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河中石獸的考點?《河中石獸》 清代 紀昀,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七年級下冊語文河中石獸的考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河中石獸》 清代 紀昀
【原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幹,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钯,尋十餘裡,無迹。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衆服為确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數裡外。(轉轉 一作:再轉)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原文注釋】
①滄州南,一寺臨【臨:靠近。】河幹(gān)【幹:岸邊。】,山門【山門:寺廟的大門】圮(pǐ)【圮:倒塌。】于河,二石獸并【并:一起 】沉焉【于之,在河裡】。閱【閱:經曆】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棹:船槳。這裡作動詞用,劃船。】數小舟,曳(yè)鐵钯(pá),尋十餘裡,無迹。
②一講學家設帳【設帳:講學,教書。】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究:推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是【是: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去:離開】?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埋沒。】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瘋狂。】乎?”衆服為确論。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蓋:原來是。發語詞,連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齧(niè)【齧:本意是"咬".這裡是侵蝕、沖刷的意思。】沙為坎穴【坎穴:坑洞】,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如是:像這樣】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數裡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yì)斷【臆斷:主觀判斷】欤(yú)?
【參考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裡,兩個石獸一起沉沒在了河裡。經曆十多年,和尚們募集資金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着水流流到下遊了。于是劃着幾隻小船,拉着鐵耙,尋找了十多裡,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迹。
一位學者在寺廟裡講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于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着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瘋了嗎?”大家都信服地認為他的話是精當确切的言論。
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獸,都應當到河的上遊尋找。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沖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刷沙子,形成坑穴,越沖越深,沖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裡。像這樣又沖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石獸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遊尋找石獸,本來就是瘋狂的;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狂嗎?”
人們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遊的幾裡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對于天下的事,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整體感知】
《河中石獸》是紀昀(jǐyún)(紀昀,字曉岚)的一篇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内容是河裡掉了石獸,因為水的沖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遊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慮問題時,要從表到裡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決根本方案。
閱讀提示: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确分析,綜合考慮,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既考慮石獸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沖力和石獸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産生的反沖力對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變。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結論。
它說明了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觀推論,要實事求是的道理。 2.實踐出真知。 3.實踐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重要。同時也啟示我們:遇事要動腦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盡可能少鬧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話。
【文學常識】
1.體裁:文言筆記小說
2.作者:紀昀,字曉岚,清代著名學者,生性诙諧風趣,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著有《閱微草堂筆記》,本文選自其中。
3.作品:《閱微草堂筆記》: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全書主要記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關于考據的文字,另外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在書中也有記述。
《四庫全書》:分古今圖書為經、史、子、集四檔。
【重點詞句】
1.古今異義
并:古義:一起 二石獸并沉焉。 今義:并列。
閱:古義:經曆 閱十餘。今義:閱讀。
是:古義:代詞 這 是非木柿 。今義:判斷詞 是。
蓋:古義:發語詞 蓋石性堅重。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義:隻 但知其一 。今義:表轉折 但是,卻。
2. 一詞多義
去:豈能為暴漲攜之去。離去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成為橘生于淮南則為橘。是為其來也。在。
3.詞性活用。棹:名詞用為動詞,劃船。
4.漢字通假。①“颠”同“癫”,瘋。②钯:同“耙”,整地的農具
5.注音:圮pĭ;曳yè;棹 zhào;杮fèi;湮yān;溯sù。
【課文理解】
1.文章分層:
第一層(1):交待石獸沉入河中的地點和兩種尋找方法
第二層(2-3):另兩種不同的尋找方法
第三層(4):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 “據理臆斷”,深化主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