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通訊員 李諄諄
秋風漸緊,又到了吃蟹的時節。
10月22日,上海名蟹之一的松江“黃浦江大閘蟹”正式開捕。今年的大閘蟹要比往年晚上市一周,不過成蟹的“身闆”更大,品質更好,産量穩中有升。
捕撈現場。本文圖片均為 蔡斌 攝
今天一早,在上海市規模最大的河蟹養殖基地——魚躍水産專業合作社,工人們正忙着起網收蟹。一隻隻青背白肚的大閘蟹,肉厚壯實,活力十足。“公蟹六兩三,母蟹五兩四。”工人抓取幾隻剛出水的“大個頭”過稱,數字喜人。
“今年‘四(兩)公三(兩)母’的比例保持在85%左右,五(兩)公四(兩)母更大規格的蟹也達到50%左右。”合作社相關負責人顧怡介紹,合作社1000餘畝的蟹塘,今年将供給市場共計10萬公斤的大閘蟹,産量要比去年增加10%。
捕撈現場。
相比往年,以黃浦江大閘蟹為代表的地産蟹整體“身闆”更大,産量穩中有升。上海市河蟹産業化體系首席專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稱,品質産量的提升歸功于良種良法。相比往年,今年的河蟹養殖進一步優化了種源,同時,水草種植等塘間管理技術進一步成熟和優化,因此成熟河蟹的個頭更大,帶動産量穩中有升。
河蟹養殖場
今年的黃浦江大閘蟹有些姗姗來遲,上市時間比去年推遲了一周。合作社負責人郎月林介紹,基地出産的“大泖”牌黃浦江大閘蟹,素來不搶早,要等到成蟹自然爬塘,品質足夠好的時候上市;而今年因為前期氣溫偏高,入秋較晚,上市時間還更要晚些。“因為要等到氣溫降到20℃以下,蟹運動量減少,才到‘貼秋膘’的時候,經過十天到半個月,性腺發育更成熟,蛋白質含量增加,才能膏黃肥美。”
現蒸大閘蟹
好蟹不怕晚,黃浦江大閘蟹晚一周上市并不影響銷量。顧怡介紹,合作社早前已接到不少“催貨”訂單。其中,國内市場已經預定出了8萬隻,出口日本、韓國訂單已達1.5萬公斤,占總産值約50%。
捕撈到的大閘蟹
黃浦江大閘蟹曾多次獲得國家級行業金獎,可謂滬上知名的“冠軍蟹”。如今,蟹産業在松江初成氣候。其中,以魚躍水産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8家水産專業合作社,河蟹養殖總面積2541畝,占全區養殖面積約50%。
為了更好地發揮蟹産業的帶動作用,除了一産種植,松江也在探索與二産加工和三産旅遊相融合。在泖港鎮田黃村,随着開捕季到來,“品蟹宴”已吸引了不少食客慕名前來。泖港鎮和田黃村也正圍繞這隻“冠軍蟹”進行發掘,規劃、籌建蟹文化展示館,以打造黃浦江大閘蟹品鑒第一村,從而更好地帶動鄉村産業振興發展。
責任編輯:徐曉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