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全文1077字,閱讀需3分鐘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論語》。“欲讷于言”的“讷”字,指說話遲鈍,不搶着說,這是君子。凡是君子,說話都很慎重,怕驷不及舌,四書五經中也都強調了慎言的重要性。
《群書治要·周易》記載:“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況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況其迩者乎?”君子在自己家中說話,說的話是善言,千裡之外的人都會應和贊同,何況身邊的人呢?在家裡說話,說了不善之言,千裡之外的人都不會贊同,甚至反對,何況身邊的人呢?所以接下來強調:“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就是關鍵的意思。言行是什麼的關鍵呢?是吉兇禍福的關鍵。“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君子靠自己的言語感天動地,所以怎麼能夠不謹慎呢?因此,古人說“口為禍福之門”。言語一定要經過充分考慮之後再說,一個人的吉兇禍福很大程度都是決定在口上。
另外要注意,“讷于言”的重點是教導人們慎言,而不是不言,該說話的時候也一定要說話。
《論語》曾記載孔子說過的話:“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隐;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愆”是指過失。
侍奉君子容易犯三種過失。這三種過,不但不能對君子,即對任何人都不能犯,但犯于君子更為嚴重。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第一是話未到當說時而說,謂之躁。鄭康成注:“躁,不安靜也。”例如君子未問,自己就先說,這就犯了心浮氣躁之過。比如聚會的時候,如果在座的大多是同輩或晚輩,說話自然可以随便一些。但如果在座的都是長輩,主席或者主人若和你說話,問你問題,你才可以說。如果沒有問,你就不問自說,這就是心浮氣躁,不合時宜。
“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隐。”話當說而不說,謂之隐。孔安國注:“隐,不盡情實也。”如君子已問,就應當把話明白的說出來,如果不說,這就犯了隐匿之過。不論長輩還是晚輩,若是問你問題你卻吞吞吐吐,這就是慢。驕慢很容易得罪人,也是過錯。
“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沒有觀察君子的顔色就說話,謂之瞽。集解周先烈注:“未見君子顔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語者,猶瞽者也。”“瞽”就是眼睛看不清。顔色即臉色,表示意向。不看君子的臉色意向來說話,猶如盲者說話而不看對方,是大為失禮的,所以也是過失。如果别人已經很不高興了,你還在繼續指摘他的過失,這樣就大為失禮,也是犯了過失。
孔子以孔門四科教導學生,首重德行,其次就是言語,然後是政事、文學。言語之道很有學問,說話需要藝術。“君子欲讷于言”,這就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說話要謹慎,要三思而後言。
(節選自 海口廣播電視台大型人文節目《餘莉開講》之品讀《群書治要》第十三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