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電池中電極正常嗎

電池中電極正常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7 10:13:00

電池中電極正常嗎?為看見18650電池的内阻(曾廣倫),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電池中電極正常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電池中電極正常嗎(為看見電池的内阻)1

電池中電極正常嗎

為看見18650電池的内阻

(曾廣倫)

1970年,自制萬用表時,遇到一個看不見的東西,左右為難,無法确定。這個東西叫内阻。

一個表頭有内阻,一個電池也有内阻。表頭的内阻,經過窮思苦想,還是把它給測出來了。電池的内阻,即使萬用表都用爛了,至今還未能把它測出來。

轉眼間,50年過去,電池在身邊的作用越來越大,關于電池的内阻測量問題也成為“百度,頭條”的熱議。無意中在淘寶輸入“測量儀表”幾個字,從中看到了測量18650電池内阻的儀表。反複查詢,該儀表價格從百多元到數萬元不等。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内阻這個問題,過去是我個人遇到的問題,如今已經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問題了。我不斷地查看這類儀表的價格,也想看到它們測量電池内阻所使用的原理。幾乎沒有人講測量原理,都隻談價格。本來想買一個價格在100元左右的内阻測量儀,測一測,玩一玩,弄明白就算了。沒想到,真要買的時候,标價百元左右的内阻測量儀,最便宜的也得200出頭才能成交。

電池的内阻,決定着電池的輸出。内阻越小,能夠輸出的電流就越大。内阻,是限制電源輸出功率的罪魁禍首。你看那些科學家,已經花了近百年去研究超導體了,不知道花了多少錢,至今,還沒有研究出常溫狀态下的超導體。一旦有了超導材料,我們的發電機,内阻就為0了,就可以輸出無窮大的功率了。即使不為0,隻要接近0,發電機的損耗将大大降低,發電的效率将極大地提高啊。

記得教科書上說,所有電源都有内阻。電池組成的蓄電瓶有内阻,由晶體管組成的穩壓電源也有内阻。内阻是多少呢?我從來沒有看到什麼人對某一個電源進行過實際的内阻計算和測量。我自制萬用表的時候,經過很長時間才查到,一号電池(1.5V的大電池),内阻是0.5Ω。

随着小電子和電動汽車的發展,我身邊的18650電池也在迅速增多。少說也有100多個了。曾經買不起的18650電池,如今,5元一個,到處都可以買到。30多塊錢一個号稱3400mah的日本原裝進口锂電池,淘寶上到處都是。它們到底誰是真的?我兩眼一抹黑。實際使用中,有些電池很耐用,有些電池剛用一下就沒電了。出于好奇,我需要證明它們之間的差别,也需要鑒定它們的好壞。順便把幾十年前未能解決的問題給解決了。

我決定,不買那些價格高,隻能用一會的内阻測量儀了。邊學邊幹,也許是最明智的選擇。

原理上分析,内阻,就是在電流輸出時,電池内部産生的壓降。如果輸出電流為1A,其内部産生了0.2V的壓降,證明電池的内阻為0.2Ω。我記得非常清楚,關于電源内阻的測量是這樣進行的:在電源空載的時候,測量它的輸出電壓。記錄。給電源加上負載,記錄此時的電壓。并記錄負載電流數值。

内阻=(空載電壓V0-負載電壓V1)÷負載電流I。

比如:空載時測得電壓為5V;在負載為1A時測得電壓為4.8V。代入上式,求得電源的内阻為0.2Ω。

這裡比較難以定度的是如何确定測試的負載電流?為什麼不能是2A,3A或者5A呢?

如果電源内阻是一個常數,負載電流的大小,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應該不大。當然,超出電源的能力去選擇電流,是在毀壞電源,而不是測試電源了。假設被測18650電池的容量為3000mah,用1A負載電流應該可以了,你說是不是?

于是,我在淘寶上買好了測試18650電池需要的電阻。比如,已知電池電壓為4.2V,選擇接近1A的負載電流。測得空載狀态電池電壓為4.2V,接上兩個8.2Ω并聯的電阻。如果在4.1Ω/4W電阻兩端測得的電壓為4V。就求得該電池的内阻為0.2Ω。

由以上的操作可知,要穩妥地測量電池的内阻,還要制作一個測試裝置。保證電池接觸良好,不要加有接觸電阻的元件(開關)。盡可能使用焊接,盡可能保證外部連接的接觸電阻為0。

測量時,把表現優良和差勁電池各放一邊,對比着測試,會有一個鮮明的比較。

我使用日本利優比(RYOBI)數字萬用表作為電壓測量的儀表。使用金屬膜電阻兩隻8.2Ω/2W并聯,理論值為4.1Ω/4W(接近4.2Ω)做負載電阻,提供接近1A的負載電流。

計劃對4隻18650電池和2隻愛瑪電動車拆裝電池進行内阻測量。測試前,都将其充滿電。結果如下:

序号

空載電壓

負載電壓

1A條件内阻

電池型号

A

4.2

4.02

0.18Ω

18650

B

4.02

3.72

0.3Ω

18650

C

4.14

3.86

0.28Ω

18650

D

3.77

3.18

0.59Ω

18650

E

4.16

4.11

0.05Ω

愛瑪拆電池10A

F

4.14

4.09

0.05Ω

愛瑪拆電池10A

有些電池充滿電後放置一個晚上,電池電壓就下降明顯。比如電池D。有些電池充電兩小時,就充滿,比如電池D。測量時發現D電池的内阻最大。不能用。從報廢電動車拆下來經試驗還能充電的兩塊電池,内阻比18650電池小多了。可以用作充電寶電池。電池A是電噴壺的原裝電池。充電6個多小時才充滿。放置一夜電壓不降低,内阻最小。

有網友說:“目前表現比較出色的18650電池的内阻大約在12毫歐左右,而一般在13-15毫歐左右;由于内阻會影響到電池的性能,一般而言50毫歐是正常,50-100能夠使用,但性能開始衰減,到100以上需要并聯使用,大于200基本不能使用。”

還有人說:普通的18650, 比如三星18650電池,内阻一般都小于80毫歐,實際做的都小于65毫歐了。動力18650锂電池因為放電電流一般比較大,所以内阻會小些,比如三星18650-2200-5C動力,内阻是小于35毫歐的。

從網友提供的标準看,我測試的這些18650電池,内阻都太大了。當然,這些電池除了A電池之外,都是二手的。A電池的規格和别的18650不同,懷疑也是再生的。

無論如何,我完成了锂電池内阻測試的全過程。雖然精度不是很高,但從工程的角度看,方法正确,結果可信。

測量,是電業一線員工的優勢。能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東西,就是我們的追求和享受。

測量内阻的過程,發現一個秘密:型号不同的18650充電器,輸出電壓不一緻。

測量一個可以同時給兩節18650充電器,一節被它充滿電之後,仍然在綠燈下繼續到天亮才拆出來的電池進行電壓測量,電壓是4.20V(下圖)。另一節到綠燈就拆出來測量電壓,隻有4.12V。可見,綠燈後繼續充電,電池的容量能略大一點。實測該充電器綠燈狀态的空載電壓為4.27V。

用一個帶USB插口的移動電源對18650電池充電,轉綠燈後拆出電池測量電壓,電壓為4.0V。感覺不對,對充電寶的空載充電電壓進行測量,隻有4.05V。如下圖。

可見,充電器之間,輸出的電壓不一緻。要求是4.2V。可能是因為取樣零件的誤差,導緻大于0.2V的誤差?這個誤差,不能容忍。18650電池從标稱3.7V到充滿4.2V,這0.5V就确定了電池的容量。低0.2V,容量少了40%啊!

因此,對電池的容量感覺明顯下降時,要首先确定充電器的空載電壓是否正常。

經驗:電池都有一個叫“标稱電壓”的指标。比如普通的幹電池,标稱電壓為1.5V;2032紐扣電池,标稱電壓為3.0V等等。實際上,新購的幹電池,用精确的數字表測量其空載電壓,往往在1.65V附近。當這種電池的電壓下降到1.5V的時候,該電池已經沒電了。2032紐扣電池也一樣。新電池,電壓一定高于3V,可能是3.3V。用數字表測它隻有3V的時候,它已經沒電了。意思是,高出标稱電壓的部分,才代表着電池的容量。到标稱電壓時,其實電池已經沒有容量或者接近沒有容量了。

另外,在使用同一個充電器對電池充電時,充電時間越長的電池,容量越大。比如,有一個新購的電噴壺18650電池,測量其電壓3.6V,充電6個多小時才轉綠燈。有些從電動工具上拆下來的18650電池,電壓同樣是3.7V附近,隻充電2個小時就充滿了。充電寶上的電池,很快就充滿的,幾乎都不能用。我自制的一個充電寶,裡面有8節18650原裝二手電池,使用同樣的充電器充電,24小時還充不滿。但這個充電寶非常好用。

還有一個教訓值得吸取。我把點焊過的18650電池強行撕開焊接,結果導緻電池殼出現幾個小孔。充電時,電解液從小孔裡流出。導緻電池報廢。

同樣是從掃地機裡拆出來的一隻18650電池,充電不到一個小時就轉綠燈了。可見,在電池的串聯電路中,任何一隻電池性能變差,都會導緻電池組報廢。為确保電池包裡的電池,具有高标準的一緻性,幾萬元一台的電池檢測儀出現了。

220年前,被伏特發明的電池,如今再次進入到世紀的巅峰。全世界都在投入巨資,研究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和手機等随身電子産品用的電池。誰要是在電池上獲得成功,誰就能成為世界首富。

2019年1-9月,中國規模以上電池制造企業營業收入5679.4億元,同比增長13.2%,實現利潤總額245.2億元,同比增長49.4%。

然而,新電池的要求太高,科技含量太高,創新的難度太大了。自1996年第五代锂電池聞世至今,又過去了24年,還沒有看到能取代它的新一代電池。可以預料,新電池的需求量太猛烈了,革命性的新電池,不久就會出現。它将徹底地改變現狀,很可能像日本那樣,每一個家庭都變成發電廠了。好好活着,多學一些電池的知識,以便管理好自家的發電廠。(曾廣倫)2020年2月15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