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圖形類“消寒圖”
圖形類消寒圖是将宣紙等分為九格,每格用墨印上九個圓圈,從冬至日起,每天用墨筆點一個圈,點的時候還有規矩,填充的方法根據天氣決定,填充規則通常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鄧雲鄉在《燕京鄉土記》描述的特别詳細:“如是陰天,把紅色圈圈的上面一半染黑,如是晴天,把下面一半染黑,其餘以此類推。等到把紅圈圈全部點染完畢,便是回黃轉綠之際矣。這樣點,便于計算陰晴雨雪天數。
照《京都風俗志》的說法,還有‘以占來年豐歉’的意義在裡面。”這種圖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圖簡單易行,但顯然沒有文字版本的漂亮。
據說,這種“九九消寒圖”從明代就開始有了,大緻含義應該是與文字版相同,期盼冬天過去,迎接春天的早點到來。九九足,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
(三)圖畫類“消寒圖”
采用圖畫的形式表達“消寒圖”的,稱作“畫九”,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顔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圖的一側常常寫有“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這種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被稱作“雅圖”。
《帝京景物略》雲:“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鄧雲鄉先生在《燕京鄉土記》一書中,提到了《帝京景物略》中的記載:“日冬至,畫素梅一支,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據鄧先生說,現在通行的《帝京景物略》是經過紀昀,也就是紀曉岚删節的,原來書中曾有不少引詩,都被他老人家删節了去。其中有一首楊允孚的詩,寫的就是消寒圖:“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古時婦女曉妝染梅,可謂為冬至文化添了一筆濃妝。“冬至後,貼梅花一枝于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日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這是明人楊允浮在《灤京雜詠一百首》中,詠及此俗,盼春、迎春的心情。與佳人曉妝的胭脂聯系,令人浮想聯翩,也是冬天裡一抹亮色,不但是當時,就是後人,也為之叫絕。
(四)詩詞類“消寒圖”
道光年間山東濰坊文人王之翰的一首《九九消寒圖》詩很有名,作者将九首絕句分别寫在八十一格的“八卦爻象圖”内,其詩曰:“一九冬至一陽生,萬物自始漸勾蔭;莫道隆冬無好景,山川草木玉妝成。二九七日是小寒······九九鳥啼上苑東,青青草色含煙朦;老農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龍。”整首詩既記錄了氣候特點,還記錄了民俗農事,被人稱為農村的“數九科教詩”,讀來琅琅上口,既能獲得不少知識,又可增添無窮的生活情趣。
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卷十一裡,有一首《數九歌》,十分形象地描寫了蘇州人過冬的情景:“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窠;五九四十五。街頭窮漢舞……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在《三國演義》裡也有描述:“頭九初寒正是冬,三國英雄趙子龍。長坂坡前抱阿鬥,幼主頭上顯真龍……六九迎春地氣溫,草船借箭武侯功。七星台上東風起,赤壁用火滿江紅……”
(五)考證“消寒圖”
百度上說,關于“數九”的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懔所着《荊楚歲時記》,“九九歌”的産生和流傳由來已久,期間,它曾在不同時期時續時斷過,但到了明代,它又在士紳階層廣泛地流行起來了。
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記載:“ 宣宗 禦制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鈎之,裝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圖,題‘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書房翰林日以‘陰晴風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按,舊俗以冬至為入九,九九足,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故有“九九消寒”之諺。
《九九消寒圖》這種歲時風俗來自于民間,後來進入宮廷,隻是何時傳入宮中無從查考,不過有元時宮中填寫“消寒圖”的記載;明時宮中年年都要由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詩圖,到了清朝,就成了一種“規制”,我們觀看電視劇《雍正王朝》,其中康熙皇帝帶着弘曆将懸于堂中木影壁上的中空字的筆畫描黑,他告訴弘曆,每天描一筆,字都描黑的時候,春天就到了。
據清吳振棫所着《養吉齋叢錄》記載:“道光初年,禦制‘九九消寒圖’,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筆也。我見過關于葫蘆型圖案設計的“消寒圖”,酷似“中國結”,圖形,以及内容蘊含的含義倒是不錯,"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隻是其中的“雁”字,無論如何都不是九筆畫,不知該怎麼解釋?後來,一位書法家告訴我,雁字作省去兩筆的草體,即“撇”“豎”一筆下來,整個字不就是九筆畫了嗎?遂恍然大悟。
我在寫這篇消寒圖文章時,曾經咨詢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一位朋友,他告訴我:“現在故宮博物院的養心殿裡,在一個暖閣旁的雕花隔斷上,就粘有一張大約三十二開大小的宣紙,上面就寫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我沒有親眼見到,但是經他這麼一說,當年宮中宮女丫鬟以至于太監描寫“消寒圖”的場景,在我腦海中活靈活現。
現代人看各種“消寒圖”樂趣十足,但九九消寒圖實為古人熬寒的無奈之舉。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上說,無論是當作樂趣,還是收藏,了解一下還是不錯的。
今日冬至,民間則說“冬至大于年”,看着幾個老人在牆根處曬着太陽,享受“負日之暄”的慵懶時光,我打心裡羨慕他們。如果你有這個雅興,不妨就從今天開始,一天一筆畫,畫出迎接春天的軌迹吧。(全文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