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楚姓十大名人

楚姓十大名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14:40:07

按:楚人從何處來?楚人是如何得姓(嬭)受氏(酓)的?楚人為什麼被稱作“熊人”?楚人為什麼要祭祀“老童、祝融和鬻酓”?鬻酓與季連是什麼關系?

接下來我将用以下兩篇文章來揭示這一千古謎題:

第一篇:隈山、穴窮、喬山、汌水、方山、盤、京宗,這些地名究竟有何含義?它們在哪裡?

第二篇:嬭(芈)姓、酓(酓阝)氏,通過出土文物、姓氏學原理,解析楚先的遷徙路徑……

本篇為第二篇,這裡首先要解決兩個概念(重複一下)。

一是“楚先”。楚先是指麗季(酓麗)之前的先人,麗季之後的則被稱為楚人,其與楚是否立國無關。從新蔡葛陵楚簡、包山楚簡等蔔筮祭禱簡文得知,第一位楚先是老童。楚人祀統上的三楚先,則指老童、祝融和鬻酓。

二是“姓氏”。在先秦時期,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秦漢時,姓與氏合流歸一。在我撰文時,對于姓與氏我會分割得清清楚楚。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1

曾侯作季湯芈鼎之嬭,湖北棗陽郭家廟墓地出土

一、三楚先

在上蔡郭莊楚墓、新蔡葛陵楚墓、包山楚墓等楚簡中,楚人祭祀必有“老僮、祝融、鬻酓(穴酓)”,此三人被稱為三楚先。

鬻酓,即穴熊,也即季連。在傳世文獻中,三人的記述如下:

《大戴禮記·帝系》:“黃帝居軒轅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産青陽及昌意。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産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産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按:竭水,或古潩水,或今雙洎河),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産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産陸終。陸終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産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啟其左脅,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篯,是為彭祖;其四曰萊言,是為雲郐人;其五曰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芈姓。”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2

《世本·五帝世系》:“昌意生高陽,是為帝颛顼。高陽生偁,偁生卷章,卷章生黎。吳回氏生陸終,陸終娶于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生子六人,孕而不育。三年,啟其左脅,三人出焉;啟其右脅,三人出焉。其一曰樊……六曰季連,是為芊(芈)姓。 ”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3

《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喾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複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産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芈姓,楚其後也。”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4

以上世系傳承記載大體一緻,不同的地方有兩點:一是《世本》和《楚世家》均未言老童;二是《大戴禮記》與《楚世家》都言重黎,而《世本》則言黎。

《山海經·大荒西經》載:“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又載“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史記·太史公自序》雲:“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法言義疏》集各家之言,認為“綜上諸說求之,則有高陽時之重、黎,有高辛時之重黎。高陽時之重、黎為二人之名,左傳所謂少皞氏四叔之一之重,及颛顼氏之子黎,即此文‘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者也。高辛時之重黎乃是一人之名,卷章之子,而颛顼之曾孫,以火正而兼司天、地,故以一人而兼蒙重、黎之稱。亦單稱黎,鄭語所謂‘黎為高辛氏火正’者也。此重黎既誅,其弟吳回為之後,世掌天地,遂以重黎為氏。自是以降,凡書傳所謂重黎氏者,皆即此吳回之子孫也。”

可見《法言義疏》解決了重、黎和重黎的問題,然而其并沒有解決老童的問題,其認為老童即《史記》之卷章,那麼“稱(偁)”又作何解呢?

以上諸家記述為後世研究帶來較多争議,随着近年《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以下簡稱“安大簡”)》的出現,這一問題部分得到了解決。黃德寬先生《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概述》一文,為我們揭示了《安大簡》的許多重要内容。其中“楚史類”竹簡尤其引人注目,黃先生認為“這批簡可能是一部較為完整的楚國官修史書,簡文從‘颛顼生老童’起到楚(獻)惠王‘白公起禍’止,記載了楚先祖及熊麗以下至惠王時期各王的終立更替和重大曆史事件。”

據“安大簡”第一組楚史類文獻材料初步整理結果,楚早期世系為帝颛顼生老童,是為楚先。老童生重及黎、吳及韋(回)。黎氏即祝融,有子六人,其六子曰季連,是為荊人。從颛顼始,這一世系可用下表表示: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5

簡本還載:“融乃使人下請季連,求之弗得。見人在穴中,問之不言,以火爨其穴,乃懼,告曰:酓。”使人告融,“融曰:是穴之熊也。乃遂名之曰穴酓,是為荊王”。穴熊生熊鹿(麗),穴熊終,熊鹿(麗)立。

據此黃先生認為:“簡本對楚先祖的來源、世系的記載非常清楚,與《楚世家》等傳世文獻比較,簡本主要有6點不同。一是老童為颛顼所生,不是稱所生。老童所生有四子,即‘重及黎、吳及韋(回)’。簡文兩個‘及’這麼用,顯然是要防止将四子誤為兩人。二是黎氏即祝融,而不是重或吳、回。三是無陸終其人,生六子者就是祝融黎,文獻陸終當是祝融之誤。四是季連就是穴熊,而且簡文交代了穴熊得名之由。五是不存在附沮一世。六是穴熊生熊麗,期間并不存在世系的中斷。這也證明《楚世家》鬻熊就是穴熊。”

那麼,我們如何來看待安大簡《楚史類文獻》對楚先世系的這一記載呢?我認為其具有部分真實性,但并不完整,且有追記的成分在裡面。仔細審視這一楚先世系,它其實記載的就是楚人的“三楚先”:老童、黎(祝融)、穴之熊(穴酓),這是真實的。然而自颛顼以降至穴酓,一千多年裡不會唯有這三代人,特别是從黎到季連,時間漫長,其過度存在斷檔,實不完整。

我們進一步分析,首先從時間段來看,黎為帝喾高辛時祝融,颛顼系帝喾叔父,這樣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黎,從時間邏輯上和人物關系上都是成立的。其次從祀統上來看,若是颛顼生稱(偁),稱生卷章(老童),則楚人必先祭祀稱(偁),而不會祭祀老童,此亦證明颛顼生老童是正确的。再次從傳世文獻記載來看,《大戴禮記》所雲“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産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産重黎及吳回”,這個記載是非常翔實的,隻是“重黎”之間,以及“吳回”之間,應加兩個頓号而矣,即“氏産重、黎及吳、回”。

關于老童“安大簡”又有新的貢獻,“安大簡”不僅記錄了“颛顼生老童”,而且還描寫說老童生下來是滿頭白發,像個小老頭兒。颛顼蔔知這個滿頭白發的嬰兒将會子孫蕃衍興旺,于是喜出望外,就給他起名叫老童。古人常有神話先人之舉,且“安大簡”年代約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間,其距老童所處的時代太久遠了,未足全信。老童為楚人上古元祖,按禮後人祭祀先祖絕少直呼其名的,因此我懷疑老童非人名,系其号。《世本》《楚世家》記載的“稱(偁)”與“卷章”,或一為職、或一為名,抑或一名一字,今殊難辨,但實為一人,即老童。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一百九十裡曰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下多積蛇。”騩山,即大隗山,位于河南省鄭州新密市具茨山一帶。《說文》耆,老也。耆童,即老童。《釋名》:“山無草曰童,若童子未冠然。”《莊子·徐無鬼》:“堯聞舜之賢,舉之童土之地。”《注》:“童土,無草木之地。”抑或卷章所居之地,多産美玉而無草,故自号老童。

從社會學角度講,“自卑别于尊也”,雖然楚族人是“帝高陽之苗裔”,但楚人是不能以颛顼為祭祀對象的。自颛顼以降,至楚人建國,曆經近一千三百餘年,世系的傳承紛繁多脈,楚人祭祀颛顼之子老童是符合禮制典範的。

在楚簡中,老童被寫作“老童”(新蔡甲三188、197,零429),“老僮”(包山217、237),“老〔礻童〕”(望山一120),“老〔女童〕”(新蔡乙一22、甲三268)。在傳世文獻中,被寫作“老僮”(《大戴禮記·帝系》),“耆童”(《山海經·西山經·西次三經》),皆系古文字異寫。

黎為火正之官,帝喾命曰祝融。《國語·鄭語》:“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後八姓,於周未有侯伯。”韋昭注:“八姓, 祝融之後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

據李零先生研究,“這八個分支,有些見于金文,如己姓作妃,妘姓作㜏,曹姓作〔女棗〕,芈姓作嬭,這些字都帶有女旁,是真正的姓。而董姓是董父之後,彭姓是彭祖之後,則是氏。”韋昭認為秃姓是彭祖之别、斟姓是曹姓之別,二者應當也是氏。

二、嬭 姓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6

傳世文獻中,楚姓作芈。出土楚文字中,常見有以下兩種寫法: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7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8

《國語·鄭語》載:“陸終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産六子”,此言足信,但其産子的過程則荒誕不經,蓋為神化古人,為其造神。祝融八姓,陸終之子占其六:己、彭、妘、曹、斟、芈。

又雲:“己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秃姓舟人,則周滅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陽,曹姓鄒、莒,皆為采衛,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而又無令聞,必不興矣。斟姓無後。融之興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蠻芈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矣。”

《大戴禮記》《世本》《楚世家》,皆言陸終六子曰季連。安大簡《楚史類文獻》則雲:黎氏即祝融,有子六人,其六子曰季連,是為荊人。黃德寬先生認為“無‘陸終’其人,生六子者就是祝融黎,文獻陸終當是祝融之誤。”蘇建洲先生《讀安大簡“楚史類”竹簡的幾點啟示》,考證認為“可見‘陸’與‘祝’本有異文,而‘終’與‘融’音近可通,見《聲素》201頁。“陸終”當是“祝融”的音近訛文。”蘇先生的這一觀點,我認為很是,可釋補《大戴禮記》《世本》《楚世家》《國語·鄭語》之意。另外從分族的角度來看,應是一個早期事件,不可能往後拖的太晚,從颛顼帝開始,至三世黎進行分族賜姓是恰當的。

但這裡有兩點可疑:一是黎六子季連與《楚居》之季連同名,難道是巧合而已?一是黎六子季連為後人附會之,蓋祝融六子之名未載,後世有季連為芈姓,便拿來充替?二者必居其一,疑後一種可能性更大。楚人祭祀祝融,祭祀的不是黎,而是黎的第六子,大概楚人不詳其名,抑或其襲職為祝融,故以祝融享祀。黎第六子,實為楚先嬭姓得姓之始祖。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9

祝融黎六子之中,己姓為長,芈姓為幼。“《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稱昆吾為‘皇祖伯父’,說明在楚人的祀統上一直承認這一點(李零語)”。“皇祖”即指祝融六子,昆吾為其兄,故稱“皇祖伯父”。

昆吾在許(案:初封于濮陽。夏衰,昆吾為夏伯,遷于舊許,即今河南省許昌市,後為商湯所滅),豢龍氏在韓(今山西芮城),彭祖氏在彭(今江蘇彭城),郐在鄭(今河南新鄭),邾在邾(今山東鄒縣),黎第六子所處不詳。其中己姓各支和妘姓各支的居住地最重要,衛(今河南濮陽)是“颛顼之虛”,而鄭是“祝融之虛”,分别是颛顼集團和祝融集團的中心,其他各姓皆在這個中心輻射的周邊。

自老童始至季連,約1200年間,楚人的祖先一直生活在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帶。老童自濮陽(衛)遷至今河南省鄭州新密市具茨山,繁衍生息;祝融在今鄭州新鄭市當有一段較為穩定長久的居處。黎之後,六子徙居各地。至西周初葉“季連初降于隈山”,說明楚先人已徙進到今淅川縣一帶(詳見後文)。但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楚先的居處之地,比人們的想象可能遠要複雜得多,這裡面還缺重要的一環,即楚先的“得氏”問題。上古時期,古人多“以地為氏”,楚先傳承有幾“氏”,今無從考據,唯有知道的是酓氏。

三、酓 氏

酓,在殷商甲骨文蔔辭中有多種寫法,在兩周金文中體現了由繁傳簡的不同寫法。見下圖: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10

有學者認為全部字義為會意人飲酒,它像人俯身引頸伸舌,就飲于盛酒、盛水器之狀,“酓”實際是“飲”。此觀點值得商榷。我認為就其形态來看,其更像一個人俯身低頭,伸出兩手,眼看兩手中心,正在專心制作“酉”型器物。“酓”,從“酉”。“酉”,甲骨文作: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11

金文作: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12

這種尖底的陶器是古人汲水的一種工具,上面可以系繩索,尖底容易傾覆進水。在楚系簡帛中作: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13

以下為“酓”字金文(擇選):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14

因此,“酓”的本義應為制作酉型陶器,或代表一種制陶的高超技藝。以“酓”為名地,表示此地盛産陶器,有陶器作坊。

關于楚族“得氏為酓”的問題,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在此提出來供大家探讨。1975年冬湖北随縣涢陽公社涢水西岸鲢魚咀出土了“曾子原魯簠”,著錄于《金文通鑒·05892》,現被湖北省博物館收藏。其銘文共有18字,被釋讀為:

唯九月初吉庚申,曾子原魯為孟姬 酓阝鑄媵簠。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15

原魯,曾子之名。姬 酓阝當系曾子的女兒,姬姓,名酓阝。此件銅簠是曾子為長女姬酓阝所作的陪嫁之器。原報告此器年代定為春秋中後期,黃錫全先生認為當在春秋晚期。

黃錫全先生主張,“曾國國君隻稱‘曾侯’,‘曾子’、‘曾伯’不是國君稱謂;‘曾侯’或稱‘曾子’者,是其繼位前的稱謂或身份。”此觀點我認為很是,關于曾子原魯的身份我們且不去管他,這裡隻關注他女兒的名字。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16

酓阝

酓阝,從酓從邑,當系邑名,此邑建在酓地,疑是曾子原魯的封邑。曾國為姬姓國,原魯的女兒叫姬酓阝,當以邑名為人名。

劉偉浠先生研究認為,“楚簡中從‘邑’之字有時也可表示人名,但這類例子并不多見。楚人有意加‘邑’,蓋有提示人物居地之意。”

曾國故城遺址在今随州市曾都區。從姬 酓阝媵簠出土地點看,其在曾國地域内,說明曾子原魯沒有将女兒外嫁,極有可能嫁給了在曾國的異姓貴族。

那麼,曾子原魯的封地“酓阝”在哪裡呢?

這要看春秋晚期曾國的國土範圍。從目前随州一帶出土器物看,西周早期曾國并不大,應限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形勢的發展,鄂被周徙遷,曾國占有了漢東一帶,勢力範圍向北擴展到了棗陽,控制了“随棗走廊”,成為漢東第一大國。西周末期,周宣王“遷申于謝”,申、随為鄰。春秋之初,楚武王稱王,随國漸漸被楚兼并。春秋後期曾國的勢力範圍,應以今随州市曾都區為核心,向西不過漢水,向北與棗陽、桐柏接壤,向南與京山、安陸毗鄰,向東與信陽相連。不出意外,酓地有可能就在這一範圍之内。依據古人逐水而居的習慣,酓阝邑當在今漂水、涢水、㵐水流域,具體位置仍需考證。

酓阝在漢水之東的随地,是否說明楚先人在西周之前就已經向南越過淮水了呢?我認為不應排除這一可能性,并且極有可能。大約在商時祝融黎第六子的後人從今鄭州新鄭出發,向南徙遷,來到了 酓阝地,并以地為氏,始有芈姓酓氏。商朝末年,芈姓酓氏再次徙遷,在季連父親的帶領下,由 酓阝地往西北來到隈山,楚先人的腳步始進入丹淅之地。季連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窮”,直到酓麗出生于“京宗”,芈姓酓氏始稱“楚人”,才有楚族這一概念。

楚人以“酓”為氏,酓地究竟在何處?單憑這一件“曾子原魯簠”作證是不夠的,我們期待有更多的“酓”器出土。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17

楚先人遷徙路線圖

四、小 結

《楚世家》:“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

在《楚居》未出現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穴熊與鬻酓為兩個人,司馬遷對此也沒有搞清楚,以“弗能紀其世”概之。

從出土簡文來看,楚人祭祀的“三楚先”系統有兩套,一是老童→祝融→鬻酓,二是老童→祝融→穴熊,大家對此觀點并不一緻。《楚居》出現後,這個問題就釋然了,穴熊即鬻酓,為同一個人。然而《楚居》紀世是從季連開始的,楚人祭祀中卻沒有季連,顯然季連在楚人心目中沒有鬻酓重要。這是為什麼?

現在《安大簡·楚史類》的出現,把這一問題也解決了。季連是穴熊的字。在芈姓族中,酓是大宗,熊是小宗。在季連成為芈姓酓氏大宗族長之後,更熊氏為酓氏,更名曰鬻,稱鬻酓。而這也是楚人被稱“熊人”的原因。

但這裡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提出來,供大家思考:

其一,在“三楚先”中,老童、鬻酓(季連)都是具體的人,祝融是官職(火正),那祝融就不是指一個人,這是很奇怪的?一種考量認為楚人祭祀的這位祝融是《安大簡·楚史類》中出現的這位“融”。另一種考量認為祝融是指祝融氏,系以職為氏,祝融氏族應包括很多小宗支,酓氏隻是其一,這也是“融”能命令穴熊為酓氏的原因。

其二,鬻酓(季連)、酓麗、酓狂先後事文、武二王,卻得不到賜封,大概周王分封的是芈姓大宗(出土器中有芈伯?待研究),根本不理會小宗酓氏。至周成王時,才顧及季連祖孫三代人的功績,為酓繹冊封了個很小的子爵(不會超過大宗的冊封)。酓繹之所以被分封到夷屯,立國漢西,推測也是源于楚先在漢水(漢東)一帶的存在。但是否如此?仍需考。

注:為了閱讀順暢,參考文獻具略。

作者簡介:

景廣海,男,1965年5月出生,筆名溪河子,山東省鄒平市人。先秦姓氏名學愛好者,著有《景氏源起與楚史若幹問題考辨》中國書籍出版社 2019。《老子其人與宋國曆史若幹問題考辨》著作權登記号:魯作登字2022—A—00769184

楚姓十大名人(楚人從何處來第二篇)18

景廣海著,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年12月

本書主要看點:

1、首次揭示先秦“姓氏學”根本要義,提出“分族命氏”原則及模型。

2、首次全面破解景氏、昭氏、莊氏、悼氏、黃氏..........源起及世系傳承,對于研究其他楚貴族具有借鑒指導意義。

3、首次厘清楚惠王封君制的内涵與實質,其不同于傳統學術認知。

4、首次破解“楚都丹陽”之惑,将徹底結束千餘年來尋找楚都丹陽,而至今仍一無所獲的尴尬局面。

5、首次解決了困惑學界的“郢、郢都、郢城”的問題,解決了“楚都”到底在哪裡,及其變遷的問題。

6、首次提出楚國的政權體制“都”與“邦”的建制問題(即“一都一邦”制);另楚有□,而無郡;郡為秦所首創。

7、首次破解“若,上鄀、下蠚”之謎,拿到了破解衆多謎團的鑰匙,而這一問題大家仍在苦苦探索之中。

8、首次提出“颛顼故裡在襄陽”、“襄水即若水”這一命題。

9、首次揭示楚國曆史發展的路徑:立國(酓繹)——亡國(酓咢)——稱王(酓達)——滅國(負刍),此觀點颠覆了傳統學術認知。

10、首次揭示了楚君的遷徙路線圖:夷屯(酓繹)——發漸(酓巨)——若(酓義)——宵(酓達)——福丘、疆郢(文王)——陳郢(頃襄王)——壽郢(考烈王)。

11、首次揭示楚先的源起之謎(三楚先)。對楚先“得姓(嬭)”“得氏(酓)”問題,以及“楚先人的遷徙路線”提出了新看法。

12、首次破解在傳世文獻中,楚王為何被稱“熊”氏之謎。

13、首次提出“屈氏源起猜想”、“屈氏故裡”命題,對“莫敖”、“左徒”進行了釋考。

14、首次破解《楚居》中隈山、穴窮、發漸、喬多、旁屽、宵、夷屯......等罕見地名及其地理位置。

15、首次破解《楚居》中疆郢、為郢、樊郢、若郢、鄢郢、湫郢........等十餘座郢城的地理位置,對于暫無證據的提出刍論。

16、首次提出宜昌市博物館藏的“秦王卑命鐘”與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編鐘中“有銘、最大的那枚”原為一套,并對銘文進行了釋讀。

17、首次發現在青銅器銘文中有“左右合文”的情況(《大市銅量》)。

18、首次論證《大招》為景差所作,并提出《哀郢》《九辯》亦為景差所作的觀點。

19、首次論證了錢穆宗師關于春申君黃歇是“芈姓黃氏”,而非“嬴姓黃氏”的觀點(錢氏提出而沒有證明),同時否定了他關于“楚莊王即頃襄王”的看法。提出了“楚宣王”即“楚莊宣王”的新發現。

20、首次論證“春申君故裡”在常德。

21、首次提出“春申□的猜想”這一命題。

22、首次破解春申君黃歇家族覆亡之惑(黃歇之後還有一代春申君)。

23、首次系統地考證了戰國景氏家族人物,對他們的“身世、爵位、官秩、作為”等進行了論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