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情景交融的句子?中國詩詞,緣情言志,這是數千年來的傳統統編語文教材收錄了不少經典古詩詞作品,選擇的時代跨度較大,囊括了從先秦到明清各個時期的經典詩詞,包含的題材衆多那麼,教師如何用好教材,教好古詩詞呢?日前我聽了江蘇省第21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課中的幾節古詩詞教學課,其中《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詩詞中情景交融的句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國詩詞,緣情言志,這是數千年來的傳統。統編語文教材收錄了不少經典古詩詞作品,選擇的時代跨度較大,囊括了從先秦到明清各個時期的經典詩詞,包含的題材衆多。那麼,教師如何用好教材,教好古詩詞呢?日前我聽了江蘇省第21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課中的幾節古詩詞教學課,其中《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景後情 觸景生情——抓住“月”字 初解詞意
師:在學習這首詞之前,我們還學習了一首詩《宿建德江》,這一詩一詞雖然寫的都是月夜的景色,但是表達的感情一樣嗎?
生:不一樣,《宿建德江》全詩圍繞一個“愁”字來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卻看不到詞人的愁緒。
師:是呀,我們今天學習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看不到一個表示情感的詞語,但是讀着也能讀出作者的情感來,這是什麼樣的情感呢?這個“情”藏在詞中的哪裡呢? 請大家從詞中尋找線索,發現表達詞人情感的詞句。
(學生圍繞問題閱讀、思考、尋找、圈畫)
詩詞大多先有景後有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人物一開始心情是比較平靜的,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的變化。上課前,教師不急于把詞中每句話的意思“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由對詩詞進行反複朗讀,掃清字詞障礙。熟讀成誦後,讓學生對比之前學過的古詩《宿建德江》。同樣是描寫月亮,都借月抒發感情,但抒發的情感卻不同。《宿建德江》中描寫的月亮,抒發的是詩人旅途寂寞、孤獨之情,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表面上看前兩句“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巧妙組合,月光明亮,鵲兒被驚醒,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别枝”搖曳。一個明亮的月亮,一片柔和的月光,抒發的卻是詞人陶醉于黃沙道的美景,表達的是辛棄疾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
當然,真正讀懂中國詩詞,非通過“比較”不可。先景後情,觸景生情。課堂上,教師抓住一個“月”字,讓學生比較出“月兒”傳達的不同“情”意。教師運用比較同景的方法,讓學生在比較中看出端倪。一樣的意象,不一樣的情感寄托。可見,比較也能見出中國詩詞的獨感。這堂課中,以景悟情是教學設計的主線,貫穿教學始終。在尋找、發現和品讀中,教師引領學生走進辛棄疾的精神世界,深刻感悟辛棄疾夜行黃沙道中的欣喜,學生在品讀中亦能為情所動,随情而讀,課堂洋溢着濃郁的詩情畫意。
緣情溯景 借景抒情——知人論世 走進詞人
上課伊始,教師就讓學生看插圖說故事,在初步了解曆史故事背景前提下,與詞人一起夜行西江,記錄下他的所行所感所思。課中,教師又再次引入資料,讓學生對詞人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我們來看看這個片段:
師:同學們,從詞中的哪些字、句,你能看出辛棄疾的心情變化?
生:“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我看出了辛棄疾很快樂、很高興。
師:詩人不是真正的農夫,他為什麼要那麼高興呢?
引入資料【故事:辛棄疾當官時,江西曾大旱兩年,饑荒遍地。辛棄疾一邊禁止官商哄擡物價;一邊拿出官府錢款,從其他省購買糧食,救濟災民,使當地百姓平安度過災荒。退居後,他在上饒修建了一座宅院,宅院很少栽種奇花異草,卻大量種植了水稻、蔬菜。——《辛棄疾傳》】
師:退居後,詩人自己的宅院叫“稼軒”,因為辛棄疾也把自己稱為“稼軒”。現在你知道他為何如此高興了嗎?
生:對于時時念着百姓的辛棄疾來說,那一晚就算有千百種香味也不及稻花香,就算有千百種聲音,也不及那一晚蛙聲一片,這是老百姓再也不用餓肚子的聲音,這是辛棄疾最值得高興的地方!
古人雲:詩言志,詞緣情。古詩詞作品中大多蘊含了作者的思想志趣和精神情操,知其寫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對解讀詞義、詞情至關重要。情感是詩詞創作的基礎,因而初探詞人創作前産生的這種情感和創作動機,等于找到一把解讀詩詞内涵的鑰匙。手握這把鑰匙,學生就能很輕松地步入詞的殿堂。
另外,由于作者的創作動機和内在感情往往得之于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包括作者的心情、經曆、志向、抱負乃至愛憎、階級等。因此,鑒賞古詩詞時首先要重視有關寫作背景的介紹,從而懂得詩人的創作動機是什麼,詩人有一種什麼樣的強烈感情要表達。本節課,教師借助引用資料,幫助學生了解辛棄疾的生平和這首詞的創作背景,進而緣情溯景、借景抒情,讓學生更好地探尋這首詞的情感密碼。從教學片段中我們不難發現,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不僅可以拓展詞的文化信息,豐厚詞的文化意象,還能讓學生了解辛棄疾的精神、氣質,從而更好地讀懂文字深處的内涵。
移情于景 情景交融——個性閱讀 還原詞境
将感情融合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助對這些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鳥蟲魚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單純的景物了,而是承載着人們極為豐富複雜的情感。在朗讀指導環節,教師重點圍繞一個問題悟情促讀,注重多元化理解,讓學生在讀中還原詞境,鼓勵個性化朗讀,讓學生在情與景的交融中賞析古詩詞的文字魅力。
【課件: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師:天上有七八個星時隐時現,小雨飄飄灑灑,你們是什麼感覺?在燥熱的夏夜裡,你會因為這場雨,感到___________?
生:我會感到小小的喜悅。
師:你能讀出你的喜悅嗎?
……
師:還有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了詩人的“情”?
【課件: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師:突然見到舊時茅店的欣喜,誰來讀?
師:這明明是他舊時非常熟悉的茅店,為什麼還會出現欣喜的情緒呢?
生:因為他沉浸在豐收的喜悅裡,沒有注意前面會出現熟悉的茅店,一轉身卻看到了熟悉的景物,所以……
師:回到詞裡再讀,讀出那份欣喜。(師引讀全詞)
師:中國詩詞大會,在評價這首詞中曾說,辛棄疾不寫星光燦爛,卻寫煙雨蒙蒙;不寫酒店卻選擇茅店;不寫梅花桃花,卻寫稻花;不寫歌聲,卻寫蛙聲……這是為什麼呢?
生:他用一個個景物給我們呈現了一幅優美的鄉村夜景圖,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師:是的,讓我們帶着這份情,再來讀讀這首詞。
中國詩詞活在吟誦之中,唯有吟誦才能賦予詩詞以切實的生命體味。一個有智慧的語文教師,教詩的最好途徑就是不教詩,讓“詩”憑着自己的言語存在說話,讓學生直接貼在詩的面頰上感受它的詩意。在朗讀指導環節,教師能很好地把握整首詞的情感基調,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讀詩學詞,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理解字面意思,要“見到一種詩的境界”。既然意象是詩人見到的一種境界,那麼詩詞教學就應引導學生借由意象也“見”到一種詩的境界。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時要不斷點化學生,引導他們将意象還原成畫面、場景、情節以及一幅幅鮮活的生命圖景。然後以一連串的反問或感歎的句式,一唱三歎,回環往複,品讀詞句,讀中悟情,悟中抒情。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洲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1年01月13日第5版
作者:張曉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