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一起來看這個有趣的智力遊戲。
老師為了測試甲、乙、丙、丁4名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拿了5頂式樣相同的帽子給他們看,并強調說:“這裡有兩頂白帽,一 頂紅帽,一頂黃帽,一頂藍帽。”接着他讓4人依序坐在4級台階 上,然後叫他們閉上眼睛,又給每人戴上一頂帽子。最後,他讓學生們睜開眼睛,并判斷自己頭上戴的帽子是什麼顔色。
結果是出人意料的。雖說坐在後面的人看得見前面的人所戴帽子的顔色,但甲、乙、丙3人看了看并想了想,都搖頭說猜不出來。
丁坐在最前面,他看不到别人的帽色,但此時卻發話了, 說他已經猜到自己所戴的帽子顔色。丁是如何斷定自己的帽色呢? 可能你已經猜出了遊戲的謎底。其實丁的判斷并不難,他是這樣思考的:
“甲得天獨厚坐得最高,能看到其餘3人的帽子,他為什麼說猜不出來呢? 肯定他看到了前面有人戴着白帽。因為假如前面的人都戴雜色帽的話,那麼他就能猜出自己所戴的非白帽莫屬了。再說乙,她可是個聰明人,甲的想法,她自然了如指掌。那麼她為什麼也說猜不到呢? 一定是她也看到了前面有人戴着白帽。不然的話,她就會從甲的态度和其他人的帽色,判斷自己戴着白帽。最後說丙,她的智商絕不比乙低,可她為什麼也說猜不到呢!理由隻能是一個,就是她看到了我頭上戴着白帽。”
就這樣,丁從衆人的否定中對自己的帽色作了肯定!
上面的遊戲可以推廣到多個人,但雜色帽要比人數少一,而白帽則至少兩頂。推理的方法是一樣的。隻是無論結論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思維都必須符合一定的規律。
圖源 pexls
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是什麼呢?總的說有以下3條:
(1)同一律:即思維應自始至終保持統一。
(2)矛盾律:即思維中兩個相反或不相容的判斷不能都真。
(3)排中律:在思維過程中,對一個邏輯上的判斷,要麼肯定,要麼否定,非假即真。以上3條規律,從不同角度對人類正确思維的一貫性、确定 性和無矛盾性提出要求。
要指出的是:有不少人以為,由“是”與“不是”構成的句子 一定是相反的判斷。假如其中有一句是正确的,那麼另一句就一定不正确。實際上這種看法未必都對。以下 的 “阿契貝難題”,可能會使你感到驚訝不已!
阿契貝喜歡研究形式邏輯,有一次他遇到下面的兩句話:
“××是○○○”
“××不是○○○”
這兩句中,每句前面的 “× × ”表示相同的詞,後面的 “○○○”也表示相同的詞。它們的區别僅在于中間的“是”與 “不是”。然而,兩句卻都是正确的!可能有些讀者會感到不可思議,其實這是由于腦中過分萦繞着“A 不等于非 A”這類形式 邏輯觀點的緣故。但是,如果兩句話主語用詞雖則相同而所代表的内容卻不一樣的話,那麼即使表語一樣,也未必會出現邏輯上的矛盾。例如:
“本句是六字句。”
“本句不是六字句。”
這就是阿契貝難題的一種解答。兩句中,前一句與後一句的主語“本句”,其包含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下面的故事将幫助你進一步熟悉邏輯思維的規律。
老虎占山為王,号令百獸。
一天,老虎肚子餓了,想變換花樣搞點動物吃吃。于是招來梅花鹿、狐狸、兔子和猴子,要大家說說它嘴裡的氣味,以考察它們的忠誠。
梅花鹿首先被指定回答,它據實禀報,說老虎口臭很重,結果以“诽謗”罪名被殺。狐狸見勢不妙,立即溜須拍馬。不料老虎卻不買這個賬。狐狸也被殺了。兔子膽戰心驚,兩眼出血。它吸取前車之鑒,誠惶誠恐地禀報:“陛下之口很難說是臭還是不臭。”老虎聽了,勃然大怒,說是決不允許騎牆折中者留存世間!最後輪到猴子,猴子撓了撓後腦,畢恭畢敬地走到老虎面前說:“大王,我最近有點感冒,鼻子不通,如能讓我回去休養幾天,等鼻子通了,我就能準确說出大王嘴裡的氣味。”老虎詞窮,隻好放走猴子。猴子自然乘機逃之夭夭。
故事到此為止,請讀者用邏輯觀點分析一下,為什麼梅花鹿、狐狸和兔子都沒能逃脫厄運,而唯獨猴子能轉危為安? 猴子的話有沒有違背排中律?
圖源 網絡
有時人們從一些貌似正确可以接受的約定出發,經過簡明而正确的推理,竟然會得出自相矛盾的結論。這樣的議論稱為悖論。“悖”就是混亂、沖突的意思。例如給定一個命題A,同時會有:
A→B
A→B'
這裡B 與B’ 同時為真,這是違背邏輯規律的。
悖論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某圖書館為了方便讀者,将本館藏書每冊一号,編成一本“目錄”。現在問:這本“目錄”本 身是否編入目錄中? 這樣的問題可能會很使你為難。
古希臘是一個充滿神話的國家。有這麼一個傳說:一條鳄魚從一位母親手裡搶走了一個小孩。鳄魚想吃掉這個小孩,又希望名正言順,于是自作聰明地對這位母親說:
“我會不會吃掉你的孩子? 如果你答對了這個問題,我将把孩子不加傷害地還給你。”
這位母親思慮片刻回答道:“你要吃掉我的孩子的。”
這一來,貪婪的鳄魚遇到了難題:說孩子母親回答的不對吧,那麼我就可以吃掉她的孩子,但她明明說我要吃掉她的孩子,這豈不又成對的了嗎? 如果說她的回答是對的,這就是說我要吃掉她的孩子,但我又必須把孩子不加傷害地還她! 天哪! 這該怎麼辦?!
笨拙的鳄魚給弄懵了,為了假惺惺表示尊重諾言,隻好把孩子還給了這位機智的母親。
悖論源于相當久遠的年代。著名的“說謊者”悖論出現于公元前6世紀。大意是:克利特島上的E先生說:“克利特島上的人是說謊者。”無論怎樣理解都将出現矛盾。
在近代數學中最有影響的是所謂“羅素悖論”。1902年,英國數學家貝特朗·羅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針對集合論初創時期基礎理論不夠完善,提出以下著名的問題:
“把所有集合分為兩類,第一類中的集合以其自身為元素, 第二類中的集合不以其自身為元素。假令第一類集合所組成的 集合為P,第二類集合所組成的集合為Q,于是有
P={A|A∈A}
Q={A|A∉A}
問:集合Q是屬于第一類集合P呢?還是屬于第二類集合Q?”
從邏輯上講,這個問題的回答隻能是“Q∈P”或“Q∈Q” 兩種,二者必居其一。然而無論哪種回答都會引申相反的結論。
羅素
悖論的産生,在邏輯上違背了人類正确思維所應遵循的基本規律。對素以嚴謹著稱的數學,悖論自然不能永久允許。但它卻可以促使數學家們去進行嚴肅的思考,并尋找導緻悖論的原因,從而創造出一個至少在邏輯上完美協調、無懈可擊的科學理論。
來源:《給孩子的數學故事書》
作者:張遠南 張昶
部分圖源于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