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孝經全文多少個字

孝經全文多少個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8 03:15:47

孝經全文多少個字?《孝經》開宗明義章,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孝經全文多少個字?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孝經全文多少個字(孝經全文)1

孝經全文多少個字

《孝經》

開宗明義章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複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譯文〗

孫子坐着,曾子陪伴着他。孔子說:“古代聖王有一種最高的德行最重要的道理,用來順服天下,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沒有怨恨。你知道這種道德嗎?”曾子離開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參不聰明,怎麼能夠知道呢?”

孔子說:“孝道便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産生。返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訴你。人的軀幹四肢毛發皮膚,都是從父母那裡接受來的,不敢使它們受到诽謗和損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修養自身,推行道義,揚名到後世,使你父母受到尊貴,這是實行孝道的歸宿。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事君主作為繼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才是孝道的最終歸宿。《詩經·大雅·文王》說:‘怎能不念你祖先,努力學習修其德。’”

天子章

【原文】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譯文〗

孫子說:“熱愛父母,就不敢對别人兇惡;敬重父母,就不敢對别人傲慢。侍奉父母竭盡全力的熱愛和敬重,把這種道德教化施加給百姓,做天下人的榜樣,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尚書·甫刑》中說:‘天子一人有美德,千萬百姓都得利。’”

諸侯章

【原文】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水。’”

〖譯文〗

“處在上位而不放縱,地位高也不會出現危險;控制開支,節約費用,慎重地執行禮義法度,财富充實也不會遺失。地們高卻不危險,是長久高貴的保證;财富充實卻不遺失,是長久富有的保證。富有高貴不離開自身,這樣才能夠保住他的國家,并能使民衆和睦相處,這就是諸侯的孝道。《詩經·小雅·小昊》中說:‘戒懼小心多提防,好像走近深淵旁,好像走在薄冰上。’”

卿大夫章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譯文〗

“不符合先王禮法規定的服飾,不敢穿;不符合先王禮法的言論,不敢說;不符合先王道德的行為,不敢做。因此,不合禮法的話不講,不合道德的事不做;隻說合乎禮法的話,隻做合乎禮法的事,言論傳遍天下,卻沒有說錯的話;行為天下全知,卻沒有誰責怪做錯了事。服飾、言論、行為三個方面都完全符合禮法,這樣才能夠守住他的宗廟、官職,這是卿大夫孝道。《詩經·大雅·烝民》中說:‘從早到晚不懈怠,服事君主盡忠心。’”

士 章

【原文】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實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譯文〗

“憑借與侍奉父親相同的親情愛心去侍奉母親,憑借與侍奉父親相同的恭敬态度去服事君主。(在愛和敬兩個方面,)對待母親選取以愛為主,對待君主選取以敬為主,對待父親二者兼重。所以,用孝道服事君主就會忠心,用恭敬的态度去侍奉長輩就會順服。堅持忠心和順服,用來服事自己的上級,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官位,從而守住對自己祖先的祭祀,這是士的孝道。《詩經·小雅·小宛》中說:‘早起晚睡多操勞,不要辱沒你父母。’”

庶人章

【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譯文〗

“順應大自然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而辛勤勞作,從耕種土地中獲取收益,嚴格要求自己,節約用度,用來瞻養父母,這是普通百姓的孝道。” “從天子到普通百姓,不能自始至終地堅持孝道卻不遭受禍患,是從來沒有的。”

三才章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于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争;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譯文〗

曾子說:“孝道深廣的很啊?”

孔子說:“孝道是天地間的常行法則,是人們應該躬行的。天地間的常行法則,人們認為它是準則。效法天上的太陽給人以光明,猶如大地生長萬物一樣給人們帶來利益,因而天下順服。因此,他的教化雖不急速卻能取得成效,他的政令雖不嚴厲卻能使天下太平。先王看到教化可以轉化人心風俗,所以先做到廣泛地施愛,于是百姓沒有抛棄自己父母的;向他們宣揚道德和正義,于是百姓就喜歡依照道德和正義去做;先做到待人恭敬禮讓,于是百姓就不相互争奪;用禮樂引導啟發他們,于是百姓就和睦相處;用事例告訴人們好壞的标準,于是百姓就知道那些是該禁忌的。《詩經·小雅·節南山》中說:‘顯赫的尹太師,百姓都看着你。’”

孝治章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五。治國者,不敢侮于鳏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譯文〗

孔子說:“過去聖明的君王用孝道治理天下,不敢遺忘小諸侯國的臣民,何況是有爵位的諸侯呢?所以能得到衆多諸侯國的歡心,從而繼承他先代君王的事業。用孝道治理國家的諸侯,不敢欺侮鳏夫寡婦,何況是官司吏和百姓呢?所以能夠得到百姓的歡心,從而繼承他先代君主的事業。用孝道治理家庭的人,不敢對奴仆失禮,何況對于他的妻子兒女呢?所以能得到家人的歡心,從而侍奉好自己的父母。這樣,父母在活着的時候就能得到安逸,死後就能享受祭祀。因此,天下和睦平安,沒有災害發生,沒有禍亂興起。因為聖明的君王用孝道治理天下,所以能夠如此。《詩經·大雅·抑》中說:‘國君德行真正大,四方國家順服他。’”

聖治章

【原文】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譯文〗

曾子問道:“冒昧地問一下,聖人的道德沒有比孝道更重要的内容了嗎?”

孔子說:“天地間的生命,人是最尊貴的。人的德行,沒有重過孝道的。孝道中沒有重過尊敬父親的,尊敬父親沒有重過祭天時讓父親配享的,周公就是這樣的人。過去,周公在南郊祭天,請始祖後稷配享;在明堂崇敬地祭祀上帝,請父親周文王配享。因此,天下的諸侯,各自按職責進貢方物來助祭。聖人的道德又有什麼比孝道理重要的呢?子女對父母的愛心在幼年時期就已産生,在奉養父母中對父母尊敬的心情又日益增加。聖人順應人們對父母尊敬心情用來教導人們恭敬,順應人們對父母的親愛心情用來教導人們相愛。聖人的教化不急速卻有成效,他的政令不嚴厲卻能使天下太平,就是他順應了人們的這個本性。父子之間的倫理,是自然本性,含有君臣之間的義理。父母生育子女,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延續了;父母既是至親又像嚴君一樣地對待子女,恩情沒有比這個更深厚了。所以,不愛自己的父母卻愛其他人,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卻尊敬其他人,叫做違背禮義。将愛敬父母這個順理搞颠倒,百姓就沒有準則了;沒有美德卻與有惡德的人在一起,即使有所得益,君子也不崇尚。君子就不那樣,說話想着合乎道義,奏曲想着合乎樂律,品德适宜值得尊重,做事合乎規範,容貌舉止合乎禮儀,進退合乎法度,用這種态度來治理他的百姓。因此他的百姓對他既敬畏又親愛,把他作為榜樣來效法,所以能夠成就他的道德教化,并執行他的政令。《詩經·曹風·鴨鸠》中說:‘那位君子心地善,他是典範無差錯。’”

紀孝行章

【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緻其敬,養則緻其樂,病則緻其憂,喪則至其哀,祭則緻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争。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争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譯文〗

孔子說:“孝子侍奉父母,平常時盡力做到恭敬,供養衣食盡力使父母樂意,父母生病盡其憂慮,為父母治喪極盡悲哀,祭祀父母嚴肅莊重。這五個方面都做到了,才能侍奉好父母。侍奉父母的人,處在上位時不驕縱,處在下位時不做亂,處在壞人群中不争鬥。處在上位驕縱就會滅亡,處在下位作亂就會遭受到刑罰,在壞人群中争鬥就可能遭受傷害。這三種惡習不除掉,即使每天用牛羊豬三牲供養父母,仍然是不孝順。

五刑章

【原文】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譯文〗

孔子說:“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所屬的條款有三千條,而罪行沒有大過不孝的。要挾君主的人是目無尊長,反對聖人的人是目無王法,反對孝道的人是目無父母。這都是大亂的根源。”

廣要道章

【原文】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衆,此之謂要道也。”

〖譯文〗

孔子說:“教導百姓親愛,沒有比用孝更好的辦法;教導百姓禮貌順服,沒有比用悌(愛兄長)更好的辦法;轉變風俗習慣,沒有比用音樂更好的辦法;安定君主,治理百姓,沒有比禮制更好的辦法。所謂禮,就是尊敬罷了!尊敬他的父親,做兒子的就高興;尊敬他的哥哥,做弟弟的就高興;尊敬他的君主,做臣下的就高興。尊敬一個人而千萬人高興,所尊敬的人少而感到高興的人多,這就是重要的道理。”

廣至德章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雲:‘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譯文〗

孔子說:“君子用孝道教化百姓,并不是家家都到天天都去當面說教。教人孝順父親,所采用的辦法是敬重天下所有做父親的人;教人敬愛哥哥,所采用的辦法是敬重天下所有做哥哥的人;教人忠于君主,所采用的辦法是敬重天下所有做君主的人。《詩經·大雅·迥酌》中說:‘君子和樂又平易,對待百姓如父母。’如果沒有孝這種最高的德行,有誰能在順服百姓方面有這樣大的威力呢?”

廣揚名章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後世矣!”

〖譯文〗

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能夠盡孝,把它施用于服事君主就能盡忠;奉事哥哥能夠恭順,把它施用于奉事尊長就能夠順服;治家有條理,把它施用于做官治事就能使社會安定。因此,德行雖在家裡形成,而名聲成就卻可以流傳于後世啊!”

谏诤章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争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争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争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當不義則争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譯文〗

曾子說:“慈愛恭敬,使父母平安,揚名後世,老師的這些教導我已聽到了。我冒味地再問一下,兒子順從父親的命令,能叫做孝嗎?” 孔子說:“這是什麼話呢?這是什麼話!過去天子有直言谏诤的官員七個,即使沒有德政,他也不會失去天下;諸侯有直言谏诤的官員五人,即使沒有德政,也不會失去他的國家;大夫有直言谏诤的官員三人,即使沒有德政,也不會失去他的封地;士有直言規勸的朋友,他就不會失去好的名聲;父親有直言規勸的兒子,他就不會陷入不義的境地。所以,面對錯誤的言行,兒子不可以不直言規勸父親,臣不可以不直言規勸君主。面對錯誤就應該直言規勸,隻知道順從父親的命令,有怎麼能是孝呢?”

感應章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緻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緻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譯文〗

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侍奉父親能夠盡孝,所以服事上天就能夠明白天道;侍奉母親能夠盡孝,所以服事大地就能夠清楚地理;家中長幼關系順暢,所以君臣上下的關系就有秩序。明察天道地理,天地神靈就會有明顯的感應。即使是天子,必定也有應該尊敬的人,這就是說他也有父親;他必定也有在前的人,這就是說他也有兄長。極其恭敬地祭祀宗廟,是表示不忘記父母先輩;修養自身,謹慎行事,是恐怕辱沒自己的祖先。極其恭敬地祭祀宗廟,祖先靈魂就會有明顯的感應。孝悌之道達到最高點,就會與天地神靈相通,就會在廣泛的四海之内沒有不貫通的。《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說:‘無論東南和西北,沒人不想順服他。’”

事君章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将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譯文〗

孔子說:“君子奉事君主,入仕進職時就考慮如何盡心竭力為君主做事,降級退職時就考慮怎樣彌補自己的過失,奉行順從君主的美好言行,糾正制止君主的錯誤舉動,所以君臣上下的關系親密。《詩經·小雅·濕桑》中說:‘深深愛他在心上,為何不肯對他講呢?真情一片心底藏,哪有一天把他忘!’”

喪親章

【原文】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哀,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椁衣衾而舉之;陳其箐盤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蔔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譯文〗

孔子說:“孝子的父母去世了,痛哭悲哀氣竭聲嘶沒了餘聲,舉行禮儀無心講究儀容,說話無心講究文采,穿華美的衣服會感到不安,聽到音樂心裡也不會高興,吃美味食品也感覺不出味美,這就是悲哀憂傷的情感。喪禮規定,父母死後三天應該吃飯,是為了教導人們不要因為死者而傷害活着的人,就是因悲哀過度對身體有所傷害也不至于危及生命,這是聖人的政令。喪禮規定,服喪期不超過三年,是為了告訴民衆喪期有一個終止的期限。制作内棺外椁和壽衣殓被來殓收父母的遺體,陳設祭器祭品悲痛憂傷地祭奠父母,捶胸頓足地哭泣來為父母送葬,選擇好的墳地墓穴來安葬父母,然後把父母的神主請入宗廟,讓父母的靈魂享受祭祀,春秋兩季時以祭祀情示懷念。父母活着的時候尊敬親愛地侍奉,父母去世以後悲痛憂傷地來奉事,人的本分都盡到了,養生送死全都适宜了,孝子侍奉父母算是有始有終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