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質圖強 創新模式 培養高水平複合型人才
中俄學院:新時期“專業 俄語”高端人才的搖籃
黨的十九大召開在即,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師生歡欣鼓舞,倍感振奮,總結過去,暢想未來。回望這五年,在學校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在學校相關部門和兄弟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俄學院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新到特、求真務實、以質圖強,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進步的創新發展之路。學院本着“開放辦學、打造品牌、搭建國際化平台”的理念,在全國首創“專業 俄語”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改革課程體系和授課機制,創新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構建開放式師資隊伍,健全國際合作與交流機制,開辟了複合型高水平人才培養的路徑,落實“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方針,深化了黑龍江大學的對俄辦學特色,為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深入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和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培養和儲備了一批優秀人才。
學院設有中俄雙方院長、中俄雙方專業負責人、校内聘請中方首席教授對學院俄語課教學提供指導與監督,教務辦配備中俄雙語工作人員;學生出國留學期間各專業設有俄方管理教師及中方帶隊教師,學生中設置專業負責人。教學過程中采取階段性分班制——語言強化階段為20人小班,專業學習階段30人;實行每周六天制授課和晚自習答疑制;實施多元化考核體系,采取月考、外籍教師講授課程小循環考試等靈活的遞進式考評制度,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和黑龍江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和資助下下,五年來共選派424名優秀本科生赴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學習。目前學院已培養出三屆共512名本科畢業生,推免及考取研究生共166人,各類獎學金出國共74人,90%以上畢業生同時獲得“應用俄語”雙學位證書。
2012年經教育部批準中俄聯合研究生學院将俄羅斯合作高校變更為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采取“1 2”的培養模式,通過雙導師、雙校園、雙學制、雙教學計劃、雙語畢業論文、雙畢業證、雙學位證等方式,搭建起中俄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橋梁,形成科學規劃、運行高效、成果顯著的高層次國際化教育合作平台。五年來,生源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五年來,已招收數學、經濟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學、法學、翻譯碩士等7個專業碩士研究生174人,通過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赴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俄政府獎學金”、“俄羅斯政府獎學金”等國家公派項目共派出74名優秀碩士生赴俄留學1-2年。研究生在留學期間積極參加各大國際學術會議、國際青年學術會議,在俄羅斯權威期刊發表高水平文章。其中已有10人獲得了中俄兩所高校的研究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化學專業2人、生物學專業2人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繼續在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副博士學位;除在讀碩士研究生外,中俄學院先後通過“赴俄羅斯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俄羅斯政府獎學金”派出2015屆、2016屆、2017屆應屆本科畢業生近100人赴莫斯科國立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莫斯科高級經濟學院、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遠東聯邦大學等俄羅斯高校學習深造。
立德樹人 打造學風 學生管理成效顯著
優良的學風是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中俄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全程育人,緻力于打造具有中俄學院特色的學風建設模式,形成了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以課堂建設為主體、以專業競賽為載體、以課餘集體自學為補充的學風建設模式。
學院以教學為中心,僅僅圍繞“專業 俄語”的人才模式改革,狠抓人才培養質量和院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先後出台了《中俄學院領導聽課制度》、《中俄學院學業導師暫行管理辦法》等相關制度,為中俄學院的學風建設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學院一直把課堂學風建設作為學風建設的主戰場,先後采取了集體備課制、學院領導聽課等保證課堂授課質量,在學校率先實行了無手機課堂制度,對課堂學風建設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學風氛圍營造是學風建設的重要環節。學院通過開展晨讀、晚自習等學生自主學習形式,進一步鞏固課堂學風建設的成果。五年來,每年都會在大一新生中開展室内、外晨讀活動,這已經成為中俄學院一道靓麗的風景線。學院嚴把學生黨員培養、考察、發展的質量關,建立健全考評機制,學生黨員比例在全校名列前茅,率先垂範作用凸顯。
公派赴俄留學項目對于提高學生的俄語水平、紮實掌握專業知識、加深學生對俄羅斯社會文化的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院堅持公開、公正、公平、嚴格、合規的原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留學生選拔、培訓、管理體制。首先把政治上合格、矢志報國,業務上過硬、刻苦鑽研作為選拔标準,五年來,每年公派出國選拔均做到零投訴。同時,學院不斷完善留學生出國前的培訓工作和管理工作,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留學生出國前培訓工作,增強留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和風險防範意識,幫助留學生打造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專門配備帶隊教師,組建留學生黨小組、留學生學生會,做好留學生黨員的政治理論學習,加強留學生在國外期間文化活動的組織,配合俄方高校開展各種特色鮮明的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了中俄大學生思想和文化的融合,做好留學生回國思想後穩定等工作和學業生涯規劃,就業率高,産生良好的社會效應。
專兼結合 引育并舉 國際化師資建設有序推進
中俄學院從試點學院和中外合作辦學學院的角度和需求出發,積極探索構建開放式的師資隊伍。按照采取中外教師并行、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并行、院内教師和校内外教師并行,共同授課、協調管理的模式,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引進人才,培育人才。學院成立時隻有2名俄語教師,經過五年的努力,目前已初具規模,專任俄語教師達13人,其中博士4人,還引進生物專業和數學專業教師各1人。
每年在中俄學院授課的中方教師約150人,俄方高校教師80-100人,除本院俄語教師外,每年聘用俄語語言專業外教4-6人,長期或短期聘任了我校其他學院(部)的俄語教師、博士研究生、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等高校的優秀俄語教師幾十人次。
學院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和隊伍建設,實行中方教師輔助外教課程以及青年教師助教助研助管制,每年定期組織培訓,鼓勵青年教師提升學曆,提高科研能力,目前有3人在國内攻讀博士學位,又先後派出2名青年教師赴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和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攻讀生物學和數學專業副博士,1人赴俄進行訪學,全面提高了本土教師教學、科研水平和綜合業務能力。青年教師主持或參與省級、廳級和校級科研項目和教改項目十餘項,參與了兩部中外合作教材的編寫。同時,學院2014-2017年連續四年獲得國家外專局資助,先後共派出中俄學院以及全校各學院教師團隊34人赴俄羅斯進行暑期培訓,效果良好。
此外,通過國家外專局高端人才項目、教科文衛項目、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等積極引智,五年來,共吸引62名來自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和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俄羅斯專家才實施教學與科研一體化,搭建了中俄聯合實驗室。俄羅斯專家在哈期間定期舉辦外方專家與黑龍江大學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的研讨會、科研對接會,學術報告會,提升了我校師生的國際化水平,也擴大化學、生物學、數學、法學等學科的國際影響力。中俄學院、中俄聯合研究生學院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優勢和特色,積極推進中俄碩士研究生導師之間的科研合作,産學研推廣範圍逐漸擴大,在加強協同創新的同時,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加快了黑龍江大學國際化高水平大學建設。
五年來,中俄學院全體師生不忘初心,銳意改革,砥砺奮進,聚焦質量提升,實現内涵發展,構建了中俄之間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格局,在國際教育和科研合作中起到了引領和示範作用。展望未來,全院師生希望滿滿,信心滿滿,幹勁滿滿,将以更加飽滿的激情,昂揚的鬥志,務實的作風,創新的精神,牢記使命,奮發有為,用再創新業績、邁向新征程的實際行動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圖文來源:中俄學院,責任編輯:肖博宇 張笑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