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1《古詩三首》教學設計,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1《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标:
1.了解《絕句》的内容及詩中景物的季節特點,感受春天的美麗。
2.會寫4個生字、會認2個生字。理解“遲日”。
3.激發學生想象,有語氣地誦讀《絕句》。
教學重點:
1.規範書寫“融、燕、鴛、鴦”4個字,組詞。
2.帶領學生動用多種感官,了解詩中景物的季節特點,體會春天的美好。
教學難點:
理解“遲日”的意思及由來。
教學過程:
一.諺語導入:
一年之際在于----,一日之際在于----。這句諺語告訴我們春天怎麼樣?春回大地,萬物蘇醒。春天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請欣賞:(春天的圖片。)
結合你看到的和以往的積累說說你知道的描寫春天的詩句。
知識鍊接: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二.古詩學習
今天我們來學一首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寫的一首詩。我管它叫“老新”詩?說它老,因為有的同學已經會背了,說它新,因為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會有更多更新的收獲。
1.出示《絕句》,指名讀準字音。“子”不讀輕聲,“鴦”不讀輕聲。
2.讀出古詩的韻味,師可範讀,後生再讀。
3.進行書寫指導:
①範寫,生說師寫。
②生描一個,寫一個。
③組詞。
4.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絕句》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春天)誰告訴我們春天來了?自己小聲讀讀這首詩,動筆畫一畫。
預設: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燕子、鴛鴦
5.根據學生找到的景物随機學習:
◆遲日江山麗從第一句詩中能不能感覺到春天來了?遲日:春天的太陽
知識鍊接:
“遲日”,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遲遲:緩慢的樣子。春日遲遲:是說在春天白天變得長了。
“遲日”就是指“春天的太陽”。
春天的太陽什麼樣啊?
◆春風花草香這是一陣什麼樣的春風?(溫暖柔和)你聞聞,春風會給我們帶來了什麼香氣呢?(說完整話:我聞到了 的香味。)誰願意讀讀這句香氣撲鼻的詩。
(指名讀)
在春天明亮的太陽的照耀下,大好河山一片明麗秀美,你看到了嗎?
溫暖的春風挾帶着百花和芳草的清香,一股又一股撲鼻而來,你聞到了嗎?誰想讀讀這兩句!
(指名讀——齊讀)
◆泥融飛燕子可愛的小燕子讓你感受到春天來了,你知道小燕子飛來飛去地忙什麼呢?(築巢)你知道詩中的小燕子用什麼築巢嗎?(結合詩句)聰明的小燕子用濕潤柔軟的泥築巢呢!
知識鍊接:
1.介紹浣花溪草堂
如果你就是那隻小燕子,你此時會是什麼心情?(高興、快樂、激動)讀出來!
你們在春風中飛來飛去,一邊唱歌一邊築巢,多快樂呀!讀!
眼看着既結實又漂亮的巢就要築好了,内心多麼激動呀!讀!
2.古詩鍊接
春遊湖 錢塘湖春行
徐俯 白居易
雙飛燕子幾時回,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夾岸桃花蘸水開。 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春雨斷橋人不渡,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小舟撐出柳蔭來。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裡白沙堤。
這三首詩都是在描寫春天,又都提到了——小燕子。這說明小燕子就是春天的象征,隻要看到小燕子銜泥築巢了,我們就知道春天來了!
◆沙暖睡鴛鴦 噓——看,那是誰呀?(指名讀詩句)睡着了吧?看它們睡得多香甜啊!沒有人來驚擾它們的美夢,多幸福啊!(再讀!)可它們是睡在沙灘上啊,會不會着涼啊?(沙暖)它們睡在被太陽曬得暖暖的沙灘上,多舒服呀!(指名讀——再讀!)
春天裡,冰凍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們飛來飛去地銜泥築巢,展現給我們的是一種動态的美;河邊的沙灘被太陽曬得暖暖的,一對對鴛鴦互相依偎着睡着了,展現給我們的是一種靜态的美。這一動一靜,相映成趣。多有意思啊!再讀。(指名讀——齊讀)
◆這麼多景物融彙在一起,讓我們感到了濃濃的春意,面對這生機勃勃的景象,大詩人杜甫,也是情不自禁,揮筆寫下了這首《絕句》。請你再認真地讀讀這首詩,看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關于這首詩的題目“絕句”,你有哪些了解?
3.絕句,是一種古詩體,每首四句。
如果每句詩都有7個字就是7言絕句,簡稱七絕;
如果每句詩都有5個字就是5言絕句,簡稱五絕。
我們今天學的就是一首——五絕。其實杜甫住在浣花溪草堂的時候,還寫了很多首絕句呢!你們看:
絕句 絕句
杜甫 杜甫
兩個黃鹂鳴翠柳, 江碧鳥逾白,
一行白鹭上青天。 山青花欲燃。
窗含西嶺千秋雪, 今春看又過,
門泊東吳萬裡船。 何日是歸年。
七絕 五絕
杜甫所寫的絕句還有很多呢,感興趣的同學不妨課下去搜集搜集,然後拿到班上來,咱們大家分享!
三.課終小結:
我們今天學的這首《絕句》,前兩句勾畫的是自然界明麗壯美的大畫面,讓人一讀就覺得心胸開闊,激情滿懷。後兩句選取兩種極富春天特點的景物——燕子和鴛鴦,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與自然和諧。我真想讀讀這首詩啊!(範讀——練讀——指名讀——師生讀)
四.鴛鴦在暖暖的沙灘上睡着了。讓我們輕輕地把書合上,千萬不要驚擾它,就讓它在甜甜的夢中去感受美麗的春天吧!
附闆書:
遲日
絕句 春風
燕子
鴛鴦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标
1、知道《惠崇〈春江晚景〉》是蘇轼題在宋代畫家惠崇所畫的《春江晚景》上的一首題畫詩。了解蘇轼詩的藝術風格。
2、激發學生對祖國詩歌文化的熱愛之情,喚起學生對大自然美景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學重點:正确、流利地讀全詩,并說出詩的大意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每人準備一張《惠崇〈春江晚景〉》圖
四、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1、猜詩人。
(1)談話:在我國燦若星河的詩歌殿堂裡,有這麼一位大詩人,字子瞻,号東坡居士,眉州(今屬于四川)人,是中國北宋時期(公元960--公元1127年)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曾擔任嘉佑進士等官方職位,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你猜出他是誰了嗎?
(2)根據生的回答在屏幕出示詩人的畫像,并在黑闆闆書:(北宋)蘇轼
2、背古詩。
(1)我們以前學過他的兩首詩《飲湖上初晴後雨》和《贈劉景文》,誰還能背一背。
(2)請個别生背。
3、小結并過渡。
(1)聽着xx同學聲情并茂地背誦,我不禁想起了後人對蘇轼這位大詩人詩歌的高度評價。
(2)今天,讓我們學習他的另一首詩,進一步品味他獨特的詩風吧。
(二)賞畫,如臨其境
1、出示畫(1)看到這麼一幅畫,你能感覺到哪個季節的氣息撲面而來嗎?根據生的回答闆書:春
2、認識畫家,引出全詩
(1)關于這幅畫,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2)引導質疑:這幅畫是誰畫的?
(3)闆書:惠崇。你能響亮地叫出他的大名嗎?全班讀,正音。
(4)簡介惠崇
(5)過渡:蘇轼以《惠崇〈春江晚景〉》為題目作了一首題畫詩,他是怎樣寫的呢?
(6)教師把詩歌補充完整,最後一句特地用紅色粉筆書寫。
(7)同學們,請用你們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吧。
(8)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對最後一句的理解,并通過交流悟出這句是作者的想象,所以老師特地用不同顔色标出。
3、過渡:除了最後一句是作者的想象,你還能發現作者的想象之筆落在了哪些字詞上嗎?下面,請你小聲地讀讀第二句吧。
(1)、交流彙報,根據生回答,把“暖”和“知”标上紅色。
(2)、對于這一句,有很多趣聞,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3)、引導學生再次看圖,發現圖上并沒有鴨,從而理解題畫詩中他人題詩這種類型的特點:
(4)、哎,圖上并沒有畫河豚,但為什麼人們不批判最後這一句呢?來,讓我們看看下面的資料,你也許就會明白了。
屏幕出示有關河豚應時的資料:梅堯臣《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于春暮,群遊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蘇轼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适宜搭配。
(5)、小結:由此可見,蘇轼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不但不會被人傳為笑柄,反而使詩更加趣味盎然。
(三)老師和學生一起說說詩的意思。
(四)小擂台
1、這麼有意思的詩我得趕快背下來!
2、我還會背其他描寫春天的詩,我們來開一個春詩賽吧。
(五)名句欣賞
蘇轼是北宋留詩最多的詩人,詩詞幾千首,文幾千首,名句何其多!
1、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2、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3、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4、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六)露珠思語
1、一日不讀口生,一日不寫手生
2、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
3、立志而無恒,終究事無成
(七)小小書法家:學生練習書寫。
第三課時
設計理念
1.通過入情入境地朗讀,使學生增強語感,真切地領略課文的精妙之處,受到美的熏陶。
2.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認識“減”一個生字,會寫“梅、溪、泛、減”等4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想象詩詞的意境,理解、感悟、體會這幾首詩詞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1.預習課文,搜集與這首古詩有關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古代詩詞曲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以描繪美景為主題的古詩。(闆書課題)
[簡明扼要地介紹古代詩詞曲在我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學生認識,激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題
1.自由讀《三衢道中》,注意讀準字音。自己讀熟練後再讀給同桌聽。
2.指名分别讀兩首詩詞。注意生字的發音。
3.結合注釋和搜集的資料說一說寫作背景。
[多種形式的讀文,促使學生多次與生字見面,在讀中識字,在讀中感知詩的大意。]
三、吟誦感悟,想象畫面
學習《三衢道中》。
1.帶着問題,再讀古詩《三衢道中》。(1)作者是什麼時間遊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線怎樣?(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麼?結合插圖想象畫面,與小組内的同學交流一下。(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樣?
2.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1)梅子黃時,正值雨季,而天氣卻(學生填空:日日晴),給人以之情(喜悅)。(2)讀第2句“小溪泛盡卻山行”,說說這句話寫了什麼?(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僅表明作者的行程,還透露出作者的喜悅之情。)(3)哪句話是寫作者沿途所見?(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讀一讀。
4.帶着喜悅之情配樂誦讀。[用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就是理解感悟的過程。]四、圖文對照,熟讀成誦
1.看圖讀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2.指名帶着感情配樂誦讀。
3.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學生自由交流)
4.在齊誦中結束本課。[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增強語感,增加積累,真切地感受到詩詞所描寫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闆書設計: 三衢道中
(宋)曾幾
梅黃——日日晴
溪—泛、山—行
不減——添
《絕句》教學反思
《絕句》是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描繪了春日的草堂周圍生機盎然的春色,前兩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時詩人的情緒是悠然的,而随着視線的轉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心情有了微妙的變化。這種複雜細緻的内心思想活動是三年級的孩子無法感受的,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鑒于此,我把本課重點放在欣賞春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詩人的喜悅。 為了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标,教學中,我在紮紮實實地引導學生讀懂古詩的基礎上,嘗試把古詩與散文相結合,讓經典潤澤學生的生命,拓展古詩學習的空間,拓寬美的視野,培養審美情趣,積澱文化底蘊。 首先,整堂課都努力創設春日的美好氛圍,在課件的制作中,我始終以明麗的色彩為背景,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突,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變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懷抱,感受春天的美好,進而體會詩人愉悅的心情。 其次,教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邊讀邊想象,在想象中體會春天的美好,體會詩人的快樂。 想象力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思維能力,語文教學有着廣闊的想象空間,小學階段是進行想象力訓練的良好時機。這堂課,我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将古詩的内容再現出來,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的腦海中,那麼如何去展現呢,誦讀是最好的方式,教學生朗讀時延長某些字的讀音,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想象餘地。在不斷地朗讀中,孩子們還可以進行創造想象,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裡”,飛向智慧的樂園。 最後,從文學的角度,強化春天美 這堂課的設計嘗試把散文與古詩結合,尋找散文與古詩的結合點。 我拓展了朱自清的《春》和郭沫若的《白鹭》。這兩段文字與《絕句》一樣經典。《春》的片段勾起了學生回憶——大自然多麼美好,溝通了課内與課外的聯系。在由衷的贊美聲中,學生進入到《絕句》的教學。郭沫若的《白鹭》對化解“上”字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從學生的反映來看,他們感受到了白鹭蘊含的動态美、靜态美。雖然這兩段文字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有難度,但是兩位大文豪的文筆清新隽永,帶給人美的遐想,相信在佳句美文的滋養下,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希望能激起學生課後閱讀的興趣。這兩次的拓展是第一層次的,其目的是讓學生欣賞美、感知美,培養審美情趣。 而關于春天成語的拓展和“遲日江山麗”的拓展是紮紮實實的,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這兩處拓展告訴學生:語文學習需要不斷積累,需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需要将課内和課外鍊接起來,擴大學習的空間。 從課後學生的反映來看,孩子感受到文字所表達的春天的美好,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韻味,這是本堂課成功之處。但是,本課也出現了一些不足,如:對學生的關注不夠,很多問題都是點到為止,沒能深入;缺少大型活動的經驗,準備不夠充分,忘記發畫紙,造成環節缺失;而最大的問題在于與學生的相處不夠和諧。正如錢瀾校長在評課中指出“學生與老師心靈的距離較遠”。
《惠崇春江晚景》教學反思
講完《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時,我有以下兩點反思。
首先是正講課時,有個學生提問:“老師,為什麼不說春江水暖魚先知?怎麼說鴨先知呢?”我當時一怔,有點措手不及,不過表揚了她之後,解釋道:魚在深水中,水裡的溫度變化不大,魚不太敏感,所以,還是鴨先知。如果在表揚這位提問的同學時,也提出:對啊,同學們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魚先知還是鴨先知呢?詩人蘇東坡為什麼要這樣寫呢?這樣一來就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從一時一地一節課引入了廣闊的生活時空及網絡天地,從而實現綜合性學習。學生探索的意識與質疑精神也會倍加鼓勵,且在年長日久間獲得超升。可見隻有開闊視野,才會讓師生都生成新的發現,生成新的行動。
其次,《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意境幽遠,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記憶裡,久久不能忘懷。全詩用白描手法簡潔的寫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風,如臨其境。因此我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讀,以讀解義、以讀悟情。結合注釋理解了“三兩枝”、“鴨先知”、“蒌蒿滿地”、“蘆芽短”的意思。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體會了詩的情感,進入了詩的意境。在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每堂課隻要精心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就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衢道中》教學反思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學藝術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教學的客觀規律,适應主體的學習能力,而使用富有審美價值的認識技藝所進行的創造性教學活動。在《三衢道中》的教學中,我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想象“山中景象”,做一回曾幾吟誦這首詩,以其他景物為内容創造性的改寫最後兩句詩,豐富的教學情境最大限度的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想象“山中景象”為學生進行創造性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那一串串生動美妙的詞彙,那一個個有趣卻不無依據的猜想,把學生帶入了詩中情境,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詩中的情感。領略到詩文中“空白”的藝術魅力,深層次地誘發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創造性的改寫最兩句詩,既是進行仿寫古詩文訓練,也是對學生前面想象的概括、升華。有的學生一人改寫出幾句,發散思維也得到了培養。讓學生表演《三衢道中》的故事情節,使學生對全詩又一次加深理解。
學生們用他們的動作、神态、表情演繹了一段鮮活的故事,也是在表明自己對這首詩的诠釋,一舉一動皆是創造,一颦一笑皆蘊感情,跨越了遙遠的時空界限,真正做到了讀者與詩人的心靈溝通。學生學得開心、輕松,不知不覺中創造性象限得到了發展。之前我還在擔心上這樣的拓展部分,反被冷冷清清的課堂給弄得無計可施。然而今天這節課卻讓我頗有感觸。從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表達得很好。多麼精彩的話語呀。這可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為什麼這一課能讓孩子們的思維如此活躍呢?在古詩教學中設計拓展環節,孩子們會感到“易”“趣”“活”,課堂上不再是那種沒完沒了的單調重複的各種習題和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問答,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裡。
課堂上學生們興趣盎然,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能想的想,能畫的畫,能說的說,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通過這一活動,每位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得到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繪畫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同時讓學生把富有詩意的語言摘抄在采蜜本上,目的就是讓孩子有意識的積累,而積累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會運用,會自如的用在平時的語言交流中,運用到平時的寫作中。語文課堂應做到“美如詩”,教師應善于開啟學生主體感受文本之情懷,能夠美如詩,關鍵在“緣于情”,在善于激發“情意”的那種功力。課堂是因學生生成而精彩的,這也是我們教育者一直追尋的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