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青翠欲滴,草原廣闊無垠,鄉村是天然氧吧,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走進阿壩州,無論是高山河谷,還是草原濕地,沁人心脾的是潔淨的空氣,映入眼簾的是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在這裡和諧共生。
推進阿壩新跨越,“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高質量發展”,始終是阿壩人民一以貫之的實踐主題,這是回應時代命題所作出的實踐創新,體現了保護生态不計其利、面向未來不計其功的責任擔當。近年來,阿壩州深入貫徹生态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确立“一增一減”目标,深化“一屏四帶、全域生态”戰略,“熊貓家園·淨土阿壩”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态文明之路。
決心義無反顧——
盡好生态保護治理的“阿壩之責”
阿壩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是國家重點生态功能區、長江黃河上遊重要生态屏障和“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态地位尤為特殊。準确把握區域發展功能定位,加快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态示範區,是阿壩服務治蜀興川大局的職責使命,更是阿壩承接國家生态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布局的政治責任。
“全州上下務必自覺肩負起維護國家生态安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任,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建設天藍水碧、山青土淨、風光優美、功能突出的全域生态屏障,全力保障成渝地區及長江黃河中下遊地區生态安全和高質量發展大局,為加快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州委十一屆九次全會上,進一步明确了阿壩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這也是我州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胸懷“國之大者”,在“國之大者”中找準的定位和坐标。
但是,生态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地理位置涉及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工作類别包括生态保護、生态治理、高質量發展各個方面,實施主體牽扯發改、生态、水務、農牧、林草、交通等20多個部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殊屬性。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龍衮九章但摯一領。必須搭建好四梁八柱,明确好方向路徑,“一盤棋”統籌推進。
州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以來,我州确立了建設“一州兩區三家園”的戰略目标,提出加快構建“一屏四帶、全域生态”發展新格局,“三地共建、五業同優”産業新體系,“四向通道、全域拓展”開放新态勢,這就是阿壩過去幾年、也是未來幾年發展的“四梁八柱”。
有了“四梁八柱”,還必須要有“磚”來砌“牆”,有“瓦”來覆“頂”,生态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這座“大廈”才能穩妥牢固地建造起來。
什麼是“磚瓦牆頂”呢?州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紮實推進全州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體系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13種機制、6個體系、8種能力,其中“加快推進生态保護治理體系建設”部分,專門對健全生态保護修複機制、完善生态系統治理機制、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創新資源利用管理機制、構建生态保護治理政策框架、建立生态考核激勵機制等進行了明确。
州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就對“保護什麼、怎麼保護”“治理什麼、怎麼治理”“高質量發展什麼、怎麼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明确,“一增一減”是貫穿其中的總原則,“七大保護行動”就是生态保護的具體路徑,“七大治理工程”就是生态治理的具體路徑,“6 N”高原特色農牧業、“5 N”生态工業、“1 6”現代服務業産業新體系就是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
回顧多年來走過的曆程,阿壩州念茲在茲、唯此為大,推進生态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布局越來越完善、路徑越來越明确,“四梁八柱”和“磚瓦牆頂”都一應俱全。
勇擔使命,步履堅定。今後五年,阿壩州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貫徹落實“省之大計”、做好“州之大事”,認真踐行長江黃河上遊生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決扛起“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政治責任,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做好工作,确保一年有突破、兩年上台階、五年見成效,奮力建好新家園、全面展現新氣象。
行動堅定有力——
擔起維護生态安全的“阿壩之為”
這裡蘊藏着70億立方米的高原泥炭,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溫室效應等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這裡是紅軍長征過草地的核心區域,生态價值、文化價值極高;這裡是高原濕地旗艦物種黑頸鶴的重要栖息地、繁殖地和諸多珍稀瀕危鳥類遷徙路線的關鍵節點、中轉站,每年有近10萬隻候鳥遷徙、停歇和繁殖……
綠水青山,得之容易保持難。生态是阿壩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對于一方山水,阿壩州始終珍之重之。決不能為撿眼前的“土飯碗”,丢了手中的“金飯碗”,要擦亮生态底色,确保永不褪色,讓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甜、環境更美。
三月的若爾蓋,春天的腳步顯得很遲緩,還未完全褪去銀裝,幾名護河隊員在河邊巡邏,這是在若爾蓋縣唐克鎮黃河岸邊時常出現的一幕。這支巡邏隊是去年成立的我省首支黃河護河隊。
護河隊的巡邏隻是阿壩州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生态保護是一場關乎民生的硬仗,必須決心堅定、行動有力,馳而不息、久久為功。面對生态保護的曆史重任,阿壩兒女義無反顧、主動出擊、迅速行動。
始終把生态保護和治理放在壓倒性位置,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認真落實河(湖)長制、林(草)長制,推進草原、森林、濕地、雪山冰川、野生動物、植物、藍天淨土綠水青山“七大保護”,穩步提升生态環境狀況指數,堅決确保出州清水向東流;
深入實施草原“兩化三害”治理、長江黃河上遊幹支流流域治理、地災治理、污染治理、增草增林增綠治理、森林草原防滅火治理、全域環境綜合治理“七大治理”,不斷增加林草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水源涵養量,減少水土流失面、草場超載率、水體含沙量;
深入開展全域環境綜合治理,紮實推進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和固廢“殲滅戰”,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對美好環境的需要;
……
從綠原無垠、牛羊穿梭草間,到土壤闆結硬化、風沙蔓延,再從一個個國家級、省級治沙項目持續落地,到群衆自覺清除垃圾、保護草地,逐步實現了沙洲變綠洲、黃土變綠土。
近年來,阿壩州科學調整劃定生态保護紅線3.96萬平方公裡,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62個,生态環境分區分級管護能力明顯增強。生态綜合補償試點進展順利,重點生态保護工程縱深推進,治理水土流失2366平方公裡,草原“兩化三害”面積減少689.6萬畝,林草綜合覆蓋度提高到85.5%。高質量整改生态環境突出問題1716項,超額完成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标,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6.4%,實現生态環境質量指标“五個100%”。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阿壩兒女素有“尊重自然、崇拜自然、保護自然”的樸素生态文明思想。随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當前,阿壩州廣大農牧民群衆對清新空氣、幹淨用水、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逐步由盼溫飽、求生存轉變為盼環保、求生态,綠色發展理念和低碳生産生活方式得到大力倡導、普遍推崇。
培育“綠色銀行”——
走出生态富民惠民的“阿壩之路”
每年3月,是阿壩州金川縣觀賞梨花的最佳季節。萬畝梨花進入盛花期,朵朵梨花競相綻放,鋪滿了鄉間山野,慕名前來賞花踏春的遊客們徜徉在花海之中,或留影紀念,或在田野間嬉戲遊玩,充滿了歡聲笑語,勾勒出一幅“滿園春色關不住古樹梨花醉遊人”的美麗鄉村春景圖。
好風景也帶來了好“錢”景。近年來,金川以梨花為媒,全力打造集觀光、民俗、休閑于一體的“梨花經濟”,讓梨農融入休閑旅遊産業鍊,以旅促農、以旅富農,助力鄉村旅遊和梨種植産業發展。嘗到了“梨花經濟”甜頭的村民種植果樹的積極性愈發高漲,如今,金川梨樹達100餘萬株,面積達4萬畝,年産梨總産量達5000萬公斤,年産值3000萬元。金川成為了“春賞梨花、夏品梨果、秋觀紅葉”的旅遊勝地。
這是阿壩州美麗資源變“生态經濟”的一個縮影。随着我州生态文明建設持續推進,農牧民群衆的生産生活方式也悄然發生着變化。
在若爾蓋縣唐克鎮索格藏村,牧民尕讓交的祖祖輩輩在黃河上遊放牧,他深知,随着牛羊的增加,再富饒的草原,總有一天承載不起“牦牛野放”式的原始放牧。近幾年,他每天晌午才把牛放出去,下午5點就把牛趕回了牛圈,可這個“懶牛倌”的收入卻年年增加。他的秘訣是名為“三結合順勢養殖集成技術”的高原牲畜标準化養殖模式——“适度放牧、科學補飼、适時圈養”,配套“暖棚、巷道圈、電子秤”,順應“生态保護、氣溫光照、牛羊生長”規律,集成“養殖防病、人工種草、牛糞發酵還草、幼畜繁殖”等技術……
尕讓交向記者解釋:“過去養牛,基本上一年到頭都‘野放’在山上,算上被牛群踩踏浪費掉三成左右的草,要20多畝草地才能養活一頭牛。現在氣溫低時把吃完草的牛趕回圈裡的暖棚,每天補7斤飼料,不到10畝草地就能養一頭牛。”科學養殖極大減輕了草場壓力,促進了草原保護、牧民增收、産業升級,進一步減輕了草原的承載壓力,草原生态得到改善。
良好生态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我州聚焦省委建設“川西北生态示範區”的戰略定位,深入分析研究州情實際,系統總結拓展曆屆州委工作思路,積極推進生态産業建設,讓綠色經濟成為新引擎,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康莊大道。
——生态産業蓬勃發展。堅持不懈揚優勢、重特色、壯産業,“三地共建、五業同優”發展新格局初步成型,三次産業結構加快向更優形态演進,服務業占比達56.7%。新建果蔬核心示範基地76個、适度規模标準化養殖小區87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20個,全州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産品産地認定,“淨土阿壩”區域品牌享譽全川。新增清潔能源裝機72萬千瓦,水電消納示範區建設取得實效;
——生态文化旅遊欣欣向榮。文旅、體旅、農旅融合步伐加快,“一縣一節一品”精彩紛呈。創建縣級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1個、生态旅遊示範區1個、天府旅遊名縣2個、新增4A級景區12個,總量躍居全省第二。率先實現A級景區縣(市)全覆蓋,成為全省首個符合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前置條件的市(州)。
生态旅遊、現代農業……阿壩州各縣(市)探索綠色發展的路徑各不相同,卻是一脈相承,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全州農牧民群衆享受到了生态保護帶來的紅利。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全州地區生産總值從2016年的291.53億元增加到450億元,人均GDP從2016年的3.34萬元增加到5.5萬元,年均分别增長5.1%和6.3%;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2016年的221.1億元預計增加到310億元,年均增長6.3%,三次産業結構比從2016年的15.7:47.2:37.1調整為19.6:23.8:56.6。
阿壩人民對綠色、生态的追求始終不變,憐惜一草一木、呵護一山一水的勇氣決心始終不變;阿壩堅守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底線始終不變,留住綠水青山的自覺行動始終不變。阿壩大地“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人民生活更舒适”的目标在各族幹部群衆的共同努力下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記者:蔡華 烺潔夏姆
編輯:林遷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