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嘉興日報-嘉興在線】
“我的美好十年”
東方靜好心中的烏鎮
小時候,每年假期,我都會回到爸爸的故鄉桐鄉。
後來待我長大些,升上初高中了,才了解到在多年以前桐鄉就有一座十分繁華的小鎮,名叫烏鎮。
烏鎮西栅剛開不久的時候,一度十分火熱。我們每隔幾年都會去烏鎮轉轉,小鎮裡遊客如織,小巷裡笑語歡聲不斷。
夜晚,聽聽烏篷船槳劃過水面的聲音,鼻子裡還滿是小吃的煙火味道,尤其在冬日裡彌漫不絕,定勝糕、羊肉面、蘿蔔絲餅等等,滿是霧氣騰騰的,每每吃飽了,卻還忍不住在空氣裡多嗅嗅這股鮮美的香味。
木心美術館 (成傑攝)
再到後來,木心美術館開了,我才回憶起在中考時,為了備考作文,積累素材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名叫木心的作家。
當時,看到對他的短短介紹,隻知道他的人生十分傳奇,但并不知道他是誰,也沒有去想他的故鄉在哪裡,甚至是去了解他背後的故事。
而多年後,我大學時候再去看木心,去木心美術館看一張張他的畫,讀一本本他的書,從《雲雀叫了一整天》到《西班牙的三棵樹》,從中國古典文學的再诠釋到西方藝術的個人升華,看他對藝術的純粹的愛,不知不覺中,也讓我更喜歡和崇敬正在大學修習的藝術史專業。
大學時,東方靜好就讀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專業
2020年,東方靜好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工作
2020年,我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工作期間,還有幸參與并見證了“木心與米修”的展覽,展覽的部分展品來源于木心美術館。
當時我寫過一篇展評文章《米修與木心,當兩個孤獨靈魂的相遇》,刊登在《新民晚報》的“夜光杯”上。“因為一次偶然,這位策展人米肖先生在烏鎮木心美術館見到了木心的作品,于是構想了這次跨越時空的展覽。按照陳丹青先生所說,這兩位遺世獨立的‘天才’能在此相遇,都是緣分——在中法兩國之間,在木心與米修之間,在詩與畫之間。”
東方靜好在倫敦讀文化創意産業時
2018年,東方靜好小說《唐前燕》首發式(魏榮彪攝)
2021年出版的《東倫敦的煙火味》
我想,這也是我和烏鎮、和木心美術館的緣分吧,這座小鎮就像個老朋友,還能忽然出現在我工作的日子裡,也給予我再次探尋木心藝術的機會。
木心美術館那“風啊雨啊一頂橋”的建築模樣,那“我是一個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啊”的孤獨,一點一點地,讓我感受到小鎮的人文之美,而我也在成熟中,變得更理解為什麼“許多人來過,卻又不曾離開”的别樣懷念,一切源于每個人都在這裡,找到了一個可以無限想象的江南,一些可以靜下來懷念的往事。
東方靜好鏡頭中那一場烏鎮的大雪
2020年,我從倫敦碩士畢業後回到上海工作,2021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個人文集《東倫敦的煙火味》,并進入上海市作家協會,從事藝術文化的工作,也仍然保持散文、小說的創作。
在最新文集《東倫敦的煙火味》中,有一篇散文叫《他鄉初雪》,那是我在英國留學期間寫下的。我發現自己和這個小鎮,已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變得更加緊密了。看到倫敦的初雪降臨,我不由得率先想起了小鎮的那場大雪,人們不約而同地去看雪,去尋找青石闆上還未化了的雪,去尋找舊日裡江南的古意與美。
人生寶貴的十年,是少時到青年的這十年,也是在這十年中,我從高中到大學,從學生時代到步入社會,經過許多不同的地方,去賞了北京古北水鎮長城下的紅葉,去走了法國科爾馬小鎮的雨巷,去看了英國約克小鎮中世紀的古城堡等等,最後不免還是想回到烏鎮,再去看一場小鎮的大雪,或是在小河邊找個地方坐下來,看看兩岸人家。
其實,我珍藏更多的是,與家人一同相處的時光,和那裡一路陪伴我走過不同時期的熟悉感。還有,父親眼中對桐鄉這片土地的愛,和我所認識的那些當地人“此心安處是吾鄉”可愛的鄉愁。
(本文作者為上海作協會員)
END
本文來自【嘉興日報-嘉興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