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吾言 本文由銷售與管理原創
又一個實業大王在我們面前倒下,一代“鞋王”百麗國際或許遭遇了史上最大變故。近日,百麗将以57億美元(442億港币)的低價賤賣給鼎晖投資的消息似乎已成定局。然而,百麗當前估值是444.5億港币。盡管估值近年來嚴重縮水,但目前協商的收購價格442億港币依然低于百麗的估值,這讓不少人唏噓不已。
如果百麗真願意以此價格出售,是否也意味着百麗高層或許對這家公司已喪失信心。
“鞋王”的落寞
說百麗是“鞋王”毫不誇張,它曾經占據中國女鞋半壁江山!旗下有百麗、天美意等多個品牌,年銷售額超過230億元,市值一度超過千億港元,在世界鞋類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
鼎盛時期,百麗每年淨增門店數目都在1500至2000家。在開店最為瘋狂的2011年,平均不到兩天便會開出一家新店。龐大的門店規模成就了百麗國際的“江湖地位”,消費者走進一家百貨商場,可能看到有超過一半的鞋類專櫃都是百麗旗下的品牌,選來選去其實買的都是百麗的鞋子。
然而,近年來,百麗業績欠佳,2016年業績報告顯示,百麗遭遇利潤連續下滑,淨利潤同比暴跌19.72%至17.33億元。股價跌了将近一半。
除了股價的一路下滑,随之關店的聲音也是擊鼓傳花,僅去年6-8月,内地關店276家,相當于平均每天關店3家。目前百麗國際已關近500家門店。曾經不到兩天就能開一家新店的百麗,如今卻淪落到不得不靠關店止損的地步。
鞋子:越來越“土”随便翻看百麗相關新聞的評論,總有不少消費者在抱怨,百麗的設計款式老舊,很老土,而且價格又偏貴。筆者随機詢問了公司十幾位女同事,她們在過去一年,大多未買過百麗的鞋子,其中的90後們根本就沒買過。
雖然小調查不具有代表性,但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年輕女性的偏好正在發生變化。
事實上,與近年來新興的女鞋等高端品牌相比,無論是從産品時尚度還是從門店設計上,百麗的差距顯而易見。
“上大學的時候覺得百麗貴,現在工作了又覺得她醜,而且在款式和質量上做選擇,如果在質量差不多的情況下,我更在意款式好看時尚。”90後李小姐的話有一定的代表性。
要知道,如今的消費者,她們希望購買款式時尚潮流、有個性且精緻的品牌,而大衆品牌和傳統渠道的購物體驗已經不能滿足她們的需求。百麗如何抓住這一次消費升級,抓住更多的年輕女性消費者至關重要。
不得不說,一些傳統品牌,不管是百麗還是達芙妮,它們有着共同的問題——品牌同質化嚴重,産品更新叠代緩慢,百麗内部創新的鞋款比例每年最多隻占到40%,其餘60%則是基于頭一年暢銷款的小修小改。”再加上百貨渠道本身的乏力。因此,被年輕消費群體們抛棄也在意料之中。
放在幾年前,百麗旗下的鞋還能打上時尚标簽,但随着國外及新生品牌的進入,大家對時尚的定義更趨多元。另一方面,不能及時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做出反應,産品研發節奏滞緩也是百麗逐漸被遺忘的重要原因之一。
渠道:越來越“乏力”在渠道上,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麗在中國共設20716間零售店鋪,其中13062間為鞋類店鋪,7654間為運動、服飾店鋪。不過,在當前這個線上線下渠道激烈競争的環境下,這一線下渠道模式的價值定位受到較大沖擊。龐大的渠道航母正在成為拖累百麗的最大累贅。
一方面,百貨商場、購物中心和城市綜合體等線下實體店客流量一直在下滑。另一方面,電商迅猛發展,既分流了部分看重便捷的客戶,也為一部分價格敏感的人群提供了更多選擇。
相關專家表示:“百麗之所以能成就今天的江湖地位,主要靠兼并代理商形成,成功建立在‘總代理’模式的基礎上,缺失對零售業務精細化的深度挖掘。”
百麗也曾試圖通過差異化、多元化的産品組合和營銷方式改變現狀,并積極推動線上線下的互動,但起碼目前來看,這樣的變革并不容易,同店銷售持續下降。
線上:越來越偏百麗CEO盛百椒曾在2016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指出電商的出現對集團造成巨大威脅。
從電商軌迹上看,百麗是較早一批在天貓開設旗艦店的傳統品牌企業,并同時建立電子商務倉庫,逐漸開拓當當網、京東商城等渠道平台。除此,百麗開通自有鞋類品牌的B2C網站“淘秀網”,這相當于品牌商官方電商網站。
據了解,百麗多渠道運營的初期希望多平台統一運營,也就是平台隻是百麗的訂單來源,所有的貨品都由百麗的電子商務倉統一發出。
然而,弊端開始顯現,在這種代發貨模式下,百麗電商每年都需要提前訂貨、備貨,系統與倉庫對接,這樣的模式難度非常大。與此同時,好樂買、名鞋庫等鞋類垂直B2C電商相繼獲得融資。也帶了大的線上競争壓力。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百麗的電商之路,在時機和策略上都存在一定的失誤!
一位業界專家評價:“百麗的成功源于理念超前,百麗的衰退因為觀念滞後!沒有想對如何應對電商沖擊之策,太過于相信渠道為王,也讓百麗吞下了苦果。”
實業的“壓力”百麗的落幕也許隻是實業在當今時代的一個縮影。在制造業産能過剩和電商的沖擊下,國内服裝鞋業持續低迷。銷售下滑、關店裁員的現象并非百麗獨有。2016年,美特斯邦威巨虧超4億,三年内關店1600家;達芙妮關店近千家,全年淨虧損超過50%;晉江喜得龍公司破産、晉江閩超鞋業公司破産重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實業的壓力越來越大。
一方面是實業的艱難險阻。當人們曾經引以為豪的“中國制造”接連易手,“實業興國”這個昔日鼓舞無數中國人的詞彙,在大蕭條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另一方面是企業家們的浮躁心态。改革開放30多年來,遊資以及遊資心态正像流感一樣,侵染實業。當那些中國實業的代表頻繁“不務正業”,當企業上市堕落成為“圈錢遊戲”,做實業的人總是處于一種焦慮無力的狀态之中。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經濟要在全球競争中抗擊風險、有所作為,必須依賴實業經濟的勃興。而在實業發展觸碰到“天花闆”之時,傳統企業家們已經不再那麼缺錢了,中國傳統企業幾十年來不斷“滾雪球”般被創造出來的“資本的原始積累”,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出路。
但我們需要的不是投機,不是泡沫,而是“資”與“産”融合,是借助資本讓我們的實業更加強壯和穩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