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憲問篇14.34》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有人問孔子:“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回答:“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解析:我們文化當中的“以德報怨”就是出自于論語的憲問篇,相信大家對這個成語都不陌生。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以德報怨後半句的補充呢?估計知道的人不多。經過學習本篇,我們知道以德報怨其實是斷章取義,實際上正确的思想和價值觀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面對被侵犯、被欺負的時候,我們中國人是怎麼回應的?我們的辦法是什麼?兩千多年前,某人與孔子的對話給出了非常精彩的答案。某人的答案是:“我們面對被侵犯,那麼我們就用恩德來包容對方吧,對方會最終被感化,從而走向善良。”然而孔子的回答很直接,他的意思是:“别人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待别人。選擇用恩德感化對方的前提是對方也必須表現出同樣的德行。”
“以直報怨”的“直”是正直的意思,實際上引申為“法律”,用法律條文來回應施暴者才是正确的做法。自己應該善于運用社會的法律、規章作為自己的後盾,而不是以暴制暴。因為,以暴制暴,一來自己會陷入危險,二來自己也可能傷害對方從而陷入被動局面。所以,選法律來為自己伸張正義,是最符合自身利益和社會規則的。
可是為什麼我們文化當中還是把“以德報怨”作為成語且“斷章取義”地流傳了下來呢?我個人理解,是因為中國人還是主張“以和為貴”的做人宗旨,隻要和平、和睦,自然能夠家和萬事興。凡事讓一步,盡管表面上是吃虧了,但是實際上這個思想隻要一以貫之,那麼遲早它會在某個場合時機下給我們帶來回報。
舉例:在我大學的時候,有一次我在飯堂,準備排隊的時候,前排一位同學的書突然掉地上了,恰好我路過,然後一腳把他的書踢得遠遠的。雖然我們兩個都是無心之失,但是那位同學可能一時惱火,沖我說了一句“你瞎了眼嗎?”可是當時我并不解釋,我趕緊小跑過去,把他的書拿起來送到他手上,并說了一句“sorry”。
此時,我感覺到了他臉上的表情也變得尴尬起來,估計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魯莽和冒失。事情過去了很久,可是每想到這一幕對我後來的人生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可能會發生争執的事情當中,我都想起了我大學飯堂的這一幕,從而抑制了我發怒的沖動。人隻要不随意發怒,那麼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可以海闊天空。
結論:同學們,以德報怨,就是在雙方都有不對的時候,自己應該首先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樣就可以避免一次争執。以直報怨,就是被欺負了,應該首先告知老師和學校,會有相應的懲罰機制甚至法律機制保護自己,而不是自己選擇以暴制暴。以德報德,就是自己的友好和愛心與對方是平等相互的,這樣既能鼓舞自己,同時也鼓舞着别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