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又名杜宇、布谷、子規、望帝、蜀鳥等,是一種美麗可愛、富有靈性和神奇傳說的益鳥。杜鵑身披黑灰色羽毛,尾巴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橫紋,體型線條極為流暢。相傳,杜鵑是望帝杜宇的化身。《蜀王本紀》載:杜宇在蜀稱帝,号曰望帝,得荊州人鼈靈,便立以為相。後數歲,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鼈靈,号曰開明氏。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隐,歸天後魂魄化為杜鵑,至春則啼,聞者凄慘。
春夏之際,杜鵑晝夜不停地啼鳴,鳴聲凄涼哀怨,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于“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和詩篇,又因望帝的傳說,激發了無數文人的情懷,杜鵑就成了中國古典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意象。
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顔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唐代成彥雄《杜鵑花》道:“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
杜宇的傳說對中國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杜鵑常用來喻人君或寄興亡之事。
杜甫《杜鵑行》道:“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鳥至今與哺雛。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羁孤。業工竄伏深樹裡,四月五月偏号呼。其聲哀痛口流血,所訴何事常區區。爾豈摧殘始發憤,羞帶羽翮傷形愚。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萬事反覆何所無,豈憶當殿群臣趨。”仇兆鳌《杜詩詳注》道:“《杜鵑行》,傷舊主之孤危也,起含寓意。蜀天子,化杜鵑,憐之也。寄子代哺,蜀帝之分猶存焉。”詩中以杜鵑比當時之君,而以哺雛之鳥譏當時之臣不能奉其君,曾百鳥之不若也。杜鵑垂血上訴,不得其所,蓋托興明皇蒙塵之時。唐代胡曾《成都》道:“杜宇曾為蜀帝王,化禽飛去舊城荒。年年來叫桃花月,似向春風訴國亡。”杜宇禅位退隐,國亡身死,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似有不甘。哀怨凄悲,動人肺腑的叫聲,怎能不讓時主警醒呢?李煜《臨江仙》道:“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鈎羅幕,惆怅暮煙垂。”詩人預感到家國将亡,内心悲痛惆怅萬分,借子規意象來傳達亡國之音。李山甫《聞子規》:“冤禽名杜宇,此事更難知。昔帝一時恨,後人千古悲。斷腸思故國,啼血濺芳枝。況是天涯客,那堪獨聽時。”吳融《岐下聞杜鵑》:“化去蠻鄉北,飛來渭水西。為多亡國恨,不忍故山啼。”文天祥詩雲:“從今離别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清人顧況道:“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康有為詩雲:“小臣東海淚,望帝杜鵑紅。”子規聲聲,哀怨啼血,向人們述說亡國的傷痛。
抒發思鄉之情
杜鵑的鳴聲很像人在說:“不如歸去。”這鳴聲很容易引起遊子思鄉之情。李白《宣城見杜鵑花》道:“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就開始啼鳴,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不如歸去,不如歸去”的催促聲,每一聲都令遊子柔腸寸斷。詩作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于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将全詩籠罩。唐代崔塗《春夕》道:“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蝴蝶夢中家萬裡,子規枝上月三更。故園書動經年絕,華發春唯滿鏡生。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争?”由思鄉而入夢,夢醒更思鄉,子規啼喚,愁上加愁。蝴蝶夢與家萬裡,一虛一實;蝴蝶夢與子規啼,一樂一悲;子規啼與三更月,一聲一色,構成一片清冷、凄涼、愁慘的氣氛,令人觸目傷懷。暮春之夕特定的情景,月下子規的啼鳴,構成一片凄涼愁慘的氣氛,思鄉之情蕩漾紙上。溫庭筠《碧磵驿曉思》道:“香燈伴殘夢,楚國在天涯。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月亮落下去了,子規一夜長啼,曉色朦胧中,凄清的鳴聲終于停歇了,驿舍的庭院正開滿了繁茂的山杏花。詩人獨宿山驿,在子規的哀鳴聲中翻動着羁旅歸思之情。王維《送梓州李使君》道:“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柳永《安公子》道:“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黃庭堅《醉蓬萊》道:“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表達的均是思鄉之情。
借杜鵑思親懷人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道:“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楊花漫天飛舞,飄泊無定;子規一聲聲“不如歸去”,鳴聲凄厲。詩作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李商隐《錦瑟》道:“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全詩文字錦繡華美,情意纏綿迷離,人以為悼亡為最多。颔聯由莊周夢蝶,寫到杜宇化為杜鵑,口中流血,聲哀情苦,所要表達的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怨憤和懷念心中的那個人。
表送别之意
白居易《江上送客》道:“江花已萎絕,江草已銷歇。遠客何處歸?孤舟今日發。杜鵑聲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為此中别。”杜鵑聲聲鳴啭,哀怨、凄涼,如泣如訴,斑竹成淚,送别的凄苦表達得無以複加。
抒寫谪居的凄苦與幽怨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道:“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詩人谪居卧病浔陽城,苦竹繞宅,朝晚聽到杜鵑啼血,悲傷無限。秦觀《踏莎行》道:“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驿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潇湘去?”詩人被貶郴州,獨處孤館,春寒料峭,杜鵑哀鳴,殘陽如血,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烘托傷春、惜春之情
杜牧《惜春》雲:“花開又花落,時節暗中遷。無計延春日,何能駐少年。小叢初散蝶,高柳即聞蟬。繁豔歸何處,滿山啼杜鵑。”春已暮,無計留春住,杜鵑鳴聲滿春山,春歸何處?蘇轼《浣溪沙》道:“松間沙路淨無泥,潇潇暮雨子規啼。”松林間沙路潔淨得不沾泥土,潇潇雨聲與杜鵑鳴聲交織,烘托了東坡傷春、惜春之情。陸遊《三月三十夜聞杜宇》道:“鬥轉春歸不自由,韶華已逐水東流。子規獨抱區區意,血淚交零曉未休。”春已去,子規啼血,人不由涕淚交流,身世之感,家國之痛,豈是“傷春”二字容納得下。宋代王令《送春》道:“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用子規啼血,既表達惜春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不信東風喚不回,顯示詩人留住美好時光的決心。朱淑真《傷春》道:“生怕子規聲到耳,苦羞雙燕語穿簾。”曹雪芹《紅樓夢·桃花行》道:“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栊空月痕。”都是借杜鵑來烘托傷春惜春之情。
古人以杜鵑意象為介質,表達詩人特定的思想内容,極大地豐富了古詩詞的意蘊,也讓我們欣賞到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汪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