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北京确診2例鼠疫病例”的消息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不少人擔心疫情擴散,危及自己。
不過事情很快迎來反轉。2019年11月14日晚,北京市衛健委通報稱,網傳在北京宣武醫院和北京兒童醫院發現鼠疫疑似病例,北京市組織專家力量對兩名來自内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就診患者進行了綜合判斷,結合患者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病原檢查,患者不符合鼠疫診斷标準,排除鼠疫,解除隔離觀察。
雖然鼠疫在曆史上留給人類慘痛的記憶,但随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以及現代醫學的發展,鼠疫已非不治之症,絕大部分為散發病例,人群大規模感染幾無可能。因此,在疾控嚴密防控下,公衆不必再聞鼠疫色變。
圖片來源:網絡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曆年衛生統計,中國近年來偶有鼠疫發病,2014年、2016年、2017年、2019年感染并死亡的數量分别為3、1、1、1例,感染原因及傳播途徑并未披露。國家衛健委官網公布的《2019年9月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顯示,今年9月,全國報告1例鼠疫發病,1例死亡。
盡管“鼠疫”病情排除,不過人們仍然對于各種“疫症”疾病談之色變,歸根結底還在于人們内心底裡缺乏安全感,這麼多年過去了,2003年“非典”所帶來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
如何消除人們對于各種疫情的恐懼?《藥聞社》小編對國内疫苗專家、沃森生物正高級工程師黃鎮進行了訪談,對于如何讓人們不再“聞疫色變”,他認為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以國家信譽作保障,引導國民接種各類疫苗。
疫苗是防治瘟疫最佳途徑
雖然現在兩位病人的診斷結果已有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瘟疫防治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國家防疫部門應該居安思危,即便是對過去已經消亡的瘟疫,也不能松懈。
黃鎮解釋說,許多瘟疫都是由細菌、病毒引發的傳染性疾病,過去我們消滅的一些細菌、病毒傳染源,不排除它們又找到了新的宿主;過去我們依靠藥物可以防治的疾病,也不排除這些細菌病毒産生了新的變種,對藥物産生了抗藥性。
比如治療鼠疫的藥品為抗生素類,如四環素片、鹽酸美他環素、鹽酸多西環素。然而四環素因為副作用大已被停産,其主要副作用會導緻耳聾等等,其他幾種藥也有相當大的副作用。如果等到鼠疫治療階段,患者基本上也會留下藥物不良反應後遺症。
他表示,隻有疫苗才是控制各類瘟疫群體感染的最佳預防手段。我國選用菌苗是EV76鼠疫凍幹活菌苗,由衛生部蘭州生物制品所生産,免疫有效期為6個月,在鼠疫流行期前1-2個月以皮上劃痕法進行預防接種。蘭州所擁有一定量的戰略儲備來應對鼠疫疫情,如果鼠疫出現大面積爆發,蘭州所兩三個月就能夠生産出滿足全民防疫的鼠疫疫苗。
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當前國内老百姓疫苗接種率低的現象普遍存在,一些疾病的疫苗相當昂貴,完全依靠納入國家免疫計劃是不現實的。目前國際上,像蓋茨基金會這樣的公益組織,用公益基金和慈善捐款,向疫苗企業低價采購大量疫苗,為國際上貧困人口提供免費疫苗注射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不發達地區疫病高發的态勢,然而僅僅依靠這一家基金會的努力還遠遠不夠。
應用疫苗不僅對控制、根除疾病卓有成效,同時疫苗還是最具經濟效益的健康投資。2011年發表的北京市一項研究數據指出:接種肺炎疫苗組發生肺炎相關疾病7例,合計發生醫療及相關費用22660.88元;相比較而言,未接種組同期發生肺炎相關疾病37例,合計發生醫療及相關費用481096.20元;接種肺炎疫苗,每投入1 元人民币可産出6.49元的效益。
國内應該有更多的企業或者公益組織,采購疫苗向國内貧困地區或者貧困人口免費注射疫苗,否則未來人類之間的戰争不僅僅是經濟戰,也有可能是生物戰、心理戰,一旦發生大面積新型傳染疾病,造成的損失将是非常巨大的。
中國“疫症”消亡史
無論是鼠疫,還是甲流,亦或者H1N1禽流感,每年幾乎都有不同的疫情在全球流行,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各類細菌、病毒的襲擾當中,任何外界的預防都不可能做到杜絕細菌和病毒的蔓延和感染,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人類自身的免疫能力,而疫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自建國以來,國内除了2003年非典,其他大面積“疫症”已基本被消除,這要歸功于建國初政府在全國布局的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 北京、上海、武漢、成都、長春、蘭州),外加一個昆明所,正是因為這幾大研究所的功勞,使得過去不斷在國内反複上演的“瘟疫”災害,在建國後基本上被消滅,尤其是像“鼠疫”、“霍亂”、“天花”等曾經席卷全球數億人生命的疫症,已在國内被撲滅。
尤其是“天花”這種全球都聞之色變的疾病,當年清朝順治帝就曾因感染“天花”而去世,但是在建國後,我國用疫苗的方式從中國曆史上消除了“天花”病毒。
圖片來源:網絡
1949~1952年共種痘5億多人次,每年使用1億多痘苗,在廣西、雲南、四川等地區普遍種痘,種痘率達到90%。到1950年11月,全國已有4000萬人種了牛痘,到1951年10月,全國已有2億人普種牛痘。60年代初,中國進行了3次強制性全民種痘和2次接種行動,5億多人口共發放了18億劑牛痘疫苗。而從1963年之後,中國每隔6年仍然要普種一次天花疫苗,直到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1958年制訂撲滅天花計劃,1967年開始全球撲滅天花活動,1977年天花才被根治,中國在60年代基本消滅天花,比亞非流行國家提前16年,此後天花發病人數逐年下降。
此外,我國1978年開始實施計劃免疫以來,通過普及兒童免疫,減少了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質炎、結核、破傷風等疾病發病和死亡。2000年,我國通過無脊灰的證實;2002年,将新生兒乙型肝炎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2007年,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将甲型肝炎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等納入國家免疫規劃,14種國家免疫規劃疫苗預防15種疾病。1988年、1990年、1996年我國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分别達到以省、以縣、以鄉為單位接種率85%的目标。目前,以鄉為單位的适齡兒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已達90%以上。
疫苗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年來,我國兒童可預防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5歲以下兒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從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降幅達97%。疫苗接種使3000多萬人避免了乙肝病毒感染。2015年麻疹報告發病率為3.11/10萬,降到曆史較低水平;流行性乙型腦炎報告發病率降至0.046/10萬,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報告發病率降至0.01/10萬以下,百日咳報告發病率為0.49/10萬。
以甲肝為例,2015年全國報告22667例,發病率為1.66/10萬,與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前的5.98/10萬相比,下降72.2%。大部分疫苗針對的傳染病發病率降低到曆史最低水平,有效保障了兒童生命安全與健康。這些數字正說明了我國計劃免疫工作的成果顯著。
亟待提高第二類疫苗接種率
由上述内容可見,第一類疫苗大大降低了各種疾病的發病率,有效地保障了居民健康。然而,人們在第一類疫苗和第二類疫苗的認知上産生了誤區。
第一類疫苗,是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的規定受種的疫苗。第二類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費并且自願受種的其他疫苗。相比第一類疫苗,第二類疫苗的接種率仍然很低,比如據原國家衛計委的數據顯示,我國流感疫苗接種率僅為2%。
目前已研制成功并上市的有46種疫苗,我國将疫苗分為第一類疫苗和第二類疫苗,其中14種為第一類疫苗,其接種率較高,其餘第二類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問題大多出在對疫苗的認知誤區上。
很多人以為第一類疫苗比第二類疫苗更有效、更安全。其實,一類和二類的區分并不是以疾病的危害性作為标準,更不是以疫苗的接種效果或者安全性來區分。其中有的二類疫苗預防的疾病,危害也更大。例如,流感因其病毒基因易變異,年年季節流行,是世界衛生組織開展全球實驗室和流行病學監測的唯一傳染病。再如,肺炎球菌性疾病及瘧疾是世衛組織極高度優先推薦使用疫苗預防的疾病。
從日常的臨床和過去多年的疫苗不良事件看,疫苗信息傳播存在不科學、片面、甚至誤導的情況。這不僅讓公衆感到恐慌,更大的危害是讓很多本該接種疫苗的兒童錯過了接種疫苗的最佳時間,為一些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隐患。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傳播科學的疫苗知識,引導公衆規範接種疫苗,從而保護兒童的健康,為國家減輕醫療負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