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秀月
制圖:餘铮浩
“所謂人類的曆史不過是一部男人和女人的生活史.在人類的英雄史詩中,主角一直由男性充當;而在人類的悲劇舞台上,女性則始終是主角。”
這一曆史現象不斷上演,不管是古代小說還是真實曆史中,女性從沒停止訴說自己的悲劇。
猶如我們今天的主角,蔡文姬。
蔡文姬,本名琰,别字昭姬。她的父親是東漢文學家蔡邕,漢代最後一位辭賦大家,在朝在野都負有盛名。
作為蔡邕的女兒,蔡文姬也從小博學多才,擅長音律。據說6歲時,蔡邕夜裡彈琴,不巧弄斷琴弦,她馬上就能聽出是第二根琴弦。蔡邕以為是女兒是碰巧,故意弄斷一根琴弦考她,結果蔡文姬又準确地指出,斷的是第四根琴弦。
如果蔡文姬生活在今天,也是名門才女,前途無量。隻可惜,她生活在諸侯割據、戰亂頻繁的東漢末年。
被時代裹挾的蔡文姬,一生都在經曆别離。
第一次别離
蔡文姬的童年并不安逸。光和元年(178年)七月,蔡邕因遭人誣告,被流放到朔方郡9個月。被赦免後,又因為得罪了中常侍王甫的弟弟,而逃亡江南,一待就是12年。
雖然生年不能确定,但年幼的蔡文姬,很可能跟随父親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董卓帶兵進京,立陳留王為帝,是為獻帝。長達三年的董卓之亂開始,三國亂世也由此拉開大幕。
因為聲名頗高,蔡邕也被董卓脅迫利用,頗受重視。
舉高第,補侍禦史,又轉持書禦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正值少年的蔡文姬,在京城度過了短暫的安穩日子。16歲時,蔡文姬遠嫁衛仲道。衛家是河東世家,在當時,這本是一樁郎才女貌、門當戶對的好姻緣。但無奈好景不長,沒過多久,衛仲道就英年早逝。
新的生活剛開始,丈夫就短命棄她而去。蔡文姬也沒有孩子,于是便返回娘家。
但迎接她的再沒有父親了。
公元192年,王允與呂布殺誅殺董卓。在王允面前,蔡邕不小心流露出歎息之意。導緻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
“董卓是差點傾覆漢室的大國賊,你既然為臣子,應該一起憤恨,如今卻因為自己的私遇,而忘了大節。上天誅殺了有罪之人,你反而為他傷痛,難道是想跟他一起成為逆賊嗎?”
随即,蔡邕就被收押治罪,很多人想救他都沒成功,最後死在了獄中,終年60歲。
夫逝父死,年輕的蔡文姬一連失去了兩位最親的親人。
然而,厄運才剛剛開始。
第二次别離
“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旦則号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悲憤詩》
董卓之亂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董卓被誅殺後,這種混亂到達了一個頂峰。
董卓的舊部李傕、郭汜聽從謀士賈诩的建議,率軍攻取長安,呂布逃走,王允被殺。
天下大亂,受苦的都是百姓。公元194年,關中大旱,谷價陡漲,百姓吃不起飯,長安城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事。公元195年,李傕、郭汜為争權内鬥,攻打了幾個月,長安城幾乎變成一片廢墟。
後來,漢獻帝逃出長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室名存實亡。
在一片混亂中,北方胡羌也趁機來犯,所到之處,百姓家破人亡。《悲憤詩》中描述的就是當時的情景:
胡羌兵瘋狂砍殺,不留一人,死人的屍骸相抵交叉。馬邊懸挂着男人的頭顱,馬後載着搶來的女人。數以萬計的人被擄掠,白天嚎哭着走路,晚上坐着悲吟。想死死不成,想活沒盼頭。老天啊,我們有什麼罪過,要遭此災禍。
孑然一身的蔡文姬,也被胡騎所俘。後來輾轉沒于南匈奴左賢王,有人說她是左賢王的妃嫔,也有人說,她的身份是奴隸。
不管怎樣,這是蔡文姬的第二次别離,她離開家鄉,在南匈奴生活了12年,并生了兩個孩子。
第三次别離
被掠到南匈奴時,蔡文姬大約20歲,仍是花一般的年紀。一個年輕女子,遠離家鄉親人,不僅要适應邊地的寒冷氣候,習慣當地不講道德禮儀的風俗,還要因為丢失了節義,内心備受煎熬。
《悲憤詩》中記錄了她剛到南匈奴的種種不适和對家鄉的思念: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念父母,哀歎無窮已。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辄複非鄉裡。
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然而年華正當,蔡文姬卻隻能滿懷愁緒。但她心裡仍保留着一絲希望,隻要活着就有可能回到故鄉。
曹操平定中原後,掌握大權。因為一向與蔡邕交好,又痛其無嗣,加之政治上的考慮,便派使者重金把蔡文姬贖了回來。但匈奴人提出一個條件,将兩個孩子留下。
蔡文姬終于可以回故鄉,卻要面臨骨肉分離。臨走時,孩子抱着她的脖子苦苦哀求:“阿母你一向善良仁慈,為什麼今天這麼無情?我還沒有長大成人,為什麼不能多想想我?”
聽到這裡,她的五髒像崩裂一樣疼痛,恍恍惚惚如癡如狂,快要出發了還多次返回。一起被掠的同伴也來跟她告别,哀叫聲哭喊聲不斷。
馬為立踟蹰,車為不轉轍。觀者皆噓唏,行路亦嗚咽。
蔡文姬如願回到了故鄉,隻是對她來說,不知到底該悲該喜。
她的一生就是一首詩
回到漢朝後,曹操做主将蔡文姬嫁給了同郡人董祀。但離開十多年,蔡文姬家裡已面目全非。家人都已去世,沒留下一個親戚。庭院長滿了草,眼前的白骨也分不清是誰,隻有她自己對着孤零零的影子哭泣。
她的一生,如同蒲葦一般,随風飄搖卻堅韌如絲。苦難并沒有消磨她的心志,也沒有抹去她的才華。
董祀在做屯田都尉時,犯罪當死,蔡文姬曾蓬着頭、赤着腳,到曹操那兒為丈夫求情。曹操被她感動,派快馬追回了判決的文書。天氣寒冷,又賜給她頭巾和鞋襪。
曹操問她,“聽說夫人家裡原來有很多古籍,還能記得起來嗎?”
蔡文姬說,父親曾留下四千餘卷書籍,但因為離亂沒能保存下來,現在她能記得背誦出來的,隻有四百多篇。于是,她憑着記憶寫下來送給曹操,沒有任何遺漏錯誤。
後來,有感于自己的身世,她寫下了《悲憤詩》二首。後人往往将這首詩與《孔雀東南飛》相提并論。
蔡文姬擅長音律,一般認為,《胡茄十八拍》也是由她所作。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評價:“渾然天成,絕無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間流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