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解曆史上的鋼琴大師們的手!
這八雙“腦洞大開”的手你們看懂了嗎?讓我們随着這些手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八位傳奇的鋼琴家!
肖邦(Chopin):流動着的攪拌器
有“鋼琴詩人”美稱的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的手被公認是“最優美的手”,他的演奏平穩有力,觸鍵勻稱,同時融合了各種情結:單純質樸的愛國情懷、傷感浪漫主義情懷,和聲和旋律處理都非常精緻。小夥伴們可以去聽一聽肖邦的《革命練習曲》,親身感受下這種混合卻流動不止的演奏,恰如攪拌器持續的混融。
貝多芬(Beethoven):
力度!力度!在你心上用力地敲擊!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命運”敲擊的動機,多像錘子敲擊的聲音。力度,力度,力度(重要事情說三遍)!用大錘敲擊形容貝多芬的音樂也算是有理可循吧!這裡,介紹一首貝多芬的晚期作品——《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Op.106),世稱《“槌子鍵”鋼琴奏鳴曲》。聽過這部作品相信你一定會對貝多芬的錘子手有更深刻的體驗!
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
像章魚觸須般蓋住了鋼琴鍵盤
俄羅斯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有一雙大手!非常大!就是這得天獨厚的大手,使他的左手能很輕易地按到跨十二度的琴鍵。因此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曲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彈奏的,特别是《第三鋼琴協奏曲》。據說,拉赫馬尼諾夫臨終的時候,曾看着自己的手說:“再見了,我的大手。”
李斯特(Liszt):
有多大跨度寫多大,撕裂你的虎口
匈牙利鋼琴之王李斯特的手,被公認是“又寬又大”。他的手指長而平均,自然伸張可達“十度”,在他的鋼琴作品中,有許多的連續十度進行。李斯特的演奏風格華麗恢弘,氣勢勁拔。其作品技巧之高超,彈過李斯特作品的夥伴們一定是飽受折磨吧。有人說彈《鐘》(《帕格尼尼主題大練習曲》中的第三首)不僅僅是撕裂虎口的問題,完全就是五指釘耙啊!
布列茲(Boulez):音塊木鏟般的音色
20世紀法國作曲家布列茲不但是位作曲家,還是位指揮家。作為梅西安的學生,布列茲繼承并發揚了十二音與序列音樂,無論是指揮或是創作都有着數理的嚴謹與詩意的揮灑。他的音樂作品結合了嚴密的數學構思與自由、主觀、甚至狂暴的情感表達,但他制定音樂規則時數學般的嚴格給了這些狂暴情感以必要的補償。聽聽布列茲的鋼琴奏鳴曲,你便可以發現如音塊木鏟般的音色。
凱奇(Cage):玩的就是情懷……
20世紀美國著名作曲家、哲學家和音樂家約翰·凱奇,作為“偶然音樂”的代表人物,以嚴肅的思考、獨特的行為方式去探求音樂的新發展。其最經典作品《4’33》或是解讀圖上“無手”的最好例證。《4’33》共三個樂章,總長度4分33秒,樂譜上沒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體會在寂靜之中由偶然所帶來的一切聲音。這也代表了凱奇一個重要的音樂哲學觀點:音樂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聽。“無手”或就是在一無所有的狀态下,坦然地擁抱所有最純粹的、自然發生的音吧。
巴赫(Bach):精密如機械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時期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精通作曲技法的大師,我們可以在他的複調作品中發現大量的聲部交叉和對位旋律。巴洛克時代追求空間律動帶給我們了強烈效果,如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有着異常缜密的邏輯,節奏、音色和音響都有非常精準的分寸把握,精密的背後卻一點都不缺少趣味性。
德彪西(Debussy):如夢如幻,輕如鴻毛
20世紀印象主義音樂代表人物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音樂充分發揮了音樂想象力,拓展了聲音的表現空間。德彪西代表作前奏曲《牧神午後》就描繪了一個慵懶的魔幻夢境,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沖突,一切都是淡淡的,感性的,籠罩了一層朦胧的色彩。
二、進入問答環節!
Quention1 彈鋼琴的手指是不是要特别修長,越長越好?
鋼琴的鍵盤是橫向展開,通常大手會帶來優勢,但細長細長的手指就未必了。琴需要力量,過于纖細的手指,彈琴時力量不夠,需要更多的力量練習。至于粗的手指,其實手指粗在鋼琴家中并不少見,如鋼琴家孔祥東。
很多西方鋼琴家,看他們的手指總覺着比琴鍵還粗,稍微碰偏一點似乎就會碰其它琴鍵。但這一點都不影響手指的靈活,而且彈出來力量飽滿,所以手指粗對不是缺點。但手指短确實是一個短闆,彈大型曲目會有局限,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大手天生有大優勢,可以掌控的區域大。彈到一定程度時,需要彈到的琴鍵跨度越來越大。
當一雙小手苦苦的夠着八度(八個琴鍵的距離),看到别人一雙大手輕松彈下去時,這個感覺就像。一個矮個兒看着一個高個兒,輕松拿到了自己蹦半天也夠不着的東西。這是一段可望而不可及的差距。
但絕不意味着小手不能彈鋼琴,亞洲人的手普遍比歐洲人的小,可是一樣出了很多鋼琴家,隻是小手的人需要更勤奮。有一個比手小更極端的例子: 中央音樂學院周廣仁教授,雖不是小手,但曾在意外中三個手指嚴重受傷,其中兩個手指粉碎性骨折。雖然治療後保住了手指,但手指卻都短了一節。經過勤奮的練習,一年後又重返舞台。
Quention2 彈琴的手就如手模的手一般通直秀美?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從小彈琴,多半他的食指是彎的,就是撇開那種彎,食指立起來捏住指尖往外撇,就是那種感覺。鋼琴家的手由于高技巧、高難度,彎曲的指頭會更多。原因是啟蒙早,琴童一般3-5歲就開始習琴了,如果有第一樂器鋪墊也不會晚于10歲,手指軟,長期的練習自然改變手指的自然生長,尤其年幼手小,許多音手指撇開的程度要大于成人,尤其天分越好練得越難,也就變形越重。鋼琴家由于指頭活動太多、觸鍵太多,指尖都會呈現一種近方形,且指頭要比中段大一些。
長時間學琴的人都有一個習慣,指甲剪得幹幹淨淨,一旦長出來就抓心撓肺。随時保持手部清潔。如果看見留着長長的指甲,還說自己在學鋼琴。有兩種可能:一是冒牌。二是鋼琴對于他們來說,隻是擺設。 加上長期的練習,指甲很難維持好看的樣子。
鋼琴家郎朗
鋼琴家李雲迪
Quention3 彈琴的手掌柔弱無骨?
鋼琴家的手掌往往都比較寬,肌肉發達。每天幾小時的練習,手部肌肉當然都鍛煉出來了。所以你可以形容彈鋼琴的手柔韌性強,但千萬不能說柔弱無骨,這可不是在彈棉花。
三、讓我們來看一些鋼琴大師的手
▲鋼琴詩人肖邦的手,被公認為是“最優美的手”
▲鋼琴之王李斯特的手,手指長而平均,自然伸張可達10度。
▲拉赫瑪尼洛夫的手,13度很容易做到,14度稍勉強。
▲霍夫曼的手(他的鋼琴是特别定制的,琴鍵較窄——為了他那雙頂級大師裡最小的手)
▲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有一雙特大的手。他的演奏熱情有力,8度技術尤為輝煌。
▲施納貝爾的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