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據記載,對聯的出現最早是在三國時期,而春聯是源于五代後蜀孟昶在門闆上寫了一幅對子。
據說這就是第一副春聯,他還在桃符上題詞,寫道“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
此後,對聯的文化就火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因其短小精悍深受人們的偏愛。
對聯在春節時,一般就叫春聯,春聯的内容幾乎是祈求上天保佑一家人能在來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大多都是歌頌太平盛世的。
而對聯則不同,有的對聯則是用來粉刺和挖苦一些行為卑劣的人。
古代的文人墨客就經常喝酒對對聯,比一比才氣,其内容五花八門,而在民間也有很多對聯的趣事,有的對聯用來述說自己的遭遇和心情的。
在北宋時期朝就有一位寡婦出了上聯:“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
一位秀才巧對下聯,獲得女子芳心喜結良緣。
2
這個故事發生在北宋時期,在江南地區,有一家富商,産業衆多,家裡金銀财寶不計其數,在當地就是鄉裡的富豪鄉紳。
這個富商家裡有個貌美的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從一出生就和其他孩子不同,非常聰明。
因此,富商全家對她寵愛有加,為了培養她,不惜重金請來家教。女孩一學即會,特别在詩詞方面,比家裡男子更勝一籌。
因為當時是封建社會,女子不用考學,不然也能考個進士光宗耀祖。
這個女兒從小舉止文雅、性情平和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平時在家裡不是寫詩就是作畫,沒事就找人對對子,水平不高的兄弟都躲着她。
當女孩到了16歲,背誦唐詩宋詞幾百首也不在話下,當她年紀到了17歲,已經能夠出口成章了。
漸漸地女孩到了出嫁的年齡,再加上她家裡又是有錢人家,于是很多有權優勢的公子都相繼到她家提親,可是女兒心氣很高就是看不上。
可是自古就有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說法,因此父母也不管女孩同不同意,通過媒婆之言,給這女孩定了一戶武将的兒子。
在當時封建社會,孩子就要遵循着父母之命,所以這個女孩兒就順從了父母的意願,并順利地舉行了婚禮,在結婚一段時間後,小夫妻很恩愛,琴瑟和鳴,日子過的和和美美,羨煞旁人。
可是結婚不到一年,女孩的丈夫就被招進軍營到邊疆帶兵打仗,因為國家要與周邊侵略者開戰了。
她的夫君畢竟是一名軍人,而且武藝高強,于是被軍隊任命為先鋒部隊将領,時刻沖在最前方。
夫君這一走就是一年多,女孩在家朝思暮想,提心吊膽,真是怕什麼來什麼。正當女子和夫君結婚兩周年之際,這天朝廷派人來送信,信上說女子的丈夫立下了戰功,皇上給予相當多的獎勵。
當女子正高興時,來人又說她的丈夫不幸已經犧牲在戰場上了。
女子頓時眼冒金星,腿一發軟,昏倒在地。此後沒過幾天好日子的年輕女子就已經成為了寡婦,她的父母也是捶胸頓足,悔不該當初給女兒定的這門親事。
3
當時還是封建時代,男尊女卑的觀念還是很嚴重的,一個小寡婦總是難以生存。
這個女子的婆家考慮到女子還很年輕,就鼓勵她找人再嫁。
盡管女子娘家有錢,但有哥哥弟弟繼承着,與她沒多大關系,古代有句話叫“嫁出去的姑娘,是潑出去的水”,即使再回來也是個外人,不再屬于自己原來家庭的人了。
一個女子沒有生活來源,出嫁時的嫁妝也不能支持多久,總要留點以備急需之用。
因此平常裡,這個小寡婦就經常給别人繡些刺繡,賣點字畫養活自己,每到逢年過節就給别人家寫點對聯過個大年。
很多鄰居勸慰小寡婦,讓她再找個人家嫁了,可是她因在丈夫去世之前,兩人在恩愛的時候,曾經海誓山盟,女子又比較文靜保守,一直也就沒有考慮這件事。
況且在丈夫去世之後,一直也沒有自己喜歡的人出現,再說女子的眼光與衆不同,不是有錢長得帥就行的,愛情這個東西自古即今就是個謎,既然自己心儀的另一半沒遇上,那就自己一個人過吧。
這一年,到了年根,她每年隻是幫别人家寫對聯,就是自家沒寫,忙到最後幾乎忘了自己家的事。恰巧今年公公婆婆也到小叔家去了,就剩自己了,于是一種孤獨感湧上心來,所以心裡面也非常難過。
就在年三十晚上,她也打算在自家的門上也貼一副對聯,她提起筆想到自己的凄涼遭遇,寫什麼都不能給她帶來快樂。
小寡婦是個聰明的女子,因此想了想,既然單身就寫對聯的一半吧。
于是她就寫了一副對聯的上聯: “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
貼在自家的大門上下半聯自己實在不想寫了,便孤零零地躺倒床上,倒頭就睡着了。
4
第二天早晨,鄰居們都早早起床相互拜年祝賀,隻有小寡婦沒有興趣,她還是大門緊閉,路過的人看到這家門上隻有半個對聯,而且寫得這麼凄慘,産生好奇,個個指指點點猜測用意。
很多人能看出,其實這位年輕的寡婦貼的這副對聯用意不一般, 自古以來寫的對聯都是成雙成對、喜氣洋洋的,不管是詩詞還是對仗都是以成雙成對為最好。
而這位寡婦門上的對聯,實際就是她自己來發洩這些年來的煩悶和孤獨情緒,所以她的對聯隻貼了一邊,而且對聯裡面的涉及到的數字都是單數。
很多天過去後,很多人看着這句對聯, 都非常同情寡婦的遭遇,說這句對聯寫得貼切,。
人們隻顧關注到這個半邊對聯,但是就是沒有人想起來去把下聯對出來。
當時有一位路過的秀才是個單身,平時也是孤孤單單,當他看到了這副對聯時,他感到非常奇怪,但一想,寫對聯的一定很孤單,日子過的不快樂。
于是他就想出了下聯,他便回家找了紅紙寫了上去,然後第二天大大方方地給寡婦家的門貼上了。
這位年輕的寡婦正好在家,看到這位秀才拿着對聯要貼,于是問他寫了什麼。
秀才說:“自古沒有半副對聯,所以我就寫了下聯給你送來。”
寡婦低頭一看,對聯是: “事無成,事事無成,事事成。”
寡婦心想這個秀才能明白的心思,她的上聯形影孤單,意思是難上加難;而秀才的對聯也是行單孤影,境況落寞。
而且他表達的意思就是向好的方向發展,兩個半聯合在一起,就是雙數,好事成雙,最後事事成。
秀才所表達的是成雙成對的意思,其實寡婦也明白。
秀才與寡婦的遭遇有些相似,早年老婆病故了,一直獨生未娶,非常理解孤單的心情,就對寡婦的遭遇感同身受,又想起自己雖考上進士,但朝中無人賞識和認可,仕途渺茫,所以有感而發,寫出了絕妙的下聯。
周邊鄰居,了解到這件事情後,就竄托媒婆在中間撮合,秀才也很喜歡寡婦的文采和美貌,小寡婦也打聽到這個秀才為人正直的品格,看來雙方彼此都非常滿意,于是就應允了這門婚事。
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經常互對對子,一來二去,兩個人也越來越熟悉,越來越有感情。
就這樣他們因為一副對聯順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兩個落單的對聯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緣。
關于這位寡婦和秀才的故事無法考證,但是最後這二人結為夫妻, 此後書生也考取了功名,這個女子後來也為秀才生了一雙兒女,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也可謂是喜事一件。
5
對對聯雖然有趣,但也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它要求文辭精煉,對聯講究對仗工整、語法、結構、平仄等元素,不可兒戲。
對對聯也是有規律的,在《聲律啟蒙》中就有“晴對雨,地對天;茶對酒,賦對詩”的要訣,如果胡亂對應也會讓人笑話。
在漢代時期,文學的代表就是漢賦,漢賦講究就是對仗工整,所以當時的春聯也就是繼承了漢賦的特點,語言精簡優美,講究上下兩句要對仗工整。
後來為了區分文字版和圖畫版 ,後來文字版的桃符取了新的名字叫“楹聯”。
在中國經典文化中,雖然古詩和對聯有着相似之處,詩詞歌賦流傳至今有意義重大。
而對聯能保存到如今也是十分難得,而且對聯是最普及的一種,它是大衆更為喜聞樂見的藝術,不得不說它在古典文學中有頑強的生命力。
自漢代以後,文學的發展形式與對聯的特點是高度契合,在唐宋時期諸多大文豪的詩詞力作也是與對聯一樣得到追捧,由于對聯是家家戶戶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因此非常接地氣,玩法簡單有趣。
在古代人們從小讀書就學習聲律啟蒙,比如樓對閣,戶對窗,千山對萬水,巨海對長江,都是有規律的。
這些知識幾乎是每位讀書人必備的技能。其實不一定都是文人墨客,民間隻要讀過書的人都會一點,因其普遍性,這個遊戲就從貴族階層普及到了民間。
對聯的普遍性,還因為每逢新年,人們為了來年讨個吉祥,在門上一定要貼上對子才放心過年,這也是對聯傳承下來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對聯的大衆化遊戲。
對聯就是這樣作為雅俗共賞的文字遊戲,存在于中華民族的經典中,并不斷地得到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