後用糖來煨,以平衡鹹甜度。
有段古:傳說,此菜最早是慈禧太後的禦膳之一,後由北方傳至南方,在廣府富裕人家府邸内落地生根。後經粵菜師傅巧妙構思,成為宴席上的意頭好菜,受海内外友人歡迎。此菜關鍵是一個“釀”字,盡展技巧,乃粵式手工菜的典範。過去的做法是将釀好的雞翅碼放于大碗之中,鋪上草菇,蒸熟以後将碗倒扣,雞翅完美地安坐于草菇之上。
指定供應餐廳:陶陶居(環市東路店)
錦袍赤繩
出品:白天鵝賓館 大師:譚廣燐
“錦袍”,是選擇剛剛成熟的香蕉,去皮後,挖去中間一段肉,釀入豆沙餡料,再裹以脆漿或者蛋漿炸;“赤繩”,是将每一樣食材分别煨入味後,再用腐竹皮綁起蒸熟。
有段古:錦袍、赤繩的名字,取材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盛行的美點:“脫衣換錦袍”與“赤繩欣系足”。據粵點泰鬥陳勳師傅回憶,“脫衣換錦袍”背後是出家人還俗的故事。而“赤繩欣系足”則講述了一對癡情兒女欲遠走高飛,父親得知後,用紅繩系住女兒雙足,但終因愛女心切,終于點頭答應成就了一對佳人。赤繩從“束縛”之意轉為了“姻緣”之意。舊時點心用鴨腸綁住四物:鴨腳、鮑魚、瘦肉、筍。如今,所捆之品在變化,鴨腸也換做了腐竹。白天鵝賓館曾在2011年時請陳勳指導,通過勳叔那幾張泛黃的、20世紀40年代的點心紙,重現了36款經典點心。後期再無制作。本次借此美食節的機會,兩款點心重出江湖。
指定供應餐廳:白天鵝賓館 (宏圖府、玉堂春暖餐廳)
掌上明珠
出品:陶陶居 大師:李法生
鴨掌蒸熟,人工拆骨,皮絕不能穿爛,保持鴨掌完整性。百花餡實際是蝦膠,需要用刀背來打,才能保證纖維感,吃起來爽口彈牙。在鴨掌中間拍生粉,釀入百花餡。放上最重要的一顆豆子,蒸4分鐘,上台前打上玻璃芡即可。
有段古:又名“百花釀仙掌”,是舊時粵式滿月宴上不可或缺的一道吉祥菜,寓意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行政總廚生哥在50年前參加工作時,已從師傅那兒學到這道菜。據介紹,拆骨是過去廚師入行必學的技能。在訓練中,廚師的眼力與手部協調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煉。如果拆骨不幹淨,學徒随時要被大師傅責備,十分嚴厲。在磨煉之後,熟手的師傅一個小時可以拆100隻鴨掌的骨頭。
指定供應餐廳:陶陶居(環市東路店)
月影燕侶
出品:白天鵝賓館 大師:譚廣燐
“月影”,是在手打而成的百花餡上方釀入鹌鹑蛋,在鹌鹑蛋上面布上已經處理過的竹笙,再入蒸櫃中蒸。“燕侶”,是開澄面皮,以雞蓉、燕窩為餡料,上湯作底。客人即點,師傅馬上用上湯來煮燕窩雲吞,再撒上一兩朵夜香花。
有段古:源于“月影紗窗下”以及“月夜逢燕侶”兩款點心。20世紀80年代,粵點泰鬥陳勳為廣交會設計點心宴,有一次看到粵劇“蘇小妹三難新郎”,蘇小妹給新郎出的上聯是“閉門推出窗前月”,蘇東坡教妹夫對“投石沖開水底天”——這給了陳勳“月影紗窗下”的靈感:竹笙撐起放于月光下,若隐若現似紗窗。而月夜逢燕侶則是湯點。燕侶寓指燕窩,以上湯作底,一抹當季夜香花芳馨入心。創意則來自粵劇《西廂記》的詩歌:月照西廂下,迎風護闆開,拂牆花影動,疑似月人來。此道點心關鍵在于必須即點即做,當季夜香花必不可少。
指定供應餐廳:白天鵝賓館 (宏圖府、玉堂春暖餐廳)
■創作故事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淘來舊時飲食書,請教粵菜泰鬥黃振華與陳勳兩位老師傅,并與五大粵菜名店的主理人和主廚一同探讨,最後制作出10道曆史文化名菜。
——南越王宴,本來欲試者須訂全套。這次廣州酒家是為廣州亞洲美食節才特别推出其中一道。
——白天鵝賓館的師傅嘗試做了柚皮火腩夾、杏汁奶油糕、鳳眼峨眉等近10款點心,最終敲定現在的兩套。
——惠食佳主理人伍先生這些年從海内外收集到不少飲食古書與烹饪書,花費不下萬元。記者和師傅經過多次調試,才最終确認二肴。
——記者建議北園酒家做太史家宴菜肴,當時黃魚羹、蛇羹、菜茸羹等都曾考慮過,記者請教江太史之孫女江獻珠的弟子Theresa,最後确定兩道菜。
——陶陶居行政主廚生哥已有60多歲,至今依然活躍于一線。幾乎記者所提出的古法手工菜、烹饪技法,生哥皆能還原出來。
超級幸運大錦鯉
十道名菜送到家
線上大獎
1.超級大錦鯉:全套共十道“大師定制廣府文化名菜”,由神秘大咖親自送到府上。
2.錦鯉一:陸賈來使、遍地錦裝(出品:廣州酒家)
3.錦鯉二:太史戈渣、太史田雞(出品:北園酒家)
4.錦鯉三:石門返照、玉疊鳳馨(出品:惠食佳)
5.錦鯉四:錦袍赤繩、月影燕侶(出品:白天鵝賓館)
6.錦鯉五:龍穿鳳翼、掌上明珠(出品:陶陶居)
公布時間:5月16日晚,線上活動一結束,主辦方将第一時間寄出免費餐券。
參與方式:
1.關注“廣州日報”微信公衆号,回複“大師定制”,報名搶錦鯉大獎。抽獎名額:25個。
2.下載“廣州日報”客戶端,點擊首頁消息或搜索“大師定制”,進入活動鍊接即可報名搶錦鯉大獎。抽獎名額:25個。
3.在喜馬拉雅APP訂閱關注“傾飯偈”節目,收聽最新節目《請食飯 |這些美食背後是一段曆史!》,根據節目内指引,留言互動即可參與活動。抽獎名額:10個。
4.全平台抽取的第一位幸運兒将可獲得頂級“錦鯉”。
線下大獎
海心沙廣州亞洲美食節現場抽取40份錦鯉,現場即可獲取福利。時間:5月16日~23日。抽獎名額:40個。
10道廣府曆史文化名菜,5月16日~31日限量推出,每日沽清即止。由于菜式制作耗時,建議市民以及獲獎者提前一日預約,因為個别門店不供應,所以請認準“指定供應”餐廳哦。
沒有中獎的市民,也可在指定餐廳付費品鑒這10道文化名菜。
系列統籌/廣報全媒體記者黃蓉芳、曾繁瑩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統籌/廣報全媒體記者黃蓉芳 梁倩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