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和朋友們聊閱讀。
對方說:“有時候看完一本書後想寫一些感想,但提筆的時候卻無從下手。書的整體内容是能夠記得的,但是總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去記錄對書本内容的感受。”
讀完一本書,一定要寫心得、感想嗎?
寫心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内容,但不寫也沒關系。
閱讀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如果強迫自己做筆記,那就比較痛苦了。
這也是很多朋友“不想讀書”的原因。
就像看完一部電影,當字幕出現的時候,導演跳出來說:“觀衆朋友們大家好!這部電影反映了什麼問題,有誰知道嗎?請舉手回答!”
這時候,你會不會有一種想打他的沖動?
當然,如果你讀了一本好書,有一肚子想法憋在心裡,不知道該怎麼講出來;或者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必須要寫一篇“感悟”,那麼,接下來我就分享三個非常簡單的方法給你。
1.問自己:作者為什麼會表達這個觀點/為什麼會這樣寫?你可能會說:“我又不是作者肚子裡的蛔蟲,怎麼可能知道?”
其實不然。
我們讀一本書,不就是為了“理解”作者的想法嗎?
魯迅為什麼會寫《祝福》?為什麼會不斷地描寫祥林嫂的唠叨?是為了給讀者添堵嗎?
聯系時代背景來閱讀這篇小說,我們就會發現:“祥林嫂”不是一個具體的人物,而是一個階層。
這個階層的人,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卻得不到“做人”的權利,在生活中不斷被壓榨、踐踏和迫害。
“祥林嫂”也做過掙紮和抗争,但沒有用;統治階層不怕她,其他階層的人也不理解她。
但她心裡積累的各種情緒,又沒地方發洩。
因此,“祥林嫂”隻好逢人就訴說自己的遭遇,久而久之,每個人都煩她了。
最後,在一片歡慶的鞭炮聲中,“祥林嫂”慘死在雪地裡。
怎麼死的?
魯迅在小說裡說:“還不是窮死的。”
俄國作家契诃夫的小說《苦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年邁的馬車夫,他唯一的兒子死了,因此他不得不每天自己趕車出去掙錢。
馬車夫想找個人傾訴自己的煩惱,于是就跟那些搭車的人聊天。可是,客人們對他愛理不理的,甚至一個比一個不耐煩。
最後,馬車夫隻能把自己的心事跟馬兒講。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你生活中沒有遇到什麼煩惱、或者沒有“一肚子心事找不到人訴說”的經曆,讀這兩篇小說,确實難以找到共鳴。
所以,要想産生“感悟”,還是要讀自己喜歡的書才行。
讀書,除了理解作者的觀點和想法,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實踐。
如果你不想去“實踐”,也就沒必要浪費時間去閱讀了,對吧?
比如我最近在背教資。書上提到的“素質教育”的觀點,要求我們“不唯分數論”、“培養孩子的個性”、“讓孩子全面發展”。
這些道理,其實大家都懂。
那怎麼去實踐呢?沖到學校、把那些“唯分數論”的老師罵一遍?或者要求某局,馬上改變中高考制度?
這些不是我能做到的。
那要怎麼實踐呢?
我自己就做了三個改變:
(後來發現,小學五年級數學題是真的難……)
“實踐”并不難,對吧?
盡信書不如無書。作者的觀點,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某本關于學習方法的書,提到一個觀點:“良好的學習環境”,并不是指教室有多寬敞明亮、也不是有多少位名師、或者有多少先進的教學設備和圖書館,而是有“提供即時反饋”的環境。
難道“好教室”、“好老師”、“先進的設備”和“圖書館”,都不算是“良好的學習環境”嗎?
我們可以試着舉一些反例。比如“好教室”能讓學生更專心、“好老師”更能引導學生高效學習……
這個問題,難以找到一個标準的正确答案,不論從正面還是從反面去辯駁,都能夠自洽;
但經過這樣的思考,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還是那句話:閱讀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強迫自己寫感悟,很可能會寫成八股。
如果你不得不寫“讀書感悟”,以上分享的三個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書到用時方恨少,每天多讀5分鐘!
延伸閱讀閱讀的三個層次:如何通過閱讀改變自己?
如何深度閱讀一本書?
高效閱讀的7個策略
3個方法,讓你的閱讀效果倍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