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禦制壽山芙蓉石蒼龍教子鈕
“古稀天子之寶”寶玺
L:6.4×6.4cm;H:6cm
備注:
重要的是亞洲私人收藏
出版: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帝後玺印譜》第六冊 乾隆卷二 頁九九
清乾隆
禦制壽山芙蓉石蒼龍教子鈕
“古稀天子之寶”寶玺
玺印,在中國曆史上是權力的象征,天子禦玺代表“皇權天授”。乾隆一生尤為重視玺印制作,一方方寶玺如同乾隆皇帝的裡程碑,代表着他在不同階段對皇權的思考和理解,勾勒出“十全老人”的深厚學養和帝王之道。
一方“清乾隆 禦制壽山芙蓉石蒼龍教子鈕‘古稀天子之寶’寶玺” 是乾隆七十大壽時所制,以勉勵自己不可怠政,是其恪守“勤政”祖訓的見證。此方壽山石蒼龍教子鈕“古希天子之寶”,6.5厘米見方,高6.3厘米,選用溫潤壽山芙蓉石微黃色章料,略帶紅花。鈕雕雲龍紋,主龍蟠伏雲端,龍頭朝向正對印文正面,龍睛威猛深邃。從印鈕頂面俯瞰之平面圖觀,五爪主龍正守西北“乾”卦之位,坐北朝南,應是乾隆本人的化身。
四爪小龍居東南隅,仰頭西向迎合主龍構成“蒼龍教子”主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所作《八徵耄念之寶記》曰:“予年七十時,用杜甫句,镌古稀天子之寶而繼之曰:猶日孜孜,不敢怠于政也。”為慶祝自己七旬萬壽,乾隆制作了一系列以“古稀天子之寶”為印文的玉玺。據《清代帝後寶玺印譜》的钤蓋記錄,共23方,其中17方為“古稀天子之寶”,6方為“古希天子之寶”,本品即為其一。
圖一:
清乾隆 禦制壽山芙蓉石蒼龍教子鈕
“古稀天子之寶”寶玺(印面)
圖二:
清乾隆 禦制壽山芙蓉石蒼龍教子鈕
“古稀天子之寶”寶玺(印文)
圖三: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帝後玺印譜》
第六冊 乾隆卷二 頁九九(寶龍)
清乾隆
禦制壽山芙蓉石蒼龍教子鈕
“古稀天子之寶”寶玺
俯瞰故宮甯壽宮花園整體,會看到“花園中延綿着一條驚人的人工山脈,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山脈從西北發源後,其間或隐或現,或高大聳立,或蜿蜒曲折,由北往南直到東南隅而止”。“天傾西北,地陷東南”,這條山脈的設計無疑按照風水法則,東南入地于“抑齋”旁。本件“古稀天子之寶”印鈕的設計似與這條“龍脈”的布局一脈相承。
《乾隆寶冊》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可見本件“古稀天子之寶”與“甯壽宮”“猶日孜孜”為一套組玺
甯壽宮花園平面圖
故宮甯壽宮花園中的褒賞亭的流杯渠
清乾隆
禦制壽山芙蓉石蒼龍教子鈕
“古稀天子之寶”寶玺
此玺印面減地陽文篆書“古稀天子之寶”,深刻圓勁。乾隆四十七年二月十一日,造辦處廣木作檔案中亦有“太監鄂魯裡交蝀石古稀天子之寶圖章三方(懋勤殿現用)傳旨着查舊匣改做盛裝”的記錄。此玺在钤用上多用于乾隆禦筆書法。在乾隆寶右上此玺“寶”字旁左下邊緣區略有微磕,今實物亦如此。著名者如乾隆五十年作禦筆《哀明陵三十韻》之引首題字“永言垂鑒”上方,正钤蓋此玺,弘曆在詩中評點前明興亡之事,并叙述自己于永樂帝長陵前酌酒三爵拜祭谒陵。清興已曆百餘年,與往昔的敵國今已和解,惟明亡之曆史教訓乾隆也要讓大清子孫“永言垂鑒”,故鄭重钤上此“古希天子之寶”。
1785年作 行書《哀明陵三十韻》 手卷
蠟筆水墨 北京瀚海1996.06.29 Lot0429
1785年作 行書《哀明陵三十韻》 手卷(局部)
蠟筆水墨 北京瀚海1996.06.29 Lot0429
此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位于太上皇宮甯壽宮中路頤和軒後層殿内西間北風窗上的【清乾隆 “歸政圖于此息休”貼落】上也钤蓋有此寶玺,與一枚“猶日孜孜”相組。此匾為木框,面為紅色灑金箋紙,上為乾隆禦筆親書的《頤和軒題句》,後落“戊申新正禦題”,可知此匾書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清乾隆 “歸政圖于此息休”貼落
墨筆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歸政圖于此息休”貼落(局部)
墨筆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禦制壽山芙蓉石蒼龍教子鈕
“古稀天子之寶”寶玺
稽諸史籍,“自三代以下帝王年逾七十者:漢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但在乾隆帝看來,其中前面四君均是不足為法的,餘下的元世祖忽必烈和明太祖朱元璋雖為創業之君,于國于身皆有建樹,但仍不乏“禮樂政刑有未遑焉”的遺憾,而把他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于是,便镌刻了“古稀天子之寶”以紀念之,并作《古稀說》雲:“餘以今年登七秩,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寶’,其次章即繼之曰‘猶日孜孜’,蓋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歸政而頤志于甯壽宮。其未歸政以前,不敢弛乾惕。猶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勵己躬也。”可見此時的乾隆帝相當明智,雖自負卻不自滿。
清高宗撰《禦制詩四集》清乾隆間内府烏絲欄寫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香色緞繡《古稀說》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禦制壽山芙蓉石蒼龍教子鈕
“古稀天子之寶”寶玺(局部)
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年乾隆七十萬壽,做碧玉交龍紐“八徵耄念之寶”“古稀天子之寶”,共貯一紫檀木寶匣,寶四周分别陰刻填金乾隆帝禦制《八徵耄念之寶記》及《古稀說》,現藏于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四十五年(1780)碧玉交龍紐
“八徵耄念之寶”“古稀天子之寶”共貯一紫檀木寶匣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四十五年(1780)碧玉交龍紐
“古稀天子之寶”
故宮博物院藏
寶四周陰刻填金乾隆帝禦制《古稀說》
“夫由斯不自滿,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以是為敬天之本,必益凜且明,勿敢或逾也。以是為法祖之規,必思繼前烈,而慎聰聽也。”他要做到“勵慎終如始之志,以竭力敬天法祖,勤政愛民”,這才把“猶日孜孜”作為“古稀天子之寶”的副章相配使用。透過這方“古稀天子之寶”及其産生的背景,恰好反映出乾隆帝那種壯志未泯,雄心未已,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态。
← 滑動浏覽 →
清乾隆 禦制青白玉填金王獻之
《中秋帖》暨《洛神賦十三行》插屏
盡數曆代帝王,對中國藝術品有着深入骨髓的熱愛,且至今還對後世有着深遠影響的皇帝,恐怕非清高宗弘曆莫屬了。作為一個詩作高産的帝王,其四萬餘首禦制詩中,對書畫和玉器的題詠占了極高比例。乾隆更是将書畫與玉器這二者結合,本次春拍一件【青玉填金王獻之《中秋帖》暨《洛神賦十三行》插屏】,便是這一奇思妙想的完美産物。
征集送拍、鑒賞交流、請私信投稿、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