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曆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我國的節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的統治者禹,以力行節儉而彪柄史冊。到周朝,節儉的思想被人們普遍接受認可。“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恭儉惟德,無載爾僞。”(《周官》)周朝統治者力倡節儉保民,反對追求享樂、揮霍無度的生活方式,為周王朝的興盛立下了卓著的功勳。春秋戰國時期,生産力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相應的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局面,節儉思想也在這一大的文化背景得以豐富和發展的。
先秦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的不竭動力源泉,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曆史征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是我國古代的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對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節儉思想集中反映在《論語》中,以“禮”為核心,從個人和國家兩個方面提出應該遵循克儉和節用的原則。
在個人生活方面,孔子主張要自覺地節制欲望,要克儉,将儉與溫、良、恭、看做人們的日常行為準則。在穿衣方面,他認為“衣弊媪袍,與衣狐裘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論語·子罕》)。在飲食方面,他認為“飲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學而》)。在住房方面他曾經就自己住過的簡陋的房子這樣評價“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顔淵》)。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生活是非常簡樸的,從不追求奢華的生活,為自己的學生也作出了榜樣。
在國家财政方面,孔子把節用和愛人兩方面聯系起來,堅持“節用而愛人”的做法。孔子認為要想治理好諸侯國,在處理政事時要謹慎小心,節省财政開支;要誠信于民,愛護官吏。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愛護生命,節約生活。古代的農業社會由于糧食作物匮乏,會以釣魚和打獵為補充,孔子也不例外。但在釣魚和打獵的同時,他主張“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論語·述而》)。意思是說在釣魚時不要用大網将水中的魚一網打盡,射鳥時不射殺從遠歸來的鳥,這都是為了保證他們能夠繁衍生息,一代代發展下去。由此可見,孔子的“手下留情”,是對珍稀動物的保護,蘊含着生态意識。孔子一生過着節儉生活,其中包含愛惜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思想。他不僅自己節儉意識強烈,而且對其學生也嚴格要求,反對外在的奢侈。在生産力不發達的古代,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有限的情況下,他的這種節用觀起到了兩個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方面,緩解民衆疾苦的同時,能夠使他們維持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保護了生态資源。在生産力發達的現代,為了保護生态環境,我們更應該大力提倡節儉觀。
先秦儒家思想都崇尚節儉,主張以“儉”為德,節儉可以促進人的身心成長。節儉與奢侈相對,節儉不是一味要求極度限制正常消費,而是在自身條件基礎上追求合理健康的消費從而達到身心的健康成長。奢侈是不顧自身條件限制,受外界物質消費控制,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消費來愉悅自己。首先,樹立節儉的思想意識有助于認清消費主義的本質,避免受其不利影響。成為消費的主人。其次,奢侈損害了人的精神面貌,人在正常社會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許多困難,隻有積極向上的面對才有可能解決。奢侈消費使人思想松懈,貪圖享受消磨人的意志在遇到不利狀況時不能合理的解決。時刻保持節儉會使人們對生活态度端正、對未來充滿鬥志、對自己充滿信心,從而積極主動地成長。
同時,節儉對于生态環境起保護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實現對自然界的資源、社會上的财富的一種可持續的發展。在當代,随着經濟的發展,生産力不斷的提高,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在不斷的加大。面對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在19世紀,恩格斯就警告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的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得勝了,“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因此,為了保護生态環境,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我們應該學習先秦儒家思想中反對奢侈浪費的行為,樹立節儉思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