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歐欣
封面新聞記者 陳彥霏
夏日黑夜中,一列綠皮火車從四川成都駛向遼甯。
車上沒有空調,暑期出來旅遊的小朋友正說個不停,一名初二的少年覺得太悶熱嘈雜,起身坐到車窗旁,想在睡前吹吹風。火車正路過一片廣闊的田野,少年無意間擡頭,看到繁星鋪滿天空,多到誤以為是他自己眼睛花了,少年叫來朋友,反複确認了好幾次,那的确是星空。那時,他第一次切身體驗到課本裡“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
“至今為止,那都是我看到最多星星的一次,那種震撼很難用言語形容,有看到璀璨星河美景時的興奮,也有對宇宙深空和邊際的好奇……”2022年4月29日,中電天奧航天測控設計師盧歐欣回憶起少年時的經曆,依然記憶深刻。
如今,33歲的他已經是一名工作8年的航天人,從嫦娥五号到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從保障我國空間站的正常運行到為3名航天員返回家園“指路”,盧歐欣已經從當初那個愛看星星的少年,成長為一名守望太空的“牧星人”,臨近五四青年節,盧歐欣講述了他的成長故事。
盧歐欣
從看星星到“放牧”衛星
雖然對地球之外的空間充滿好奇,也和多數同齡人一樣都有過“當科學家”的夢想,當初看星星的少年,卻并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航天人。“當時想的和大家一樣,考個好高中,然後讀個好大學。” 盧歐欣說。
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盧歐欣來到中電天奧,機緣巧合下進入了中電天奧曆史悠久、技術積澱深厚的航天專業領域,主要負責航天測控通信地面終端設備的研發,這些設備承載了對空間站、火星探測器等航天器進行距離和速度測量、指令發送和數據接收的終端處理功能。
為什麼叫“牧星人”?盧歐欣介紹,雖然這個稱呼對外界來說很陌生,卻一直被業内人認為是很形象的比喻,“就像牧羊人,隻是我們放牧的對象是衛星。” 盧歐欣說。他回憶,第一次接觸到“牧星人”的說法,是在海南三亞的一個測控站,有天下班路過工作園區的一塊石頭,石頭上就寫的“牧星蒼穹”。第一次看到時,盧歐欣也有些點疑問,為什麼叫“牧星”?後來他才明白這個“牧”的含義,就相當于照顧天上的衛星和航天器。
回憶起從剛入職到現在的工作經曆,盧歐欣表示,他從算法模塊做起,到嫦娥五号到首次火星探測,再到空間站,每一次任務成功的背後都有許多成長和回憶。
盧歐欣回憶,有一年在喀什外場排查問題,中午下飛機行李沒放就直奔現場,排查到深夜還沒有找到根本原因,竟然一點困意都沒有,他繼續想辦法,不停地提出假設、試驗驗證、又推翻假設,一直到清晨都還沒有解決,站在機房門外眼睜睜地看着太陽從戈壁灘上出來,他失落感非常強烈。等到了上班時間,又和同事一起讨論想辦法,直到下午才把問題解決,而招待所那邊還一直以為他人還沒到。
“通過完成一個個任務,價值感和獲得感也逐漸積累起來,慢慢的,工作就不再僅僅是工作,工作中那些性能指标也不再僅僅是冰冷枯燥的數字,而是一個個鮮活任務成敗的保障,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就逐步建立起來了。” 盧歐欣說。
佳木斯深空測控站
團隊“傳幫帶”傳統讓少年成長
對盧歐欣來說,這些成長得益于團隊裡“傳幫帶”的優良傳統,老一輩航天科研工作者紮實的技術功底,在他成長過程中提供了小到功能算法原理、設計實現細節,大到整機、系統集成經驗的教授與指導;此外,前輩們嚴謹細緻的态度和對工作的責任感,也給了盧歐欣許多正面的影響。當他遇到困難或瓶頸時,會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某位前輩會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這時候就會得到一些啟發和鼓勵。
盧歐欣回憶,天問一号發射前的一個夏天,他們正在佳木斯測控站排查,發現天線有問題,當時的項目總師穿着短袖T恤和短褲就爬上30多米高的天線,在上面一待就是兩三個小時。“當時這對我的觸動十分大,作為項目總師能夠以身作則地去查問題,讓我認識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航天人。”
此外,項目組裡一位同事也令盧歐欣印象深刻。“她自稱年紀大了記性不好而工作時卻又記得十年前的代碼細節,而且家中有即将高考的孩子還和我們一起通宵攻關。” 盧歐欣說。據他介紹,在孩子準備高考期間,原本這位同事每天都會給孩子做一頓豐盛早餐,但在承擔天問一号相關設備研制的過程中,因為經常加班至深夜甚至通宵和同事攻關,就隻能給孩子打個電話關心一下。
“我的家人一開始并不是很理解,畢竟加班多、出差多,也擔心身體受不了,會有些抱怨。後來通過溝通和報道,知道了我從事的工作與探月、探火以及空間站有關,漸漸就理解和支持了,他們覺得很有意義也很自豪,經常将新聞上看到的探火和空間站的最新消息轉發給我。” 盧歐欣說。
國家天文台密雲觀測站
和“星星”保持聯系是幸運而浪漫的
看星星的少年成長後,依舊愛看星星。
參加工作以後,盧歐欣有機會到祖國各地的航天地面測控站,這些測控站通常都選址在相對偏僻、光污染少的位置,是夜晚觀星的好地方,滿足了他看星星的這一愛好,運氣好時甚至在夜晚晴空中能隐約看見銀河。盧歐欣回憶,有次在密雲的深空站參加對接試驗時,一天夜裡天氣晴朗,晚上工作結束後,他和同事一起看了半小時星星,回到住處,本來都已經上床準備入睡了,他又忍不住穿上衣服出去再看看星星。“那種興奮感和小時候在火車上看到滿天繁星時的感覺非常相似。” 盧歐欣說。
對盧歐欣而言,星空之所以浩瀚璀璨也是由于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星星共同組成的,一方面他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也能意識到自己和同事們工作的意義。“就像航天事業是‘萬人一杆槍’的宏大事業,涉及到非常多的領域和複雜環節,有非常多的人參與,自己的工作隻是其中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 盧歐欣說。
“未來還是沉下心來做好本職工作,當然也會有許多付出,也需要不斷地學習、積累和成長,希望自己能夠一直保持小時候看星星時的那種興奮和感動。”盧歐欣說。他表示,能夠從事一份與星星“保持聯系”的工作,是幸運而又浪漫的,他也希望現在的青年,能夠在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的情況下,擁有自己的熱愛與夢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