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繪本世界的人,大概都聽說過安東尼·布朗的《我爸爸》和《我媽媽》。這兩本書切中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深切的情感關系,幾乎被每家書店擺在童書區顯眼的位置。
安東尼·布朗作為将超現實主義風格融入插畫并獲得全球性成功的繪本創作者,他的作品裡藏着深厚的情感——對父親的依戀與不舍、對猩猩這一與人類極其相似的動物的喜愛,還有從兒時起就對超現實主義繪畫的迷戀……當然,還有永遠令他充滿信心的兒童的智慧與洞察力。本期“寫童書的人”專欄,我們就走進安東尼·布朗的創作世界。
安東尼·布朗(Anthony Edward Tudor Browne)
安東尼·布朗1946年出生于英國,自1976年發表首部作品《穿越魔鏡》以來,已出版50餘部作品。他曾獲得2000年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并兩度獲得英國凱特·格林納威獎,2009年還被評為2009—2011年度英國桂冠童書作家,以表彰他在兒童文學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除了《我爸爸》和《我媽媽》,他為人熟知的經典作品還有《大猩猩》和“威利”系列。
不久前啟發文化引進出版了安東尼·布朗的傳記《玩轉形狀遊戲》,其收錄的超過200幅插畫中,大部分圖畫裡都出現了猩猩,它已成了安東尼·布朗的一個标簽,但如果你隻是零星看過他的繪本,或許這種視覺沖擊沒有這麼強烈。
事實上猩猩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安東尼·布朗自己,他把他對兒童的理解和他的家庭價值觀都放在猩猩身上,賦予了猩猩很多人類才有的個性,又運用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在從一個物體變成另一個物體的變形遊戲中,隐含了他想要表達的故事。
《玩轉形狀遊戲》,[英]安東尼·布朗、喬·布朗/著,阿甲、董海雅/譯,啟發文化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2年3月。
講述父親的故事,就像沒有失去他一樣
《我爸爸》是一本積極、陽光又動人的繪本,畫面裡的爸爸明亮、幽默又笨拙,父親為孩子帶來的快樂與安全感從畫面中溢出,但這樣一本明亮至極的繪本背後,卻是安東尼·布朗一生無法愈合的創傷和痛苦。
《我爸爸》封面圖。(該書已由啟發文化引進出版)
兒時,安東尼·布朗确實認為父親是無所不能的。他的童年是在爺爺的紅獅子酒館裡度過的,他喜歡站在桌子上講“笨漢塔哥”的故事,把那些來喝酒的粗野男人們逗得哈哈大笑。
安東尼的父親是一個富有男子氣概、勇敢又細膩的男人,很愛畫畫,曾在謝菲爾德的一所學校做過美術老師。他在酒館工作的時候,也會畫些漫畫。他曾在“二戰”期間入伍,在北非戰鬥,并在戰争結束後被授予十字勳章。他還是戲劇愛好者,每年會在當地的業餘戲劇社排演童話劇。安東尼在《玩轉形狀遊戲》中回憶道:
“他在《魯濱孫漂流記》中最精彩的表演是扮成土著酋長,賣力地演繹了‘古老黑魔法’那一段,他一邊敲打着邦戈鼓,一邊用渾厚的男中音歌唱。有一陣子,他在謝菲爾德的一個爵士樂隊裡擔任歌手兼鼓手,他們錄制了一些非常棒的專業唱片。”
安東尼的哥哥邁克爾比他早兩年上學,安東尼每天下午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扮演成不同的角色,和爸爸去接哥哥放學,“我們會裝扮成牛仔、士兵或海盜,全看當時流行什麼。”
安東尼的父親還是一名橄榄球運動員和拳擊手,這使他的性格中有攻擊性的一面。他不僅鼓勵兒子們畫畫,還鼓勵他們展現強健的體格,但這樣一位父親,為安東尼打下了生命的豐富底色後,卻在他18歲的時候在全家人的面前猝然離世。
“過了二十分鐘,爸爸死了。抽搐停止了,他躺在那兒,看起來很可怕。他的臉變紫了,嘴巴變藍了……仿佛有什麼邪惡力量闖進我們家,毀掉了最寶貴的東西,我們眼睜睜地看着那個給我們畢生保護和指引的男人——城堡之王、鋼鐵俠——就這麼沒了。”
父親的突然離世深刻地影響了安東尼∙布朗的創作。他想到人體的脆弱,開始對人體着迷,“我開始相信存在主義,有一陣子,一切都毫無目的……我當時創作的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充滿了黑暗……”
《我的家人》,安東尼·布朗于2006年為《玩轉形狀遊戲》繪制。
在之後多年的繪本創作中,“家庭”與“父親”一直是安東尼∙布朗創作的重要主題。他描繪了各種家庭,但這些家庭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許多讀者認為,這些問題基本上是由家裡的父親造成的。安東尼∙布朗在《玩轉形狀遊戲》中對此進行了回應:
“在我的書中,爸爸們呈現出一大堆性格缺陷:《漢賽爾與格萊特》中的爸爸軟弱、怕老婆;《大猩猩》中的爸爸冷漠、不易親近;《朱家故事》中的爸爸很懶惰;《大嬰兒》中的楊先生很自負;《動物園》中的爸爸簡直就是個小醜。
書中的這些爸爸日子都不太好過,我想原因之一,與我的爸爸有關。雖然他留給我的記憶除了愛就是欽佩,但也許在潛意識裡,我對他還有些憤怒(盡管是非理性的),因為他在我生命中那樣一個關鍵時刻離開了。”
在與逝去的父親複雜的情感糾葛中,安東尼一直想創作一本和自己爸爸有關的書,反映爸爸“積極、陽光的一面”來證明自己并沒有凸顯壞爸爸的動機。但他并沒有獲得合适的靈感與方法,直到有一天,他在一個被遺忘的手提箱裡發現爸爸的舊睡袍。
“我從提箱裡拿出睡袍,捧在手上,轉瞬間被帶回五歲左右的時光。幾十年來我第一次記起,一個小男孩認為自己爸爸無所不能是怎樣的感覺……這件令人懷舊的睡袍激發來我的靈感,我想專門寫一個關于我爸爸的故事,寫我小時候對他的感覺。”
這個故事就是出版于2000年的《我爸爸》,而在此之前,安東尼∙布朗已創作了三十餘本繪本。在《我爸爸》中,睡袍的圖案成為一個情感的索引,貫穿始終。安東尼用自己五歲的視角,重塑了他深愛并崇敬的父親帶給他的絕對安全感。在安東尼的繪本中始終潛藏的悲傷底色這回并沒有出現,在故事的結尾,他畫了一個父親能夠給孩子的最最充滿愛的擁抱。
“這可能是我畫過的最幸福的畫面。”
《我爸爸》插圖。
安東尼坦言,《我爸爸》《我媽媽》《我哥哥》三本書總結了他對家庭價值最真實的感受,但哪怕這樣幸福的家庭,在一次痛心刻骨的意外後再也無法複原。
為什麼總是猩猩? 與現實相近又背離
在能夠坦率地畫出真實的父親和兒時的自己之前,安東尼∙布朗借用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形象來講述自己的故事。1983年,他創作了第一本以大猩猩為主角的繪本《大猩猩》,為他赢得了庫特∙麥奇勒獎和凱特∙格林納威獎。
《大猩猩》封面圖。(該書已由啟發文化引進出版)
在這本書中,大猩猩替代了缺失的父親角色。小女孩安娜的爸爸總是很忙,父女之間十分疏離。安娜喜歡大猩猩,她生日收到的大猩猩玩具變成了真的大猩猩。它戴上爸爸的帽子、穿上爸爸的大衣,帶安娜去做了所有她想和爸爸一起去做的事情。這樣的設定對于安東尼∙布朗來說是自然而然的:
“每當我看到大猩猩,就會想到我爸爸。大猩猩是極其強悍的動物,出于某種需要,會表現出驚人的攻擊性,但它們也有溫柔的一面,體現在互相梳理毛發、表達愛意和照顧家人等方面。”
此後,大猩猩頻頻出現在安東尼∙布朗的圖畫世界中。除了變成強大又細膩的父親,大猩猩還有各種各樣的其他角色:在《膽小鬼威利》中,大猩猩是比黑猩猩威利強大很多的小混混;在《公園裡的聲音》中是上層階級的闊太太、潦倒的貧窮男人……
而對于安東尼∙布朗來說,還有另外一隻了不起的大猩猩——金剛。這隻著名的大猩猩濃縮了安東尼∙布朗所喜愛的所有大猩猩特質的角色,“強壯有力,破壞力十足,但擁有一顆愛心,能夠化解威脅”。
《金剛》插圖。(暫譯名,尚未引進)
1994年,安東尼∙布朗重新演繹了《金剛》這個人盡皆知的故事,他将這本書獻給他的父親。他說:
“畫金剛從帝國大廈墜落的畫面時,我的内心頗有觸動,因為這讓我想起爸爸在我面前倒下并離世的一幕。”
在能夠坦然面對痛徹心扉的失去之前,圍繞着大猩猩的創作給安東尼∙布朗一個現實與創作之間的保護網——他既能在喪失感面前保護自己,又能将濃烈複雜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哪怕是強烈的痛苦。
安東尼∙布朗早在就讀于利茲藝術學院的時候,就對動物與人之間的共通性産生興趣。他認為,人身上有極強的動物性:“就我們的一切意識和邏輯而言,我們所做的決定是由自身的動物本能決定的。”這也是為什麼他着迷于與猩猩對視。
當一個人長時間近距離和一隻猩猩對視,能恍惚間在它平靜濕潤的眼睛裡看到一個人,一個更清澈、包容、有智慧的人。安東尼∙布朗喜愛類人猿帶來的這種“對人性的一種奇怪背離”,因為“這與我在作品中所呈現的超現實主義的另類現實相吻合”。
如果說大猩猩在安東尼∙布朗的作品中象征着父親與力量,那麼瘦小溫和的黑猩猩,則更像兒時的安東尼自己。兒時的安東尼∙布朗是一個有些神經質的孩子,他在睡前要把衣櫥和床底下都檢查一遍才能入睡。在被問到黑猩猩威利是否就是他自己時,安東尼∙布朗說:
“威利應對生活的方式就像個孩子……身為弟弟,我一直是在哥哥的陰影下長大的……我常常感覺自己又弱小又可憐。對邁克爾和他的朋友來說,我有時就像是異類。”
這種兒時的體驗被直觀地表現在黑猩猩威利的生活中——他是生活在大猩猩群中瘦小的黑猩猩,面對着更強壯、傲慢的異類,時時刻刻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
《膽小鬼威利》插圖。(該書已由蒲蒲蘭繪本館引進出版)
從1984年第一本以威利為主角的《膽小鬼威利》開始,安東尼∙布朗已創作了8本以威利為主角的繪本,而黑猩猩威利也幾乎可以說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繪本形象之一。
《膽小鬼威利》是一個有趣又動人的故事,威利有一顆柔軟的心,他出門散步怕踩到小蟲子,被人撞到也會先道歉,喜歡看書,讨厭被強壯的大猩猩們叫“膽小鬼”。有一天,他看到一則健身課程廣告,為了變得強壯,他參與了課程。變得魁梧的威利吓跑了欺負人的大猩猩,保護了朋友米莉……有趣的是,當他喜滋滋地離開時,撞上了燈柱,威利下意識地道了個歉!
這個故事動人之處在于,威利變強,是為了保護自己與他人,而他的柔軟的心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在黑猩猩威利的故事中,安東尼∙布朗畫出了孩子的天真與脆弱感,黑猩猩威利的處境,也正是孩子的處境。
“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自己處于一種感覺不如身邊大多數人的境地,但我認為這種感覺對孩子們來說特别熟悉。孩子們生活在一個由成年人主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們相對弱小、懵懂,沒有話語權,總是要承受哥哥、姐姐、父母和老師的發号施令。生活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而令孩子們感到振奮的是,他們可以體會到在威利弱小的身體與謙卑幹淨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偌大勇氣——靠自己的行動去争取,但不改變自我的勇氣。
安東尼曾收到一封來自澳大利亞的小讀者的信,那封信是寫給威利的:
“親愛的威利:你不必又大又壯。走路要看路哦。”
《膽小鬼威利》插圖。威利喜滋滋地離開時,撞上了燈柱,他下意識地道了個歉!
超現實主義繪本:看見表象之下的真實
在創作中,安東尼·布朗也将極強的藝術色彩融入作品,獲得了童書界全方位的認可。2000年他獲得國際安徒生獎,評委如此評價作為繪本藝術家的安東尼∙布朗:“布朗是位才華卓越的藝術家,他有極高的繪畫技巧,想象力也超乎常人,他引領繪本進入全新領域。”這裡的全新領域是他将超現實主義藝術融入給孩子講述的故事,并讓兩者都趣味橫生、煥發光彩。
在就讀于高中的時候,安東尼∙布朗就在學校圖書館裡接觸到了超現實主義繪畫——薩爾瓦多·達利《記憶的永恒》(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中融化的時鐘、勒内∙馬格利特的《聽音室》(The Listening Room)中充滿整個房間的巨大蘋果、梅雷特∙奧本海姆的雕塑作品《皮毛餐具》(Object),這些藝術作品将尋常事物變形,從而描繪并揭露人們潛意識中超越現實的真實。
安東尼∙布朗被迷住了,他既覺得這些極具先鋒性的超現實主義藝術作品為他打開了一種創作的可能,同時又覺得非常熟悉,好像這種潛意識中的真實就是他一直以來在創作中所看重的。在成為知名繪本藝術家後,安東尼∙布朗經常表達他對超現實主義藝術手法的認同:
“(我)深受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影響,尤其是勒内∙馬格利特……他也沉醉于畫這樣的物體:一部分是這種東西,另一部分是那種東西。馬格利特的瓶子也是胡蘿蔔,靴子有腳趾頭……這些畫面很奇怪,但因為馬格利特用不動聲色的筆調畫出來,它們便有了某種若無其事的神态,反映了我們在做夢時,對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坦然接受的特别狀态。”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超現實主義繪畫是在極其真實的現實背景中,嵌入令人難以置信的東西——寫實的繪畫技巧是其風格的前提,而極具象征意味的變形,是超越現實,傳遞心理真實的方法。
有趣的是,在成為繪本創作者之前,安東尼∙布朗曾作為醫學插畫繪制者在曼徹斯特皇家醫院工作了多年。強大的對物體的寫實能力奠定了他超現實主義繪畫風格的基礎,安東尼∙布朗可以用真實、不動聲色的筆調打破幻想與現實之間的界線。
《公園裡的聲音》封面圖。(該書已由啟發文化引進出版)
在人物周遭的場景中埋入許多耐人尋味的細節,把人物的情緒情感傳達給讀者,這種與人物情緒相關的“變形”手法幾乎被使用在安東尼∙布朗的每一本繪本中,但在《公園裡的聲音》這部從四個聲部講述同一個故事的傑出作品中,這一手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本書也在1998年為安東尼∙布朗赢得了庫特∙麥奇勒獎。
這個故事很簡單,四個人描述了一次在公園裡普通的散步。但想要描繪出四個人在同一次散步中鮮明的反差,創作者需要埋入大量變化的細節,放大人物的情緒和性格。
《公園裡的聲音》插圖。後面的樹木都張大了嘴。
神經質的傲慢貴婦人在呼喚她跑去玩耍的孩子時,背景中樹木也做出張大嘴呼喊的表情,放大了貴婦人歇斯底裡的情緒。
《公園裡的聲音》插圖。雲朵、樹木、路燈,都是母親禮帽的形狀。
而貴婦人的孩子籠罩在戴着禮帽的母親的陰影下,拘束、緊繃、不安。他的不安投射到了周遭的世界——在他眼中,雲朵、樹木、路燈,都是母親禮帽的形狀,壓抑至極。
下面這兩幅同一個場景的畫面更有趣。
《公園裡的聲音》插圖。沮喪的父親眼中的世界。
在貧窮沮喪的父親眼中,樹木枯槁,鐵絲網後是毫無生活氣息的壓抑居民樓,街頭的名畫裡人物哭喪着臉,聖誕老人舉着牌子乞讨,牌子上寫着“我要供養妻子和成千上萬的孩子”。
《公園裡的聲音》插圖。小女孩眼中的世界。
而在小女孩的眼中,同樣的一處場景,樹木挺拔,挂着星星一樣的燈光,鐵絲網不見了,樓群閃着霓虹,其中有許多愛心的形狀,路燈是花苞的形狀,聖誕老人在起舞,名畫中的人物也在跳着舞。遠處的樓頂上,流星劃過,大猩猩金剛擺出富有力量的姿勢。
這些帶着奇異色彩的細節,不會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就被讀者悉數發現。這也讓讀者在每一次閱讀時,都會有新的發現——就像我們的夢境,永遠充滿變化,不會讓人厭倦。
除了利用超現實主義藝術手法表達人物情緒,安東尼∙布朗還在故事情節推進處加入極具象征意味的美麗隐喻。比如在《魔術師威利》中,沒有足球鞋的威利遇到酷似父親的陌生人的舊糕點廠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初遇獲得足球鞋時,另一次是在他已經成為球隊隊員時。這兩個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的寫實畫面中,有兩處動人的細節。
《魔術師威利》插圖。(該書已由蒲蒲蘭繪本館引進出版)
一處是第一次糕點廠閣樓窗戶裡有一顆天上的星星,威利的夢想還遙不可及。而在第二次威利已經能夠如願踢球時,閣樓裡的星星不見了,但天上的星星像雪花一樣緩緩落下。另一處是天上的月亮,第一次是滿月,是威利心心念念的足球的形狀,第二次變成了香蕉彎月,而威利确實再也沒有見到過這位陌生人。
而在故事的結尾,當威利不再覺得自己踢足球的高超實力是依靠神奇的球鞋時,星星和月亮再次出現。威利的影子戴着魔術師的帽子,帽子上星星閃閃,而天上的月亮再次滿月,上面正是那個像威利父親一樣的陌生人的臉。
實話說,我是在第二遍閱讀的時候發現的糕點廠兩次星星的不同,在第三遍的時候,才發現天上月亮的變化。兩次發現,都是“會心一擊”,讓我在主線故事之外,體會到安東尼的言外之意:成長就是發現星光在自己身上,成為自己的魔法師。還體會到黑猩猩威利心中沒有說出口的對足球、對父親的情感。
這種細節“找一找”遊戲在很多繪本中出現,但在安東尼∙布朗的故事中,這絕不隻是“找一找”的遊戲——它是對超現實主義手法的兒童化應用,肉眼難以探見的成長的真實與情感的真實一一顯現。
有時,超現實主義手法也可以用來表現更有批判性的嚴肅主題。在超現實主義作品中,會選取極具象征意義的元素反複出現。《朱家故事》中象征男性懶惰的“豬”元素,《動物園》中不斷出現的象征束縛的圍欄元素,都是使用這種手法的作品。
《動物園》插圖。(該書已由啟發文化引進出版)
在《動物園》中,一家人去動物園參觀,随處可見的欄杆明确地表明了動物園所具有的禁閉屬性。在此基礎上,安東尼∙布朗将人與動物在欄杆兩側進行多樣的變形——在人群中,有着許多動物樣貌的人,穿着西裝的豬頭男人、貓女、猴子模樣的小男孩。禁锢動物的人類本身是否也将自己禁锢在不正常的狀态裡呢?
在對人進行動物化變形的同時,安東尼∙布朗也以欄杆為軸,變換動物與人的視角,來加深批判性。他從動物的視角來呈現畫面,好像人才是被關在籠子裡的。這種對象征元素的應用和巧妙的變換使嚴肅的主題增加了幾分玩味的諷刺态度,精煉的同時極具沖擊力,本質上也與超現實主義繪畫的用意相通。
《動物園》插圖。
安東尼∙布朗将超現實主義與兒童繪本叙事的融合使他的作品極具藝術性,但強烈的象征意味對于孩子來說是否太晦澀了呢?許多評論家曾提出這樣的質疑。對此,安東尼∙布朗表示,不要低估孩子。
“他們能夠理解非常難懂的概念。許多成年人總是自恃比兒童高明,其實兒童的洞察力遠比我們想的要厲害得多,尤其是就視覺素材而言。”
安東尼這樣的信念不僅來自和兒童共讀時的觀察,還來自兒時的體驗。在很小的時候,安東尼∙布朗就喜歡和哥哥拿着筆,玩“形狀遊戲”。在《玩轉形狀遊戲》中,他是這樣描述這種遊戲的:“第一個人畫一個抽象的形狀,第二個人最好用不同顔色的筆,把它變成某種東西……從本質上說,這個遊戲本身是關于創造力的。”
安東尼·布朗兒時的畫,畫于1952年。
這是一幅安東尼∙布朗6歲時的畫。畫中,有一雙男孩的腿,男孩問道:“什麼在順着我的腿往上爬?還有,誰在我的襪子裡?” 是海盜們!
或許這個發問的不是一個男孩,而是一個巨人,或許他是普通的男孩,而這些海盜身材小到可以把腿當成柱子攀爬——你看,孩子懂得超越現實的樂趣,也懂得表象之下不斷變換的真實。
當這個畫畫的小男孩長大了,他創造了自己的藝術,也沒有忘記孩子們:“能一直在孩子的誠實和智慧的影響下工作,真是莫大的榮幸。”
作者/Ricky
編輯/申婵 何安安
校對/盧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